宋 薇
(黑龙江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25)
在传统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进行课堂集中授课,但学习者深受授课时间、空间限制,及兴趣不高等问题的困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各种移动学习终端的普及,“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形式灵活新颖,是教学上与时俱进的产物。为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学平台的选定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英语专业阅读课程阐述“雨课堂”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活动。
“雨课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雨课堂”能够提供非常详尽的数据分析,从而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效果,方便教师优化教学。“雨课堂”对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不高,非常容易掌握,教学和学习的核心技术部分就是掌握Power Point 的基本功能。
总之,这款软件的优势应该归功于它的个性化设置、教学全周期的分析及操作的简便性。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源自国外教育理念。目前,随着我国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涌现出来。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引入该教学理念时提到“应该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还要兼顾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将面授的优点和网上教学的优点相结合,既能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笔者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中引入“雨课堂”,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课前教学准备、课中授课实施及课后教学延续的一体化进程。现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守仁、姚媛主编的《泛读教程》(第2版)第三册为例,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呈现英语专业阅读课的教学实践过程。
1.制作个性化的课前预习PPT
对于英语阅读教学来说,课文背景知识的输入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雨课堂”平台拥有的丰富资源,提供文化等方面的教学资料。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PPT的学习也很重要。学生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可先学习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对课程有一个预热过程。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也给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多角度的教学思路。
教学课件的制作十分关键。授课教师可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通过“雨课堂”平台,选择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最大程度上丰富课前预习课件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求更多资源。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可以在PPT中插入多种类型考题,也可以根据背景知识、课文内容等来设置测试题。“雨课堂”提供单选、多选、填空和主观题等多种题型,教师也可以附上正确答案及相关的解析说明。当然,教师也可以插入MOOC视频和优酷土豆等第三方视频,或结合名校课程视频资源自由组合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当然,“雨课堂”本身的资源库就很丰富,教师在课前制作手机课件的时候也可以选用,竖版的设计让学生在手机上预习更加方便。举例来说,在讲授第三册第一单元Education的时候,笔者就在制作手机课件中使用了插入网络视频资源这个方法,导入了在优酷上找到的一段关于教育话题的英文演讲,同时布置学生进行课前讨论和课上的展示,让学生更加感性地接触要讲授的内容,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因为这个单元讨论了学士学位及找工作这种与学生就业相关的话题,教师也可以从这个角度选取视频,实用性更强,关注度会更高。
(2)资源甄选,兴趣先行。教师选取的资源应该注重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前课件要丰富、要精彩,否则精心准备的课前“美识”甜点容易被忽略,课前学习也将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在讲授第5单元语言的时候,主课文的标题是Vocabulary Change[2]。笔者为学生精心准备了两段跟本话题相关的短视频。一段为Ted:英语的起源;一段涉及英语词汇发展过程的小故事,视频的形式特别新颖,是漫画+英文的形式。一个能够在宏观上为学生做课文学习前的背景介绍,另一个能够从微观上看到部分词汇的发展演变。第二段视频中讨论英语词汇中的Borrowing部分,包括了诺曼征服时期英文词汇的发展变化过程,漫画的惟妙惟肖加上漂亮的字体呈现,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3)数据反馈为课程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徐盛夏在研究中提出“雨课堂”就像是给传统课堂教学装上了精密仪表[3]。在学生提交测试题后,就可以看到答案和解释说明,并能看到数据报告,据此评估自己的预习情况。同时,教师也会收到数据报告,可以看到预习人数、答题正确率以及学生觉得不太理解、需要着重讲解的幻灯片。“雨课堂”有一个特别好的设计,就是学生可以自行标记有疑难问题的幻灯片为“不懂”,这些数据的反馈可以精确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或者涉及课后内容的补充和延展。在“雨课堂”教学平台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进行课前调整,学生也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总结出个性和共性问题,从而为课堂质量保驾护航。
(4)课前线上独特优势,让沉默的学生不再“沉默”。“雨课堂”教学形式设计新颖,颇有些“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味道,尤其对于有些容易害羞的同学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与教师进行课前交流的方式。有一些学生在线下不愿意举手发言,在线上部分课程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却展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这也证明了线上教学的独特优势。更加自由、生动、个性化的课前互动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如果能够掌握这一点,就会更加明白混合式教学的意义和使命感。
2.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首次使用“雨课堂”授课,师生应共同关注“雨课堂”的公众号。授课教师通过公众号创建班级和课程,并把已经形成的邀请码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扫描进入班级。
第二步,登录“雨课堂”并新建手机课件。教师需要在这一阶段制作精良实用的手机预习课件。学生根据教师指引进行课前学习活动,同时对课前PPT中包含的测试积极作答,推送答案。点击“收藏“或 “不懂”按钮,及时反馈。
第三步,推送课件并得到反馈。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雨课堂”向学生推送课前预习 PPT、音频或视频等学习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课前的预习活动。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反馈,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对课件的调整和本次教学方案的最后确定。
“雨课堂”准备阶段总览,见图1。
通过课前教师的线上辅助,学生已经对部分课文进行了预习,因此课堂上教师围绕本单元教学重难点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并对阅读训练技巧和方法进行指导。
1.课堂教学
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presentation等方式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开启弹幕和投稿功能,根据屏幕上所呈现出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学习、思考情况,教师还可以在线查看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实时引导。通过教师引导、互动等形式,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4]。
教师根据所设计的课前测试题目可以一定程度上考量出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提交答案后,系统会自动评分并生成柱状图,于是教师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在主观题方面,教师可选择一部分同学的答案并进行全班分享。如在讲述第四单元History这个主题时,可以在课前提出讨论问题:“Do you think it meaningful to study human history?”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这一话题的解读,教师可以进行弹幕屏幕分享,并附有适当点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从而完成一个非常充实的课文导入。
课中授课使用了线上+线下课堂面授相结合的形式使师生间的反馈和交流更加便利和高效。在总结和最后归纳阶段,还可以使用“雨课堂”的特别设计——“词云”功能,将关键词非常生动形象地给予展示。这个功能在实际教学中特别受学生的青睐。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关于线上+线下时间的分配与把控。与混合式教学环节中其他两个环节不同,课中授课的混合式教学涉及两方面的因素,因此能否合理地分配好时间,对教学效果是有重要影响的。单一地进行线上教学,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僵化;如果单一地进行线下教学,那么教学平台的作用将会流于形式,使混合式课堂教学失去它的部分优势和特色。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摸索中逐渐完善这一环节的教学工作。
2.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直接登录线上课堂,当然也可以根据邀请码进入课堂,同步完成课堂考勤。
第二步,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探究式、分组合作式方法组织授课。教师同时开启弹幕,对学生发表的弹幕和投稿给予一定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三步,进行课堂检测。
第四步,相关知识的适当延伸。
第五步,课堂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雨课堂”授课部分总览,见图2。
“雨课堂”可辅助教师检测学生掌握课内重难点的情况、发布阅读作业、进行课堂学习数据整理等。混合式课堂教学结束后,师生仍然可以通过“雨课堂”进行重要的补充延展活动。教师可以看到统计数据,并通过发布试卷、拓展阅读等完成课后活动的延伸。教师也可借助平台数据分析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节约批改时间。学生可以回看教师上传的资料及视频,完成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进行部分知识点的再学习。同时,教师应该注意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可以在讨论区与学生交流,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最终获得形成性评价。教师还应该追踪学生课下的学习情况,根据数据结果对下一次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反思并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雨课堂”这一智能教学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隐性的分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客户端将答案直接发送给教师,从而有效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将不同难度梯度的作业发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使作业实现个性化,同时也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避免有的学生“跟不上”,有的学生“吃不饱”。这一点在进行课后拓展阅读时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础情况和进步速度,进行阶段性动态调整。课后教学延伸具体实施总览,见图3。
1.做好思想上的转变,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师生双方都要有思想及心理上的转变。“雨课堂”作为比较先进的教学平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而混合式教学也已经在很多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有了这样强大的技术保障和实践积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勇于去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校方面要做好基础设施保障工作,教师应该克服困难,尤其是在课前准备阶段,应更加完善地做好课前预习课件的制作,注意平台给予的数据反馈,对教学方案给予及时调整。作为教师,不应是仅仅把课程思政元素镶嵌在教学课程PPT中讲给学生听,更应该把爱岗敬业、不惧困难的优秀品质在日常教学中表现出来,给学生做好表率。作为学生,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不应消极学习,而要有学习新事物、探索新方法的热情和自信,这样才能让好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绽放活力。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教学技术保障
“雨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平台,需要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保障。比如,校园网中如果信号不够稳定,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PPT中链接的音频视频打不开或者非常卡顿,教师上课语音中断,图片分辨率低等。因此在选取这种教学手段时,应该注意到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教师要更加熟悉平台操作,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能够从容不迫地处理好临时出现的小状况,并给予学生相关技术性指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平台,最大化地利用平台资源。
3.不断探究创新,丰富教学资源
新型的教学平台给予教师更多空间,也给予教师更多挑战。教师如果不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就很难将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而作为上课使用的手机,也可能会让学生分散注意而变成娱乐工具。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雨课堂”的更多新功能。同时教研室也应该定期进行“雨课堂”使用的经验交流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此外,教师应该恰当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趣味性的同时,注意增加材料的实用性。比如,进行阅读课程延展时,可以增加CET 4/6,TEM4/8等模拟或真题中的材料,同时给予学生阅读技巧方面的指导。
“雨课堂”的应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教学的束缚,让教师在整节课的前、中、后阶段都可以随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让学生和教师有了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雨课堂”更加及时便利地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利用“雨课堂”的高效优势,获得更多的资源及更全面的指导。此外,学生的主动性得到调动,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