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德育元素的路径探究

2022-07-13 21:42李家萍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6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高职语文互联网

李家萍

摘  要: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高职学生的德育带来了双重影响,本研究从其不利影响的角度分析了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发挥互联网在德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促进高职学生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本研究通过对高职学生调研、访谈以及查阅资料等途径,分析“互联网+”技术对高职学生德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原因,分别针对高职学生目前的德育状况出发,从语文课堂、教师教学、“互联网+”平台优化整合等多个角度尝试构建高职学生德育的新渠道,尤其强调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融入德育元素的主渠道和主路径优势,进而不断推动高职语文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语文;德育元素;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8-0005-04

一、“互联网+” 对高职学生德育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增加了高职学生德育的难度

网络虚拟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职学生德育模式和环境,边缘化德育工作者在高职学生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推广使德育工作者的权威被削弱,甚至在德育中的作用被削弱,侵扰了中学主导教育的思想性及弱化中学德育主导方式的有效性。

(二)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导致高职学生道德失范

“互联网+”的公共性使各种思想在网络上传播,致使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受到挑战。由于高职学生信息辨别意识不强,无法有效识别互联网上的信息正确与否,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进行引用、转载,造成不良信息的大肆传播,高职学生长期受不良信息的影响,阻碍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三)使高职学生道德法律意识弱化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由于不受实名制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学生在网络中不道德、不文明现象的蔓延。部分学生误以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不受法律约束的世界,使用者可以在网络中发表任意言论而不受约束,久而久之便忽视了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导致道德滑坡,思想堕落。法律盲区的存在,更是助长了高职学生在网络中言论的不正之风,最终走向违法的道路。

(四)传播的不良信息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发泄自己的情绪,进而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网络中,力图在网络中构建自己的“朋友圈”,不良的网络交友环境致使高职学生迷失自我,价值观扭曲,愤世嫉俗,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五)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德育的作用不断弱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以专业技能课为主,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尚处于一个辅助性的位置上,课程学时比较少,对很多专业来说是选修课,对学生的要求也偏低,甚至个别学校的语文课程学时不断压缩,进而使必修课的专业技能得以提升。

二、“互联网+” 对高职学生德育消极影响原因剖析

上述影响分析表明“互联网+”对高职学生德育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巩固和扩大“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分析研究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准确掌握问题的关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正是“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有之责。

(一)“互联网+”教育监督机制缺乏

“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虽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有很多教育工作者不适应,部分教育工作者由于年龄原因跟不上时代步伐,不愿意接触新事物和改变固有德育方式。部分中青年教育工作者即使能够运用“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也不能将其作为教学工具充分发挥所特有的作用,抑或是没有对其产生足够重视,再加上没有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中[2]。

对高职学生而言,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引导,其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容易误入歧途,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散布不健康信息,甚至进行网络犯罪等,这些均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同时,“互联网+”作为开展德育的媒介,国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约束,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违法行为无法得到及时地制裁和追究,最终使“互联网+”在德育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二)“互联网+”教育创新体制弱化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德育体制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迫切需要教育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就目前来讲德育体制创新相对较弱,创新步履维艰。

第一,政府对“互联网+”教育创新的引导弱化。到目前为止,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明确的政策文件引导,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导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没有为“互联网+”教育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二,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互联网+”认识不足。社会上大多数教育机构及社会成员对“互联网+”持观望态度,社会舆论泛滥及缺乏正确的导向使社会对教育创新的信心与激情减弱,因而减缓“互联网+”教育创新的步伐。

第三,高校对“互联网+”的重视不足,没有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无论是高校的管理部门还是作为德育主体的教育者而言,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新事物的接受相对迟缓,不愿改变现状,缺乏对教育创新实践的主动性。

(三)“互聯网+”教育实施载体单一

教育实施载体是确保高职学生德育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但是“互联网+”背景下德育面临着一些新的载体及载体创新问题。由于“互联网+”没有与这些新的教育载体进行充分融合,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作为高职学生德育新途径,显得“互联网+”教育实施载体比较单一,传统的德育实施载体单一与分散的缺陷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并没有得到改善[3]。

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所显示的信息渠道多,覆盖面扩大,与传统的教育实施载体相比“互联网+”具有知识面广、模式多样、知识更新速度快和知识深度高的优点,但是“互联网+”没有与传统的教育载体进行有效融合,因此在利用“互联网+”进行高职学生德育所获得的有效性难以发挥。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德育实施载体选择的空间小、以单一课堂为主要载体形式,但仍显得乏力,不能适应高职学生德育需求,主要原因便在于各种教育载体作用力分散明显,常常处于无序的离散状态。“互联网+”在作为新的教育载体的过程中淡化了“互联网+”需要一定的技术观念和相关人员观念的更新,并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没有足够的认识。

(四)“互联网+”优化及建构意识不强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工具,虽然在将来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德育模式,但是就目前来讲,没有形成“互联网+”的新型教育体系,社会、高校等德育主体对“互联网+”优化及建构意识相对较弱,对新事物的出现及如何运用持观望态度。

第一,对“互联网+”本质的认识与把握仍然不足,甚至可以说“互联网+”只是在个别领域如商业领域的运用比较广泛,其他行业领域发展甚微。因此,总体来讲社会对“互联网+”的优化意识及建构“互联网+”模式的意识不强。

第二,高校对“互联网+”的重视及利用意识不强。在“互联网+”深入发展下,由于学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设备配置相对滞后,仍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德育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关于“互联网+”的专题网站或专题栏目进行宣传,很少进行关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或教育创新工作会,最终使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发展缓慢,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便是高校对“互联网+”的重视及利用意识不足。

第三,教育工作者“互联网+”优化与建构意识不足。由于社会大环境及学校环境的影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处于消极和懈怠的状态,对教育教学的创新没有积极性。同时部分教育工作者自身不愿意修正固有的思想观念及模式,不愿对传统的德育模式进行创新,受主客观条件影响,德育主体对优化“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积极性不强。

(五)高职学生对“互联网+”缺乏充分的思想认识

“互联网+”对高职学生德育产生的消极影响与学生自身有很大关系,不能够很好地利用“互联网+”优势,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差异,使高职学生德育显得捉襟见肘,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足,对信息传播的鉴别能力不强和对正能量传播的宣传力度不足。

首先,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互联网+”信息承载可以成为德育的载体,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忽略了“互联网+”的信息承载着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大多数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很有可能被良莠不齐的信息包围而不能提取有效信息,对于超大的信息量,其积极或消极、先进或落后、健康或腐朽,不能够明确的甄别。

其次,高校大学生没有认识到“互联网+”信息传播可以加速德育知识价值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德育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学生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优越性却被忽视。相反,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中一些不正当或违法的信息十分着迷,失去辨别力和自制能力,沦为“网迷”“网虫”,有的甚至理想和价值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

再次,高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互联网+”平台的互动性功能。在以往的德育中,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平等,妨礙了师生的有效沟通,成为高职学生德育的障碍。同时,由于自身对“互联网+”教育功能漠不关心,对“互联网+”的德育功能采取边缘化的认识态度。

三、利用“互联网+”平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

(一)基于 “互联网+” 平台,拓展培养学生德育的语文课堂教学主渠道

良好的德行并非与生俱来,是先天与后天综合作用的产物。作为学校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德育的关键主渠道,高职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整合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后期干预和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为学生德育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步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宣传介绍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的优秀事迹,身边的好人好事等,从细节着手,用环境熏陶,将学生带入优秀的德育环境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基于“互联网+”平台,创新学生德育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路径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高职学生德育素养的主要路径,需要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时代“互联网+”课堂教学的创新路径,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发,利用有效的德育教学资源,推进高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尝试不断转变教学策略,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研究学生,做好学生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德育培育与教学策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探索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价值、策略,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策略转型,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人生的价值认同。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精神,促进学习与素养、学习与生命的转化,实现德育元素的积累与升华,通过灵活选择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德育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同时,还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强化语文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教会学生敬职敬业、讲诚信、有道德等意识,通过不断的课堂创新与实践,将语文学习和道德培养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三)创新课堂“互联网+”,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

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变教师角色,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将德育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人。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德育手段创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有益的德育实践,通过该平台丰富的优质德育资源对高职学生开展德育。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讲授一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培育高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让新时代的高职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攻坚克难,创造伟大民族文化的历史壮举,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坚定文化自信[4]。还要发挥社会环境育人的作用,利用主题公园、广场、主题展览馆等场所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提升高职语文教师队伍德育素养

加强高职院校语文教师“互联网+”素养,引导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单纯讲授学科知识的模式,引导教师认识利用“互联网+”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意义,推动“互联网+”平台优势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5]。对高职语文教师进行专业、系统培训,提高“互联网+”运用技能,使教师将“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应用成为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的新阵地。高职语文教师要紧扣时代脉搏,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对待“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适时更新教育观念,用开放、包容、接受的心态理性对待“互联网+”,善于接受新事物,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发展前景和规律,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中挖掘积极健康、形式多样的德育内容,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理念,更好地为高职学生德育服务,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礼义廉耻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五)优化德育平台,拓宽“互联网+”教育新阵地

教师必须坚持语文课堂德育的政治方向,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整合德育相关的教育平台,确保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推进高职学生德育体系的优化,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对高职学生德育的独特优势,打造一批示范性的德育专门化网站平台,同时加大高职学生德育内容的整合力度,加强德育网站等平台的可利用性和实用性,开辟德育新阵地。加强顶层设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互联网+”德育的线上教育平台,如可以利用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德育资源,加强德育网络優质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还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具有教育性的活动,为学生德育的培养创建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在“互联网+”与课堂教学不断深化融合的时代,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融入德育元素,教师就应该具有在立足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开发德育资源的能力,不断推动语文教学与德育相融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有效开展高职学生德育贡献力量,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人才,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 杨晓哲. 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63-65.

[2] 杨剑飞. “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21-24.

[3] 韩婷婷,孟瑀,杨光红.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J]. 大学,2021(48):35-37.

[4] 刘刚. 省思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路径选择[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09):16-18.

[5] 邵文佳,刘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德育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3):26-28.

(荐稿人:张静,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高职语文互联网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渗透研究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