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新竹
摘 要:“一带一路”视域下,浙江高职思政教育的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时代机遇和历史使命,多元文化的交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自身的重视,赋予了思政教育以持久的生命力和实效性。但异质文化的碰撞、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冲击、高职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化,导致高职思政教育处于被边缘化和弱势化的境况。“一带一路”发展的进程中,为了增强高职思政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演进、实施思政教育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等举措,开创高职思政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8-0013-04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着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旨在构建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桥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高职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崭新的挑战与使命。浙江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2017年,浙江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排名第三位,占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10.1%[1]。2019年,全国首轮遴选立项56家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和141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浙江省有15所高职院校入选,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9所。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趋向,高职院校应以更为广阔和辩证的国际视野推动思政教育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形成系统的良性互动,有效地将挑战化为机遇,提升自身对国家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浙江高职思政教育的优势与机遇因素
“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着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使命,它推动了浙江与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层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交流,为浙江高职思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时代机遇,赋予了其更加国际化的发展空间,指明了其内涵式建设的发展方向。“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养青年一代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的时代使命,为此国家和高校把思政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一)“一带一路”赋予了浙江高职思政教育广阔的国际视野㏂
《国语·郑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异相合、相反相成。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是思政教育创新的源泉,有利于吸纳异质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取长补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脉搏下,现代与传统、民族与世界的多元文化交融赋予了思政教育内容的开放多样,拓宽了思政教育的创新空间,增强了思政教育的生命力与实效性。
浙江高职思政教育以“一带一路”为契机,通过与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在横向交流、纵向传递的思想碰撞后,抓住时代赋予的时空视域,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融合,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形成更加自由平等、和谐宽松的育人氛围。浙江高职院校在创新思政教育环境,变革思政教育方式,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后,培养学生在不同视角下理解和体会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实现对传统思政教育的超越。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保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高校思政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党中央、教育部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总体方案》等文件,把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旨在优化思政教育的社会环境、加强政治引领、强化价值引导、后植爱国情怀。
从2018年起,中央财政批准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思政工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校思政宣传教育活动、思政骨干队伍培训、思政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建设优秀成果网络育人平台、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方面,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物质支持。
(三)浙江高职的重视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部支撑
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实施方案》和《浙江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明确鼓励职业院校招收“一带一路”国家优秀留学生,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
浙江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为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进行革新,实施职业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党务干部、德育管理人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培训;党建和思政工作评价指标全面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估;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理论课教研室,严格落实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演进,梳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实现知识型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的结合;新建思政教育基地、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等教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伟大实践引进课堂,使学生了解社情、国情、省情,为全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浙江素材、浙江实践、浙江经验。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浙江高职思政教育的劣势与挑战因素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传统思政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内涵。但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中外价值观的碰撞,加之高职学生不具备较高的政治鉴别能力,对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缺乏充分认知,以及部分思政教师教学模式的僵硬化、教学内容的刻板化,消解了思政教师话语的影响力,导致浙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建构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一)异质文化的交织与碰撞,思政教育的边缘化与弱势化
由文化差异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博弈,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即把文明的认同视作为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更高层次的认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中,沿线国家在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差异,多元文化场域的交流、交融、交锋引起了价值观念的分歧和冲突。
多元文化的本质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多样化。多元文化的交织与碰撞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主义等价值观模糊了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鉴别能力,影响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导致思政教育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道德性价值与功利性价值博弈、集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冲突,影响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思政话语体系的吸引力。个体在价值追求的漩涡中产生迷惘,导致社会主体信仰倾斜,“失语”现象严重。
(二)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化,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过程中,高职学生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出现了失衡,重视专业知识、轻视思政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他们的思维倾向和行为导向,“由于他们生活在价值观念迅速变化的年代,大学生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观念发生裂变,产生困惑,思想状况呈现出多元、多变的特点”[2],学生价值观的裂变弱化了主流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
高職学生思维活跃,但由于缺乏充足的理论知识,理性的价值判断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更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产生基于异质文化认知的偏见和基于偏见的冲突,出现思想上的“错位”现象,甚至是价值观的逆向嬗变。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易集中,加之思政内容的复杂性和理论性与学生的感性认知、现实诉求脱节。根据模糊数学理论中的“互克性原理”,“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人们作出关于系统行为精确而有意义的陈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越过一定阈值,精确性和有意义性就变成相互排斥的特性”[3]。学生容易出现“知识空隙”和“逻辑裂缝”的情况,对思政课产生排斥心理。
(三)思政教师教育模式的僵硬,教学内容的脱节
思政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育模式受到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主要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它是一种静态的直线式教学思维,具有权威性、单向度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学生的思想无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凸显个人主体性的时代,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和思维自主意识不断加强,使得以强制灌输进来的思想观点和道德准则受到严峻挑战。
思政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需求脱节。思政教育是现实需求性和教育超越性的集合,它需要基于现实但又不能拘泥于现实。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解读,形成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更高层次理解。但事实上,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价值需求和认知结构,忽视“后喻文化”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影响,“后喻文化”指的是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和经验。思政教师照本宣科地灌输与学生的感性认知、现实诉求脱节。
三、“一带一路”视域下浙江高职思政话语权的发展策略
“话语权”问题作为思政教育话语的核心命题之一,罗宾·洛克夫曾指出:“20世纪末的权利和地位争夺,语言控制权实际上是一切权力的核心基础”[4]。“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思政教育摆脱现实困境的有效出路就在于提高思政话语权。只有增强高职思政教育话语权,才能增强思政教育在多元文化中的主导力,减轻高职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对抗力,激发思政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自觉性。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演进,双向强化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思政教育承载着国家的使命。为了更好地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中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责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性,形成协同效应”[5],打破思政教育的“孤岛效应”。思政教育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维度与历史脉络中,以时代发展的大逻辑为指导,重视思政教育系统与非思政教育系统各环节的协同。通过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建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在“大思政课”的理念下,回归社会母体审视思政教育,将丰富鲜活的社会元素、多元的社会主体纳入思政教学中。通过知识结构图、树型图、思维导图等方式方法,分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逻辑体系,推进社会资源的转化、供给,建立与社会现实的衔接机制,保障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同频共振。
(二)思政教育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内涵式发展
“一带一路”视域下,异质话语意识形态的涌入对社会主流话语体系产生了冲击。“话语不仅仅是一种言说方式,更是话语对象对话语主体地位和权力的一种认同”[6]。“抽象的道理具有很强知识性、专业性、学术性和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透溢着深邃的理性力量。叙事话语是讲述一个事件或者一系列事件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7]。思政教育内容是学理性极强的话语体系,单纯的政治术语、学术术语无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融合政治话语、教学话语、社会话语的叙事话语体系,有助于彰显思政教育的温度,使思政教育更加日常化、大众化,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作为一种人文力量,它是基于感性层面的理性认知,其目的在于将学生的外在主观需要和内在情感融合,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故而高职思政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拓宽广度、延展长度。思政教育基于新时代诉求,贴近现实生活的同时又要按照超于时代的思政理念去优化供给内容,创新供给形势,实现“供求平衡”,推动学生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现实功能与超越功能、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三)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多元意识形态交锋的教育场域下,思政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能支撑。思政教师作为价值方向的引领者、思想认知的澄清者、过程调控的调控者,自身需要增强身份认同、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与学生的认知共情能力和情感共情能力是加强业务本领的根本要求。思政教师的身份认同兼具自我认同的主观性和社会认同的客观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为了提高思政教师的身份认同,思政教师既要掌握思政专业的理论知识,也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多维知识架构,培养高度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会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思政教师在教育场域中需要进行“去专业化与再专业化”反思,探究应然成效与实然成效存在差距的影响因素。“去专业化”指的是不能完全遵循思政学科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再专业化”指的是思政教师在突破思政学科教学模式的桎梏后按照思政教育的专业特点去探究教学路径,发挥高职学生的思维优势,打破教师对思政知识的垄断现象,推动“主体—主体”的互动模式,实现从文本范式向人本范式的教学理念。
四、结语
“一带一路”视域下,思政教育作为一种可以改造社会的超越性力量,浙江高职院校要坚守意识形态高地,转危为机、扬长避短,切实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落实思政教育,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解构异质文化的消极性影响,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 “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M]. 大连:大连瀚闻资讯公司,2018:16.
[2] 刘允正,郝春新,何新生. 裂变与整合——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趋势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64.
[3] 李淮春.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51.
[4] 罗宾·洛克夫. 语言的战争[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2.
[5]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M]. 人民日报,2016-12-09.
[6] 维克多·泰勒,查尔斯·温奎斯特. 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25.
[7] 热拉尔·热奈特.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
(薦稿人:李华忠,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