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南海问题的历史书写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

2022-07-13 03:31
林区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南海诸岛纲要教科书

王 胜

(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新时期历史学科以“五大核心素养”代替过去的“双基教学”和“三维目标”教育理念。“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层面。在论及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时,新课标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程目标中新课标要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可见,新课标对高中阶段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及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在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实层面,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及中国版图的形成历史,认识南海诸岛、钓鱼岛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步骤,“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历史主题教育的一部分”[2]。2019年以来依新课标编撰、逐步推广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适时反映和落实了上述这一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选取近些年较为热门的南海诸岛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在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时是如何书写南海问题的,这种书写具有怎样的特点,并针对现有教科书南海书写范式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修订建议。

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关于南海问题的历史书写

南海问题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二是依附于南海诸岛的海洋划界及管辖权问题。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其相关领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的,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因此,有关南海问题的历史书写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主要表现在展示南海诸岛的归属和管辖海域两个层面上。为了有效表现这两个层面的内容,教科书分别选择在课文正文系统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和课文辅助系统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进行了南海问题的历史经纬书写。

1.课文正文系统

翻检《中外历史纲要(上)》,我们能够发现,几乎每一课都有对南海问题的书写。比如: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在第2—3页以地图的形式展示了旧、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南海,在局部插图上还以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九段线”(南海断续线)来表示属于中国的南海诸岛及海域范围;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53页不仅以地图形式展示本时段的中国南海,还在地图上将两宋时期中国人命名南海诸岛的名称——千里长沙和万里石塘,直接标记在今天的西沙群岛、东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位置上。这种以地图直观展示、突出中国南海诸岛(名称)及南海区域的表现方式,成为教科书课文正文系统表现南海问题的主要手段。表1给出了《中外历史纲要(上)》涉及南海问题的所有课目分布情况,包括地图呈现方式(插图抑或局部图),展示的地图涉及南海这一整体海域与南海诸岛情况,以及对应的历史时期等信息。

表1 《中外历史纲要(上)》关于南海历史书写的分布情况

纵观表1可以发现,《中外历史纲要(上)》对南海问题的历史书写几乎贯穿于中国古代至近代整个历史时期。教科书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南海地图,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对南海海域的命名(涨海)、南海诸岛的命名(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等)等重要史实均进行了明确呈现,从而在突出南海时空观念的基础上,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证实了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事实。

此外,课文正文系统也有以文字表述方式来书写中国南海问题的内容。比如: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疆域的奠定”子目提及了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南至南海诸岛”(第79页);在随后的清朝疆域图(1820年)中显示了南海诸岛,以插图形式突出了万里长沙和千里石塘这两个南海岛群,并将两者置于广东省行政管辖下,局部南海地图上还显示了东沙。在地图说明中还指出,万里长沙为今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千里石塘为今南沙群岛(第80页)。这种以地图直观呈现,并伴有图例文字说明的处理方式,直接、肯定地向读者传递了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

2.活动课

除了课文正文系统地对南海问题进行叙述外,《中外历史纲要(上)》还在课本末尾专门开设了活动课,围绕“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这一主题,对包括南海诸岛在内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建构过程进行了探究性学习。开宗明义地指出活动目标之一是:认识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化国家主权意识、海洋意识和国防意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分工,搜集中国历代疆域图,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等地区进行历史考察,比较、分析、运用地图中的信息,从历史角度认识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进而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进过程。对搜集整理的资料、研究结论以多种形式进行成果推广与宣传展示。

可见,围绕南海问题,除了课文正文系统将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归属中国的史实进行叙述外,教科书还增设课文辅助系统——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地图,在学生实际参与资料搜集并分析、运用具体地图信息的过程中,认识到南海属于中国的历史,强化国家主权意识。比如,明代因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实践,曾出现了一幅描绘郑和下西洋场景的《郑和航海图》。在这幅地图中,今天的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被分别命名为“石塘”、“石星石塘”和“万生石塘屿”[3]。通过搜集这幅航海图,对地图上出现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既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又能在实际认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加深对“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句话的理解,从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成效。

二、关于南海历史书写的特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关于南海问题的历史书写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书写南海问题时以地图呈现为主、文字叙述为辅;二是叙述中国古代南海问题时较为翔实,而对近代南海问题的呈现相对简略,即呈现出明显的“详古略今”的特征。

1.地图呈现为主、文字表述为辅

《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共出现了40幅各类地图,包括示意图、形势图、疆域图等,出现“南海”字样的地图就达24幅,占比60%,而文字表述南海问题的只在第14课论及清代疆域时才有简单介绍。因此教科书在涉及南海问题书写时明显呈现出以地图呈现为主、文字表述为辅的特点。其原因大致有二:

第一,中国古代直接叙述南海问题的史料大多是以地图形式表现的,所以采用地图来表现南海问题,体现的不仅仅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更是对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直接反映。

第二,初高中教科书的有效衔接也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书写南海问题时出现上述特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具体而言,在初中教科书中已采用较多文字对南海问题的历史经纬进行了叙述,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4课的知识拓展部分[4]专门介绍了“南海诸岛”,指出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 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秦汉时期,中国已有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是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最早发现了南海的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之“清朝的疆域”子目“相关史事”部分(第94页)记载,清初沿袭明朝的制度,在海南设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琼州府,将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划归琼州府管辖。

可见,在七年级教科书中对南海自古以来属于中国这一史实已从文字上予以叙述,高中阶段教科书在衔接以上信息的同时,选择以更多的地图来展示南海问题,既避免了文字上重复多余,又能更好地为学生构建新时空观念,从而出现对南海问题叙述的“地图呈现为主、文字表述为辅”的现象,也就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了。

2.“详古略今”,强调“自古以来”

《中外历史纲要(上)》对南海问题的书写还表现出强烈的“详古略今”特点,也就是对古代南海问题的着墨较多,对近代南海问题介绍的较少。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出现南海和南海诸岛不同时期名称的地图均属于近代以前的,而鸦片战争以后步入近代、出现南海诸岛或今天所说的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字样的地图几乎没有,即便有“南海”字样的近代地图也是以局部图而非单独的插入图来表现南海区域,遑论出现以文字表述南海问题的地方了。其主要原因在于教科书是为了精准落实与体现国内南海问题历史叙述体系中所表现的“自古以来”南海诸岛就属于中国、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相关海域管辖权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这些内容,强调的是中国近代以前已确立了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有别于当前南海周边国家至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方才提出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从而在根本上否定南海周边部分国家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提出的所谓主权和管辖权诉求。

三、有关南海问题书写的改进建议

《中外历史纲要(上)》在叙述中国历史时将南海问题的书写置于正文系统中,以历史地图的形式予以呈现,同时在课文辅助系统设置特定的探究性主题,让学生自主搜集历史疆域图来认识、运用有关南海的史地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就属于中国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海洋意识、国防意识,进而达到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可见,目前教科书有关南海问题的编排内容与形式,对展现与落实学生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已显足够。现有教科书内容编排稍有不足的是,简略了近代中国南海的历史。

在南海历史的叙述体系中,近代南海历史同样是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导致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叶中国南海成为列强一个重要的权力博弈场。中国南海诸岛曾暂时性地被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强占。比如:英国对部分南沙岛礁的侵占,20世纪早期日本对东沙群岛、西沙群岛的觊觎,30年代法国占领部分南沙群岛而引发的“九小岛事件”,抗战时期日本对南海诸岛的吞并等,导致南海成为中国人近代屈辱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另外,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府与人民为捍卫南海岛屿主权曾积极有效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巡逻、开发、行政管辖、收复南海诸岛等。因此有效展示这一时段的真实南海历史,勾勒南海诸岛被列强占领,特别是二战期间被日本占领,以及战后中国政府根据战时盟国确立的《开罗宣言》等国际文件依法收复南海诸岛的历史,从法律上确认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无疑是必要的。而《中外历史纲要(上)》叙述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很少有地图或文字展示过这一段历史,特别是在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这幅展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图中只呈现了战后中国收复的台湾岛和当时有舆论要恢复主权的琉球群岛(第147页),却忽略了同时收复的南海诸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鉴于上述问题,建议未来在叙述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能在课文正文系统适时增添插图或局部图,展现20世纪以来列强占领南海诸岛,特别是二战后中国人民根据国际文件收复南海诸岛的历史事实;或增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捍卫南海领土主权的英雄事迹,表明二战后中国在南海地区的行动是践行战后确立的南海地区国际秩序。具体而言,在现有教科书编排的基础上,可以在第24课“全民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之“抗日战争的胜利”子目中增添一个课文辅助系统。如:增加一个“历史纵横”来介绍抗战胜利后,依据战时国际文件基本精神,中国收复了东三省、台湾岛、南海诸岛等的史实;或者在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正文系统之“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子目下的地图上以插图形式增加南海诸岛的内容,用断续线表现中国对南海区域的管辖情况,或用具体文字在地图上标记出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猜你喜欢
南海诸岛纲要教科书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吉林一号光谱01星黄岩岛影像图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藏起来的教科书
论中国对南海诸岛享有主权的法理及南海九段线产生的由来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纪念中国收复南海诸岛70周年图片展在海口举行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