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华 闫孟宇 宋怡宁
摘 要:职教师范生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后备力量,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通过梳理中西方实践哲学发展脉络及其特征,基于实践哲学视角对职教师范生培育现状进行评析审视,发现当前职教师范生培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教师范生培育目标重学科导向而忽视学生的专业发展与全面发展;二是职教师范生培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连接;三是职教师范生的评价方式过多指向毕业结果而忽视过程发展。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从三个方面重构新时代职教师范生的培育路径:一是培育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兼顾职教师范生的专业发展;二是培育过程坚持实践导向,践行多元协同的“教学做合一”培育模式;三是评价方式坚持多元主体,注重过程性、真实性评价。
关键词:实践哲学视角;职教师范生;培育路径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CIPP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及改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a/2020/03/01)
作者简介:杨海华,男,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教教师教育;闫孟宇,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宋怡宁,女,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6-0032-10
职教师范生是职教教师的后备力量,是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都提出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较于职后培训,职前培育是职教师范生成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也是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职教师范生培育在价值取向、培育目标、培育过程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实践导向性不明晰,导致职教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毕业后容易遭遇入职困境,难以较好地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求。2019年8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师范生要成为能够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关键在于培育其师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从实践哲学的视角探索职教师范生的培育路径,将为新时代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职教师范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明晰的价值逻辑。
一、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的实践哲学基础
实践是人的本质,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职业教育中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活动以实践为主要形式,那么作为培育未来职教教师的职教师范生教育同样必须遵循实践导向的价值取向。为全面深刻理解职教师范生培育的实践属性与内涵,必须厘清实践哲学的发展脉络,对其中外发展谱系进行梳理辨析,从宏观上把握实践哲学中的教育意蕴及其对于职教师范生培育的价值导引,确定职教师范生培育的实践哲学立场与导向,并以实践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中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溯源
中国古代哲学虽未明确将实践哲学作为独立的哲学体系展开相关研究,但在中国哲学思想中蕴含着大量与实践哲学相关的思想论述。
一是“内圣外王”中的实践意蕴。“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方法论,梁启超在《儒家哲学》中提出“儒家的特色,不专在知识,最要在力行,在实践”的重要观点[1]。在他看来,“内圣外王”的特色主要不在知识上,而在实践上,即在道德实践和政治事功上。具体而言,儒家倡导“躬行践履”、“学修”统一,认为实践究其根本是一种对于“善”的追求活动。关于实践内容与目标的界定,如“成德成圣”“止于至善”等思想论述,都强调通过个人的道德修炼和政治事功去展开行动与实践,进而达到自我完善并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想改造的目的。除此以外,儒学阐明了实践的展开途径,强调群体与生活在实践中的重要价值,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要与社会群体及社会生活相联系,和人所从事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相联系[2]。“内圣外王”“止于至善”等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修养与现实生活实践的相互观照,为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等育人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价值参照。
二是墨家思想中的实践指向。墨子是倡导实践教育的改革家,其关于实践的阐释集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效用评价以及实践对于创新的价值意义等三方面。第一,强调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展开教育。墨子始终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即认为行动与实践是学习的本源。墨子在科学研究中引入实验操作,通过演示来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运用自然科技知识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科学知识[3]。第二,提出实践对于创新的重要价值。墨子强调“强力从事”(《公孟》),认为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墨子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进行批判,倡导“述而有作”的创新精神,提出应当积极思考,注重培养人的实践创新思维。第三,注重实践的效用评价。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意指用目的和效果的统一展开对个人行动的评价。综上所述,墨家思想中对于知行合一的阐释、实践对于创新的重要价值、注重实践的效用评价这几个方面为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的教学模式构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厚实的文化与哲学基础。
(二)西方实践哲学在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中的价值观照
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力赋能,这预示着职教师范生的培育将面临更高的要求與挑战。追溯西方实践哲学发展历程可以为职教师范生培育提供理论基础与价值导引。西方实践哲学发展主要可以划分为古代实践哲学、近代实践哲学与现代实践哲学三个不同时期。第一,古代实践哲学为新时代职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培养提供了价值源由。《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指出,要重视职教师资培养的“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而古代实践哲学时期就进行了道德伦理实践。古代哲学先贤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对自然的探求转向对人本身的认识和道德的研究,强调哲学应更加关注正义、明智、勇敢、虔诚等德性的定义,催生了实践哲学的萌芽,描绘出早期实践哲学的朦胧图景。如果说苏格拉底推动了哲学从形而上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那么柏拉图的实践哲学思想则集中体现在对于良善、美德、正义的追寻和哲学王的塑造与教育之中[4]。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始人,他将实践的概念引入哲学领域,将实践问题上升确立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他对理论、制作和实践第一次作了区分,使实践哲学从理论哲学和形而上学中独立出来[5]。实践哲学的最核心要义和终极目的就在于如何促进人的“自由”和“完善”,即促进人的德性的实现[6]。实践的本质被视为是道德的活动,以善为最终目标,是人自身道德力量的展示。而职教师范生的培育更需要注重师范生德行的养成,重视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的培养并引导其主动追寻良善美德与全面发展。第二,近代实践哲学为新时代职教师范生重视技术技能和增强专业认同奠定了扎实的哲学基础[7]。在该时期,实践哲学完成了功利性转向和以人为目的的超越复归。培根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实践哲学内涵的定义,建立起一种新的实践哲学转向。他扩大了实践的对象,将全体人类纳入到实践主体的范围内,是一种更具有亲和性的技术实践论。培根的技术实践论对整个西方的实践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康德在培根之后实现了一种形似复归的超越,形成了形式主义的道德实践哲学。他从先验形而上学的角度为人类实践行为提出了终极性的“至善”目标,认为这是人类现实行为中永远达不到却应该永远追求的目标,它作为实践原理的最高统一,不断地规导着人们的行为趋近这一目标[8]。康德还指出,没有理性的经验是盲目的,没有经验的理性是空洞的,人才是终极目的。这些都为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中坚持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技术技能和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三,现代实践哲学将实践作为人存在的方式,认为其是人的本质,这为职教师范生培育作了总体性的判断和定位,增强了新时代职教师范生的价值使命和责任担当。现代实践哲学时期主要见证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诞生与发展。在对西方实践哲学精华进行选择性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全新且先进的实践哲学思想,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9]这标志着马克思将实践确立为哲学的核心范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高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是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认为实践具有生成性,实践是使人作为人的根本存在,也是人生成的现实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改变与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与创造自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职教师范生培育最终也应指向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帮助个体获得自我生成的主体性意识,培养出现实的、具有生命生成并且更能掌握调控自我需求与发展的完整人。
综上所述,西方实践哲学对于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在发展过程中将“人”的生成与发展作为重要的关注点,把职教师范生的成长作为一个总体的、完整的人的发展来考量[10]。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新时代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总体的价值取向。二是更加关注“至善”“美德”。由于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职校学生的特殊性,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应更加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教师范生的师德修养。三是高度认同技术实践的价值感。职业教育本身是实践导向的教育类型,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价值输出的。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更应契合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属性,普遍开展实践教学、情境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强职教师范生对于技术技能的价值认同。
(三)中西方实践哲学之于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的理论支撑
中西方实践哲学可以为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支持。一方面,中国传统实践哲学中关于实践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注重实践的效用评价以及实践对于创新的意义等思想为职教师范生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实践能力发展与教學评价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逻辑。另一方面,西方实践哲学的发展历程在不同发展阶段虽各有所侧重,但每个阶段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如对道德发展的强调、对人全面发展的呼唤以及实践对于人生成的重要意义的相关阐述等内容,则可以为职教师范生培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师德教育、专业认同等提供哲学基础。通过梳理统整中西方实践哲学的价值导向,发现实践哲学对新时代职教师范培育的理论支撑主要包含以下三点。一是实践哲学以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而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必须坚持“人是最终目的”的人本主义哲学价值观。二是实践哲学坚持实践价值取向,更加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因此,职教师范生培育更应该关注职业的现实世界,坚持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培养理念,与学校、企业等开展多方协同育人。三是实践哲学坚持过程导向,强调实践过程是人确立一切价值的根基,因而职教师范生培育应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加注重过程性、真实性评价。
二、实践哲学视角下职教师范生培养的现实阻梗
目前,职教师范生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大批职教师范生毕业后容易陷入入职困境,种种现象表明其培育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职教师范生培育之实践取向不明晰,培育目标、培育过程与评价方式等都趋于学科化、学术化。因此,从实践哲学立场出发,审视当下职教师范生培育现状及困境,对未来职教师范生培育的价值定位和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职教师范生培育目标重学科导向而忽视学生的专业发展与全面发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和“口言之,身必行之”彰显了儒墨两家对德行兼备的要求;康德提出的实践哲学围绕“人”与“道德”两个关键词展开,以人的理性与自由作为实践的出发点和要求,确立了“人是目的”的终极价值标准;马克思实践观强调对“完整人”的追求,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目标[11]。因此,实践哲学视域中的教育目标是指向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注人的修身养德与精神塑造。但当前职教师范生的培育仍过于注重学科导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指向较少关注,更加注重本科生培养目标的统一性而忽视职教师范生专业发展目标的特殊性,培育目标与社会实践和现实需求矛盾脱节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职教师范生的培育目标缺乏对于“完整人”生成的观照,过度崇尚专业知识的获取与“技术人”的训练,忽视对软技能、工匠精神与人文素养等更深层次关乎成“人”的培育,最终只能批量化产出缺乏精神内核、被知识与机器技术所奴役的“单向度”的人,导致人的异化。另一方面,职教师范生的培育目标忽视了其现实诉求与专业发展,难以凸显职教师范生培育的特色。一直以来,职教师范生的培育目标趋同于普通本科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专业核心课和职教教师教育类课程都以学科课程为主、理论与实践割裂的问题,导致职教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偏弱,难以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与技能导向的需求,进而使得职教师范生陷入严重的入职困境。同时,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以下简称职教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培养现状的矛盾也比较突出。职教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即为了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与实践技能娴熟的“双师型”教师。但当前的职教教育硕士培养主要依托于教育学学术硕士点进行培养,尽管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跟学术硕士的培养略有差异,但因教学师资和评价方式差异微小,导致职教教育硕士的培养依然为学科导向,学术化倾向根深蒂固,进而导致职教教育硕士与高素质职教教师的培养目标渐行渐远,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实践哲学的视角下,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备专业知能与综合素养的现代“双师型”准教师理应成为职教师范生培育的目标导向。
(二)职教师范生培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连接
马克思实践哲学高度强调实践的重要价值,提出人是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的生成的现实基础,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个人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人性特征的人[12]。儒家的“躬行践履”、墨家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也都论证了实践的重要地位。是以实践哲学观照下的职教师范生培育过程更应关注教师的现实生活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具体体现为应实现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方式的实践性与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系统性。然而,当前的职教师范生培育过程依然以教材为主要载体,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且缺乏与现实职教教师生活的连接与互动;同时,教学方法以讲授式理论教学为主,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此外,由于职教师范生下企业实践和职校实习环节的制度和组织存在缺陷且效益不高的现象仍然突出,因此,在实践哲学的视角下,职教师范生的培育过程必须坚持实践导向,更多地关注现实的职教教师生活,积极践行“教学做合一”的师范生培育模式,从而不断提升职教师范生培育的适切性。
(三)职教师范生评价方式过多地指向毕业结果而忽视过程发展
实践哲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对“道德”“善”“美”等内容的追寻,通过实践促进人的能力发展已然成为公识,“述而有作”的创新精神也理应成为职教师范生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的“合其志功而观焉”通过目的和效果的统一展开对个人行动的评价,为职教师范生的评价理念与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由此可见,实践哲学视角下的教育评价应关注目的与效果的统一,要促进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等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职教师范生培育的评价方式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要评价主体,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多元素养。二是评价内容理论化、片面化。当前职教师范生的评价内容依然主要是考查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实践性内容与环节的系统考核,不利于职教师范生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三是评价方式结果导向。职教师范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沿用本科教育通用的评价模式,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测验等进行量化评价,以单一的考试分数或等第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内容主要围绕学校的毕业要求。这种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使得职教师范生与教师过度关注成绩,忽视了职教师范生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提升,从而导致职教师范生培育目标价值的偏离。因此,在实践哲学观照下,必须重新构建多元主体的、注重过程导向的综合评价方式,从而促进职教师范生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培育目标的实现。
三、实践哲学视角下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的路径重构
中西方实践哲学中高度关注道德伦理、完整人的生成、强调人的现实生活与过程导向等价值思想为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提供了充分的价值引导和深厚的理论基础。结合当前职教师范生在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阻梗,以解决职教师范生供需结构性矛盾为逻辑出发点,以提升职教师范生的德能素养为落脚点,本文拟对新时代职教师范生的培育路径进行重构,从而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一)确认职教师范生的培育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兼顾职教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1.始终坚持人是职教师范生培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实践有别于日常的生产性活动,它主要指向人的内在规定性的改变,即形塑人,以实现非物质化的价值为目标[13]。审视实践哲学观照下的职教师范生培育目标,首先应当以人为本,将人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关注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帮助职教师范生找寻并获得人格的完善与生命的意义。职教师范生培育最终应达成教育实践的价值创造与人性的无限完满。其次,应该坚持从受教育者的现实职业实践需求出发,观照职教师范生未来的职业实践活动与自身发展需求,设定更具科学性与发展性的培育目标,服务于职教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最后,应特别关注职教师范生“德行”的培养,注重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要以“善”和“道德”作为重要宗旨,培养职教师范生的“善性”,引出“善端”,促进其养成良好德行。因此,立德树人是职教师范生最本质的培育目标,主要包括培育教师获得优良德行与形成向善和谐的人格,指向独特灵魂的生成、高超的智慧和健全的机体能力的获得,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体生命成长核心素质的融合[12]。此外,关注职教师范生“德行”的培养还需要引导职教师范生从外在需求走向生命自觉,帮助其成长为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生命体。
2.专业发展是职教师范生的直接培育目标。为了实现职教师范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必须提供与之适配的实践活动。只有满足了教师的物质性存在需求,方能最终满足教师超越现实生存状态的需求。面向实践生活意味着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掌握必备的实践技能,养成良好素养。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要求,应积极开展本科阶段的职教师范生培育模式改革,坚持“专業性、实践性和师范性”三性统一的目标导向,通过模块化课程实现职教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育目标。职教师范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教育知识和能力。依据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特定的专业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条件性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可以主要通过专业理论课程、实训实践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三类课程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作为未来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他们在掌握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更应注重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要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如校内师范生技能中心、实训中心、校外实习职业学校和企业等开展实践教学,全方位提升职教师范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多元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来评价职教师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职教师范生的专业发展,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职教师范生培育的直接目标,需要依托职教师范生的专业实践,提升其专业知能、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确认职教师范生的培育过程:坚持实践导向,践行多元协同的“教学做合一”培育模式
1.坚持产教融合,践行“教学做合一”培育模式。教育实践是实践的特殊形式,职教师范生的培育过程要注重实践的价值取向,因而必须关注职教师范生的现实职业生活需要,将实践教学耦合于原有的培育体系之中。面向职教师范生的教学情境应以实践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壁垒,设计行动导向的学习任务,强调理实一体化学习方式,将实践融于理论教学之中。对于师范生的培养,陶行知先生就秉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坚持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认为教育要教人学做。他要求师范生去学校里学,去学校里做,在做中学习教学技能,在实际教中领会教学理论,将知识学习与实习融合起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对于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高要求决定了“实践”是职教师范生培育过程中的必需环节,理应将职业学校与企业纳入职教师范生的培育主体行列。首先,要实现职教师范生培育模式的实践转向。一要选择经验丰富、来源不同且各有所长的培育导师,二要打造适合实践的培育环境,三应优化现行的师范生培育模式。其次,职教师范生培育要坚持产教融合理念。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与职业学校、企业开展协同合作育人,将职教师范生培育由结果导向转向注重过程,与职教师范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发生密切链接,践行“教学做合一”培育模式。以职教教育硕士为例,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江苏某高校探索形成了职教教育硕士“三导师三基地”培育模式(见图1),更加关注职教师范生的现实职业生活,更加注重培养职教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最后,加大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力度。要建立校外协同培育机制,将校内技能实训、校外教学实训和校企实践实习相结合,促进职教师范生培育与职业学校、企业行业的发展需求融合对接,促进职教师范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职业知能的有效发展,从而创造性地培养出具有“双师”素质的职教师范生。
2.顺应“互联网+”教学趋势,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基于实践哲学观照与现实需求的导向,“互联网+”时代需要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能够促进职教师范生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为此,应以数字化学习资源为载体,通过线上学习模拟教学、线下开展教学实践,实现网络互动、学习成果制作与展示的交互学习,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习空间集中于课堂的限制,将学习活动一体化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例如,构建新型的基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学习社群,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开展虚拟教学,然后到职业学校和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教学,将教学场地搬到职业学校课堂和企业的真实岗位中,积极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让职教师范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取深刻的实践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三)确认职教师范生的评价方式:坚持多元主体,注重过程性、真实性评价
职教师范生的学业评价应坚持职教教师职业实践的需求导向,积极开展过程性和真实性评价,更加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发展性,实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专业性,进而帮助职教师范生获得自主的、持续的专业成长与全面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践哲学以人为核心主体,关注人的实践活动,强调人在实践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那么实践哲学视域下职教师范生的评价方式应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关注他们的学习实践过程。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代表不同的价值取向,多元主体参与职教师范生评价既包括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更离不开实习企业导师和作为最终用人单位的职业学校的评价。因此,要发挥评价主体的激励作用,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专业性,从而不断激发职教师范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
2.注重过程性评价,确保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基于实践哲学“善”的道德伦理取向,职教师范生评价的内容除了对其专业知能进行考评,还应当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纳入其中。德行恰是当下职教师范生培育过程中常被忽略的一项关键内容,因而职教师范生评价的内容应高度关注其职业道德的培育成效。同时,从实践哲学的技术与功利性取向出发,还应坚持实践过程导向和未来工作的实践需求导向,关注职教师范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要囊括教師的人格特质与职业行动能力水平。其中,职教师范生人格特质的养成包括责任心、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精神等,职业行动能力则涵盖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关键行动能力等方面[14]。只有通过评价内容的拓展与完善,强调对职教师范生培育过程的关注,才能帮助其获得更长远的职业生涯体验与更全面的专业成长。
3.坚持真实性评价,凸显评价方式的实践性与发展性。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评价方式始终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更加注重职教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考评。第一,职教师范生的评价方式应凸显实践性,以实践的具体结果与成效作为考核的标准。应将实践作为标尺将职教师范生考评的方式具体化,通过真实问题考评情境的创设,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作为评价职教师范生能力的方法。例如,将职教师范生在职业学校和企业实习的成绩及表现、职教师范生获得的技能证书数量等具象实践成果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第二,职教师范生的评价方式要能凸显培育成效、更注重发展性。例如:档案袋评价法可以系统记录被评对象的作品或实践活动,以此来证明其在特定领域的努力、成长过程与成就;CIPP评价法可以将评价贯穿于职教师范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动态评价不断调整职教师范生的培育方案。第三,职教师范生的专业技能评价可以参照和借鉴企业评价技术技能人才的方法。例如:将岗位核心任务作为主线展开评价过程,通过动态复评机制促进其技能的获得与持续提升[15];采纳并融合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定性评价进行评判,而在结果上则可以使用定量评价,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促进职教师范生评价方式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实践是社会与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应该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领悟实践的价值要义与本质内涵,促进新时代职教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同时,还要把加快推进新时代职教师范生培育体系建设置于技能型社会建设和职教强国的宏大语境中,为夯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的同等重要地位以及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儒家哲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18.
[2]郑臣.论儒学的实践哲学特质及其当代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6(7):129-134.
[3]刘丽琴.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9(17):158-160.
[4]欧阳康.实践哲学思想溯源——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8-23.
[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0.
[6]丁立群.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实践理论范式的转换[J]. 哲学研究,2020(6):25-33.
[7]丁立群.技术实践论:另一种实践哲学传统——弗兰西斯·培根的实践哲学[J].江海学刊,2006(4):26-30.
[8]张能为.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与当代新发展——从亚里士多德、康德到伽达默尔[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2):119-126,159-16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0]杨海华,吴扬.新时代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教学生态系统的内涵要素与建构逻辑[J].职教论坛,2021,37(4):62-68.
[11]王罕哲.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163.
[12]陈理宣,刘炎欣.论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的先进性及其作为实践教育哲学理论基础的确证性[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2(3):93-105.
[13]陈振华.让实践之花盛开在教育的沃土上——评《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教育问题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0,8(5):2.
[14]白滨,和震,吴秋晨.高技能人才职业核心素养——一项企业雇主与优秀员工视角下的质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15-24,34.
[15]赵军,董勤伟,徐滔,等.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实践:以国网江苏电力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37(9):130-140.
[责任编辑 曹 稳]
Practical Obstacles and Path Reconstruction of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YANG Haihua, YAN Mengyu, SONG Yining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is the main reserve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human resource suppor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ractic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evaluates and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finds that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mainly ha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firstly, the cultivation go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focuses on discipline orientation and ignores the professional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condly,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ory than practice, and lacks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real world; thirdly,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are too much oriented to the graduation results and ignore the proces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firstly, the cultivation goal adheres to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secondly,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adheres to the practic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s the "teaching, study and doing in one" cultivation mode of multiple collaboration; thirdly, the evaluation method adheres to multi subjects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authenticity evaluation.
Key words: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cultiv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