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心怡
摘 要:以生为本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先进教育理念。在这个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创新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导学—互学—自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并不断被实践的。语文教育的成败关乎学生的素质养成和发展,而小学正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将“导学—互学—自学”模式恰当地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上,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效率。本文通过分析该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方法、发展现状,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导学 互学 自学 小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1.021
教学模式是指在某些教学理念或者理论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或者程序。“导学—互学—自学”的教学模式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下逐步实践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导学—互学—自学”模式已经逐渐成熟,并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导学—互学—自学”模式的应用也出现许多问题,需要不断解决。
一、什么是“导学—互学—自学”模式
1.导学式教学模式
“导学—互学—自学”教学模式由三部分组成,即导学、互学、自学。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又各成一体。首先是导学式教学模式。导学是从教师角度出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被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到主动学习知识。
导学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的职责。比如,教师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激发兴趣的同时,起到督促指点的作用。要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而完整的把握,更需要对所教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教师的导学任务。与传统教授模式相比,导学模式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授式课堂以讲解、练习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跟不上教师课堂思路的情况。
从学生角度看,导学式课堂要求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在对学习内容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导学式模式下,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在互动中完成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2.互学式教育模式
互学式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强调学习中的互动合作。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互动式在具体的教学课堂实践中有许多方式,大致可分为小组式互动与伙伴式互动。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两种方式又各有不同的应用。
以小组互动例,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教师在划分小组时,需要考虑到各种程度学生的搭配。学习能力较强或者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不能片面地集中在某个小组,各小组的综合能力应该不相上下。
要保证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质量,离不开有序的交流和公正全面的评判。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还处于养成阶段,既容易出现新奇的想法,又容易出现主观偏颇的认识。除此之外,小学生的交流往往缺乏逻辑与章法,容易出现争吵和无序的讨论。在设置讨论规则的时候,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为实现有序交流、思维碰撞提供保障。
互学式课堂模式下,教师充当后勤保障的角色。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阶段,教师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料。互动学习是方式而不是目的。为了互动交流的成果落地,教师需要建立综合而全面的评判机制。尤其是语文这门无限可能的学科,教师更不能僵化评判规则,将问题答案单一化。避免权威化依赖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3.自学式教育模式
自学质量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展现。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理念影响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从内涵上看,自学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提供学习材料的前提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学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对学习做出调整,并有意识地提升学习效率。
在自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担负提供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验收学习成果的责任。鉴于小学生的特点,在指导自学的实践中,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阅读理解课文的时候,小学生因为知识缺乏系统,容易对知识有片面性理解。这时需要教师做出指导并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学成果。自学方式的目的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因此,教授学习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分享科学的学习方式。比如学生自学离不开写笔记、总结知识点。那么,图表法、摘要法、归纳整理等方法就需要及时向学生传授,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
二、“导学—互学—自学”模式的意义
1.营造自主学习空间
不论是导学、互学还是自学方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都会贯穿到底。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根本区别。减少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使得学生得到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学生自主學习空间,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主动性有重要意义。
“导学—互学—自学”模式实现了“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教学理念,通过减少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为学生争取到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2.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
互学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学习交流,让小学生更早地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各自为战,一味提高成绩而忽视了各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大课堂教学里小组学习的部分,有利于锻炼小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了解合作的重要性。
组外竞争、组内合作的小组学习模式能够加深小学生对合作与竞争的感知。小组的荣誉感既能刺激每个学生合作的欲望,又能增加竞争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增加小学教育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导学—互学—自学”模式为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途径。“导学—互学—自学”模式将自学作为教学的重要节点,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时间和支持。
三、“导学—互学—自学”模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导学缺乏全面性
受传统教学影响,大多教师虽然不缺乏专业知识,但是对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深入了解。这经常造成教师的导学方案不够全面,不能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导学—互学—自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学生为本。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了解、有研究。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理解力是有很大差异的。
比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对近代历史关注较高的学生兴趣也会较大,对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能体会和把握。反之,对相关历史毫不了解的同学,理解的时候会相对困难。教师如果不能察觉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很难全面地完成导学任务。
2.小组学习参与度不高
小学语文《草原》一文中,作者描写了广袤的草原风光和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去过草原的学生会对草原的自然景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也会因为各种因素,与文中的情形出入较大。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和想法。甚至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也会在交流合作中產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性格相对较弱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出现被忽视的情况。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种种可能层出不穷,最终导致小组合作参与度普遍不高。这是小组互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导学—互学—自学”模式践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
3.依赖网络导致思维惰性
网络发达的今天,小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十分熟练。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也拥有丰富的电子设备。网络的便捷不仅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更体现在当前的教育上。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给学习提供了便利,几乎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但成本极低的获取答案的方式极易让人们形成依赖,从而减少甚至放弃思考。对成人如此,对小学生来说也是如此。“作业帮”“猿搜题”等学习软件的出现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思维的逐渐懒惰。小学生只要手持智能手机,马上就可以获取作业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软件的依赖会让自身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这种思维上的惰性是十分可怕的。
四、“导学—互学—自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方法
1.做好课前导学,吸引学生兴趣
为了避免出现传统课堂上学生跟不上教师思路的情况,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很有必要。一方面让学生主动掌握课堂内容,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对课堂期望。做好课前导学是教师践行“导学—互学—自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要做好课前引导,需要教师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创设学习情景,吸引学生期待课堂教学。
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时,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提前通读课文之外,还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宇宙中,除了地球还有没有星球有生命存在?”“宇宙有多大?地球在宇宙里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呢?”这些问题在文章中都有回答,只要认真阅读文章都可以找到。用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们投入课前预习,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对于不了解天文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神秘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份神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播放太空的画面,将课堂打造成一个神秘梦幻的宇宙之旅。
2.做好问题引导,把握课堂进度
教师导学的另一大任务就是通过抛出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确保课堂的节奏。这些问题的设置并不简单。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积极性后,要注意避免浅尝辄止。激发兴趣并不是最终目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才是目的。因此,在设置课堂问题的时候需要教师对所教知识有深刻把握,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其次,教师需要把握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了解他们的心理。在这两个前提下,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内容和进度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指引学生通过探索答案深入学习。
例如,课文《桥》的学习目标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塑造方法。那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就需要紧贴这个目标。课文讲述的是山洪暴发时,村里老支书指挥村民过桥的故事。这样的情况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体会。设置问题时就需要贴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如果你遇到学校着火,你会按秩序出门,还是不顾一切往前冲呢?”“读到最后两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文中老支书在生死关头拒绝了亲人的插队,你觉得他做得对吗?”“你觉得老支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把老支书和插队人的关系放到最后说?”“如果让你用几句对话描写一个人,你会怎么写?”类似这样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既能吸引学生一步步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形象,又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式。
3.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机制
“导学—互学—自学”模式下,学习小组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改变。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乃至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更能更加全面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但是在实施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发挥好学习小组的作用?需要教师建立科学的小组机制,耐心地引导和组织。
针对小学生年纪小的情况,极易出现表现欲望过剩和表现欲望不足两种极端情况。小组的磨合必不可少,但是也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有效组织学习小组的一个方法就是教学生学会倾听。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要学会尊重他人表达的权利。课文《灯光》里有一个重要问题:“三处灯光有什么联系?与题目有什么关系?”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很容易有不同的答案。在和他人意见不同时,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能在别人表达观点时刻意忽视。
其次,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程。为了讨论的有序性,教师要指导每个小组轮流担任组长、书记员、总结员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
4.及时监督评测,促进学生自觉
及时检测学习成果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反馈。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意志力有待养成。想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督促必不可少。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测有利于检验学习成果,及时作出调整,不断进步。不过,正因为检测的重要性,教师不能忽视检测的质量。首先需要全面的衡量标准。不能单从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能力,这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不符。其次,考试与检测需要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方法路径,减少无目的大量重复练习,重视思维的养成。
每一册语文课本都有需要背诵的古诗词。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每个人的记忆力情况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设置背诵时间,并抽查。有些学生在古诗词背诵上有困难。小组和教师可以采用歌唱法、释义法、联想法等从根本上提高背诵效率。
总之,“导学—互学—自学”模式是在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改颁布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思想理念深入教学实践中。“导学—互学—自学”模式围绕学生展开,在广大教师的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完善课前导学、组织学习小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其综合能力。“导学—互学—自学”模式还在不断实践中,以期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全益燕《小学语文课堂中导学-互学-自学模式的应用探讨》,《试题与研究》2019年第29期。
[2] 胡育红《小学语文课堂中“导学·互学·自学”模式的应用分析》,《小学时代》2019年第14期。
[3] 龙之洞、聂琼宇《“导”破“藩篱”天地宽——导学—互学—自学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