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培育幼儿分享的美德

2022-07-11 09:53潘芳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朋友笔者幼儿

潘芳芳

摘 要:我们要培养孩子分享的美德,就应当寓“分享美德的培养任务”于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和各项活动中,以尊重幼儿的分享权利为前提,引导幼儿理解分享的内涵为基础,以肯定幼儿分享行为为手段入手,让孩子学会真正有意义的分享,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真正会做”。

关键词:分享的美德 生活即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2.036

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性格的关键时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诗经》有云:“投我于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分享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在学前教育的新《纲要》社会领域中提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教育目标得以彰显。可见,分享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规则,是幼儿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它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应该怎样把握对幼儿进行道德培养的关键期引导其学会分享呢?本人通过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感悟,寓“分享美德培养的任务”于幼儿一日生活环节和各项活动中,从真正意义上实践“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真正会做”的教育理念,结合日常的亲身教学体验,谈几点关于“分享”的教育实践心得。

一、在尊重中,分享的自主性更加明确

分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自我,相对于权属关系的一个概念。没有权属观念,没有自私与自我所有概念,也就谈不上分享。光谈分享,光谈大方,也就抹杀了人的本能属性,完全忽视人的应有权利。因此,要理解、尊重并自觉维护孩子对于私有物品的权属性和自主性的权利。

阅读区是我们班级里幼儿最喜欢的一个区域,这里的图书资源来自家长们鼎力支持,各种各样的儿童书籍均是班上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图书的大整合。每逢区域阅读时间,孩子们都会争相涌入图书区,对于一些热门焦点集中的图书,如H小朋友带来的《海洋探秘》、Z小朋友带来的《巧虎世界》、C小朋友带来的连环绘本《嘟嘟和兜兜》等,孩子们经常争先恐后地竞相阅读,有时候甚至是争抢得不可开交,作为教师的笔者经常被争抢中的孩子请来仲裁这当中的分享纠纷。在处理这项伤脑筋的“班级家务事”纠纷当中,笔者拒绝把孩子带入教条式专制的“被分享”中,尊重每个孩子作为书本小主人愿意分享各自的书本与否的权利,因为分享绝对不是道德绑架,也不是生硬地剥夺,更不是教师对幼儿强制性的执行性命令。所以,当Y小朋友和Z小朋友为《海洋探秘》一书渴望借阅而又争抢不休之时,笔者请他们去询问该书本的主人H小朋友的意见。该书的主人给出非常中肯的意见:“我愿意把书本分享给所有爱惜书本、热爱阅读的小朋友看,但是请小朋友也要分享一起看,或者轮流看,大家都抢夺书本会把属于我的书本弄坏的。”可见,尊重孩子所有权的观念,让孩子分清物体“你的”和“我的”在物品所有权上的区别,同时也让所有权观念成为孩子的主动意识,不仅是对孩子一份情感的尊重,更在无形中让孩子因为有原则的分享而习得更多处理人际纠纷的方法。这也是我们在每本图书上写上孩子所屬班级特有号数的用意所在。因为当孩子具备所有权意识后,他才能理解交换的真正意义、互通有无的概念,并进而学会有原则的分享。

二、在移情中,分享的定义性更加透彻

同伴之间的分享作为幼儿社会化学习的第一课堂,在尊重幼儿对物品分享的权属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进行分享,我们必须向孩子传达分享的实际内涵,让孩子了解分享意义所在:在展示慷慨的时候,能体验到分享给他人时会是一种能给自己带来心理满足和快乐的行为。而“移情”就是让幼儿了解分享内涵最有效的方法,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情感,从而逐步了解分享的内涵,学会有原则地积极分享。

开学初,为了缓解孩子离开父母开启独立适应集体生活的分离焦虑情绪,笔者请孩子们从家里都带来一个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当作自己的亲密伙伴以陪伴自己。班上的A小朋友带来一个孙悟空的金箍棒,金光灿灿神气十足,其他小朋友看了都想玩。但是,A小朋友从始至终寸步不离地守着自己的金箍棒,丝毫没有照料其他人垂涎欲滴的羡慕之情,并不愿意给他们玩,大家都好失望,跑来告诉教师:“老师,老师,A小朋友没有爱心、真小气,他的金箍棒不分我们玩!”面对一众愤愤不平“告状”的小朋友,于是在户外活动的时候,笔者拿出A小朋友在户外运动的时候一向钟情的羊角球,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对A小朋友说:“这个羊角球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问您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啊?”“心里有点难受。”“是呀,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你早上带来的金箍棒,都想跟你借来玩一玩,但是你作为金箍棒的小主人并不想分享给大家玩。你觉得,小朋友的心里会不会和你一样有点难受呢?”“嗯,会呀!”“看着你玩不到羊角球心里有点难受,我想我还是把我的羊角球分享给你吧!希望你变得快乐!”身旁的小朋友真有眼力,赶紧凑到A小朋友身边问他能不能借他的金箍棒一起玩会儿,只见A小朋友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没过一会儿,笔者就看见他和大家一起高兴地玩了起来。孩子从对比中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分享带来的内在的情感,从而逐渐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从此打开分享意愿的天窗。

三、在嘉奖中,分享的榜样性更加强大

及时的奖励是分享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对于主动分享的孩子,在他们确实“忍痛割爱”之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他的失落情绪,教师可通过肯定的语言、和煦的目光、微笑的表情、亲切的姿态、温暖的动作等具体的行为来激励幼儿。因此,不管是物质上的享受还是精神上的享受,当发现孩子有分享行为时,就及时地投去信任的目光,给予更多的赞许和肯定,来刺激和强化他们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感到愉快、自尊、满足,从而进一步肯定、加强和维持自己的分享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外部激励机制的刺激和强化。

每星期二的下午,是班级小朋友们玩表演游戏的时间。好玩有趣的表演游戏融合着语言和音乐艺术,让孩子们在故事的演绎中感受人、事、物的真、善、美,品尝最纯真、最原味的人生百态。《拔萝卜》《三只羊》《小兔乖乖》一共七个表演组在教师一声令下,各小组长带领小队员们布置场地、分配角色、商量细节,热闹的游戏开始了,一切胜于往常的井然有序,一切胜于往常的热火朝天,一切胜于往常的投入万分。正当笔者感慨着自己率领的这帮小家伙能在小班下学期就能把表演游戏分组进行得如此生动、有序之时,眼角往右转移视线45度,发现《小兔乖乖》2组的“兔子一家”坐在小桌子旁边各个表情严肃,兔妈妈拎着篮子百无聊赖地在一旁发着呆,而那只“狼”一副很郁闷的样子,站在“兔子家门口”,撅着两片小嘴,很不爽地盯着桌子旁边的那三只兔子——“宝贝们,怎么不表演?”那些“兔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出声。而“狼”呢?小嘴巴撅得更高了。“怎么了?大灰狼?”“我要当那个……”,“狼”指着眼前的三只兔子,虽然没有直接拒绝扮演她脖子上挂着的那只“狼”,但我已经知道,这“狼”和“兔子一家”目前存在着怎样尖锐的矛盾了。“大灰狼多神气,每个人等会都要轮流当上一次的,这回你就先当嘛!”我蹲在“狼”的扮演者面前,尝试和她商量着,试图说服她继续扮演,但随着小家伙小嘴巴撅高的海拔不断提升,以及眼眶进入泪水充盈状态,我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我不想让孩子有种被逼迫的感觉。转念一想,和这“兔子的一家人”商量下,看看谁愿意和这个不情愿当“狼”的小朋友交换角色,可当我这建议一提出,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兔妈妈”挎着篮子“出门”到“萝卜地”里去转悠了;“红眼睛”和“短尾巴”这两只兔宝贝直接“唰”一下把四只小眼睛一齐望向了窗外;只剩下“长耳朵”兔宝宝了……小姑娘睁着大大的眼睛望着我,我睁着大大的眼睛望着她,内心里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可也做好了小家伙向我摇头拒绝的心理准备。“你愿意吗?和其他小朋友交换角色,扮演大灰狼?”“恩,我愿意。”“长耳朵兔宝宝”很干脆地向笔者点点头,嘴角带着一丝惯有的腼腆微笑。“呵,宝贝你真棒,老师真为你骄傲!”笔者不禁抚摸着眼前这个让笔者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才能去形容内心此时此刻感受的宝贝,只有一声赞赏,足以表达。“好了,问题解决了,大家继续游戏吧!”之前僵持不下的游戏矛盾在“长耳朵兔宝宝”的谦让中得以解决,快乐的游戏继续进行中。笔者起身,转向,走开,却还在回味刚刚内心经历着从未有过的一次震动了!原来,这就是宽容与善良的原生态触动!十分钟后,再次巡回到这个表演小组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很乐意地与同伴进行着角色的交换,那只“狼”似乎不像从前那样棘手,游戏氛围融洽而快乐。这样的结果让人真愉快!或许榜样的力量就是那样的强大,可爱的“长耳朵兔宝宝”用简单的行动、朴实的善良把笔者感动了一把之余,让同伴们也感受到谦让美德的力量,将他们一起感召,让彼此宽容礼让。

可见,榜样的作用是多么的强大,“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也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较强的幼儿与能力较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注重能力的互补搭配、有意识的调和也是一种树立榜样、培养幼儿建立起积极自主分享品德意识的好方法。

四、在家庭中,分享的辐射性更加广泛

孩子们从呱呱坠地起,懵懂的早教期基本是在家庭中进行,0-3岁孩子的分享意识从家庭这个“第一学校”就开始了。因為分享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事情,家庭更是他们学会分享的启蒙处所。陶行知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对于家长而言也应如此,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思想观念和文化修养都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一般都处于一种优越地位,虽然年龄最小,但特权不少,父母、祖辈都在生活中处处“谦让”,只要孩子喜欢,好东西肯定是他独享,这就致使“分享错位”现象的出现。因此,父母要摒弃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的传统错误育儿做法,吃东西时,与孩子共享,打消他独占的念头;来客人时,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招待别人;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或遇到挫折,也可告诉孩子,让幼儿分享欢乐与忧愁,学习赞赏别人和给予同情、理解,注重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同时让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参与到家庭的方方面面,感受作为家庭一分子的小主人翁情感。此外,打破关起门来孤军作战的局面,引导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为幼儿吸收分享精神创造更多宝贵的资源。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分享教育要跟上幼儿园科学育儿教育的步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了。

秋游外出活动,到了驻足休息的时间,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掏出小书包里爸爸妈妈给自己准备的各色琳琅的小点心、小零食。边上的父母总不忘提醒着孩子:“宝贝,把你手上的好吃的去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吧!”孩子若有所思地走向同伴,递出小饼干、小糖果,同时也接到同伴向他递来棒棒糖的回赠,四目相望间,分享带来的欢快化作会心的笑意,这也是分享的美妙真谛。其他家长和孩子被眼前的一幕感染着,分享的快乐在同一时间不断被复制,一堂分享的无声教育活动就在家长们的带动下推动进行着。

综上所述,分享行为作为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分享意识是幼儿个体融入社会、被同伴和集体接纳的必要条件,是幼儿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综上所述,我们要培养孩子分享的美德,就应当寓“分享美德培养”于生活和活动中,以尊重幼儿分享权利为前提,引导幼儿理解分享内涵为基础,肯定幼儿分享行为为手段入手,“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真正会做”,让孩子学会真正有意义的分享,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做中养成习惯,在实践中学会分享,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笔者深切体会到了其中含义,就让我们“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

参考文献:

[1] 蒋良富《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年。

[2] 于兴艳《德育生活化——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小朋友笔者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老师,别走……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找茬儿
Let’s DIY Poster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