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星宇
[摘要]梳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模式单一、课程建设乏力等问题,从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设计、重构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探索,旨在为如何在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2)27-0026-03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解之缘
学界广泛认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源起于上海课程改革。“课程思政”的提出旨在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
心理健康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极其紧密,首先两者互为前提、互相影响,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有助于学生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教育则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与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例如我们在讨论“人格”中的“性格”时,“爱国主义”被作为构成良好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两者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上是一致的,两者的培养对象都是全体学生,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学生适应社会、实现自我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向同行”用来形容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再贴切不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合、共生共长。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2]。因此不得不说,在课程思政开展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优势的,也是义不容辞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头号阵地的存在。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压力的持续增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越来越重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然而,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都对“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一)重视程度不高
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整体社会氛围而言,对于“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可行性等方面的认识尚未统一,推进“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互融合的举措不多。
(二)教学模式单一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自身的特殊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因此在“课程思政”融入过程中,目前尚无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手段,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回应,课堂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对于当前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平台和仪器的使用不充分,部分学校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推广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的硬件、软件设施,无法较好地应用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模式,限制了“课程思政”功效的发挥。
(三)课程建设乏力
诚然,尽管当前社会各界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但是对于“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较为匮乏。一方面对于课程建设研究范式的整合不足,“从多学科整合角度来探索和研究、用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研究范式的成果非常鲜见,学科整合、合力育人方面的研究极度缺乏。”[3]另一方面对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学生实际需求的呼应和满足程度不够。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断提升课程内涵和品质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加强课程建设
一是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思政”的提出对课程、教师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因此第一步必定是修订课程标准,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指导性文件当中。在课程标准修订中,基于帮助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促进心理素质提升的宗旨,可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润物无声”中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变化,注重从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印发了新版课程标准,凝练设计思路,结合专题规划进度安排,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素养目标并驾齐驱,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等教学方法灵活实施,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考核等学习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全方面护航學生成长。
二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成功申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拍摄慕课并成功上线学校SPOC平台,学习人次逾6000,获得一致好评;借助思政一体化平台,联手思政教师共同磨课、集体备课;联合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对接安徽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挖掘学校课程思政资源库,拓宽课程资源收集渠道;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学习强国、网易公开课、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等网络资源,择优筛选,丰富课程资源。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施者,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育人、育德能力是高校能否在“课程思政”攻坚战中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4]。扩充师资队伍,选聘校内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包括具备心理学背景的辅导员、行政人员,注重丰富和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科背景等,不断充实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吸纳思政教师加入,真正推动“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中,要提防将心理健康课上成思政课,确保实现思政元素“如盐在水”的融合,争取实现两门学科碰撞之后产生新产物的化合,在保证“心理”不变味的前提下促进课程育人功能发挥。
(二)创新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学专业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主要任务除了教授学生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外,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用小组合作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辅助“雨课堂”“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参与度。另一方面参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通过采用专题化形式,精心设计了“关注心理健康 走近心理咨询”“了解自我意识 明确发展方向”“学会有效沟通 创造和谐人际”等专题,通过设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课堂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体验、反思、感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想学”;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在学中体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此外,注重融入系列特色活动。一是教师在课前结合授课专题进行每周的“烦恼口袋”主题设定,如“说烦恼之谈人际”“说烦恼之聊爱情”等等。学生可以通过小纸条、匿名群聊天等方式倾诉相关烦恼,教师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予以回复,并在课堂上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分析;二是教师需结合每次课程的具体内容,布置课后实践活动,如“追寻幸福”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或心理健康月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利他”行为、“心理健康”和幸福之间的联系,并用视频形式把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本身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融入途径众多,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梳理与挖掘,确保育人与育心相结合。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纳入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并在授课中通过鼓励表达、案例展示、价值观纠偏、正确价值观引导等方式开展“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
以最后一个专题“感悟珍惜生命 拥抱幸福生活”为例,幸福主题的引出是对“中国梦”的个体落实,幸福内涵的解析过程其实也是树立正确幸福观的过程。教师在授课中可基于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幸福理论,带领学生探索物质满足、情感满足、精神满足三个幸福层次,在“登山”的奋斗之中探索对幸福内涵的理解。同时通过身边的榜样力量以及正能量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通过自我探索,了解接纳自我、获取人际支持、CBT三角理论等易懂、可操作的获得幸福的心理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充分融合,既达到专业技能目标,又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教师予以引导和课堂授课方向把控。
(三)重构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要对接教学目标来进行的,也是高校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很难通过量化、测验等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尤其是素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是难以通过数据的形式来反馈的。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恰好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要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在横向上,需要建立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发展的标准;在纵向上,需要明确学生学习发展的标准,逐步建立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服务标准体系。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重构教学评价过程中,一是强化过程评价,善于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做好课中相关数据的收集,如运用雨课堂签到、互动、总结报告的功能,收集汇总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关注学生课堂表现,用过程化评价加结果性评价替代以往单一的结果性评价,如笔者曾尝试用一个持续四周的体验活动替代以往的期末考核,在这其中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并及时给予关注与指导,最后根据学生提交的活动总结来看,其效果远远好于以往的纯写文章或答题式的期末考核;二是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仅由授课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主体,同时探索学生互评、辅导员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主体并行的方式来进行,多主体各占一定比例,最终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考量;三是注意扩展评价内容,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评价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均列入考核评价体系,如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团体合作中的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团结同学、帮助他人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学生课余活动的安排等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四是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容与成果,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关注学生非智力方面发展的评价,因此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融入评价内容中,最终通过具体任务的实施与达成来实现评价内容的扩展化。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最新课程标准将树立正确的交往观、爱情观、生命观、幸福观等作为素养层面的教学目标,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纳入其中,通过小组调查与分享、实践活动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综上,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突破口”与“结合点”的探索恰恰是最难的,一个好的结合点可以让一堂课的课程思政开展得生动而自然。如笔者曾经在人格章节的授课中,让学生围绕“发现你身边的榜样力量”“疫情期间的新收获”“你觉得现在的自己和疫情前比有什么变化”等话题进行讨论,至今让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分享疫情期间自己的感悟时说“我最深刻的感悟就是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我很自豪我是一个中国人”,学生的眼神很诚挚、学生的表情很动容,班级很多同学纷纷点头赞同。疫情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契机,抗疫期间很多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中国力量”的强大,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悟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获得的,抗疫之戰给我们的课程思政工作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案例与突破口,值得深入挖掘。中国是一个伟大而包容的国家,时时刻刻都有感人的故事在发生,教师需要有捕捉“美”的眼睛,也要有“挖”课程的勇气与决心,还需要“灵”光乍现的头脑。不管是发挥学生主体的课堂还是课程思政的实施,新时代都对作为课堂“掌舵人”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修炼自己、打磨课堂、探索总结才能做新时代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8-07-25(1).
[3]郑春雨.“课程育人”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与建设出路[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4).
[4]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