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抓手

2022-07-11 14:44杨亚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导图学科核心

杨亚辉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重要的议题。本文拟从以下六个方面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注重时空观念,点、线结合;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望;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采取多元评价,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依托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历史 核心素养 高效课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2.03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才的培养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此,在2014年相关部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且提出要把核心素养落到各个学科中去。同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研制,并不断地推进。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行,提出了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至此,高中阶段历史学科“三维目标”被五大核心素养所取代。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改课,改变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对于“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林崇德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而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实质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具备历史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比如在探究历史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正确看待历史的价值观念等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行动指南,对改变过去注重知识讲授,一味追求考试升学,轻视品格培养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拟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入手,谈一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注重时空观念,点、线结合

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历史的发展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完成的,因而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厘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基本的历史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然而,在一线教学中发现,初中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掌握很不理想,经常会对历史时间发生的前后顺序混淆,而且有时对不同朝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张冠李戴,不能构架起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因而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时间观念,首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时间轴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简单明了地将历史发展的线索串起来,由“点”至“线”,更加方便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同时也可以清晰了解到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其次,绘制历史年表,将散落的历史知识通过时间整合起来,了解同一历史时期和历史时间点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表现,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概况,明晰其事件的内在联系。对于空间观念,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地图,然后,教会学生阅读历史地图中信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了解古今一些疆域和地名的变化,从而学会自主阅读疆域图、路线图、形势图等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时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去思考历史、探究历史,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诚然,初中阶段七、八、九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思维发展程度不一,因而在教学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依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以“问题”为导向,激發学生探究的渴望

问题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然而,在传统教学中常常是教师的“一言堂”,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提问,往往表现为对简单知识点的一问一答,教师对于问题的提出与解答缺乏一定的深度、广度、拓展度,没有引领学生针对某一历史问题展开探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故而,在教学中要注重问题引领,将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展示史料创设情景或者利用角色扮演等方法,带领学生深入情景去感受历史,进而设置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渴望,让学生在探究历史中逐渐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明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实证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西汉“文景之治”时,教师在导入部分可以展示近期在西安的重大考古发现(西汉文帝的霸陵)—江村大墓图片,由此教师设问:为何这位西汉的帝王陵墓考古出土的大多数都是陶俑,而不是我们所熟知帝王随葬的黄金珠宝呢?这位帝王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里边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探究竟。紧接着进入主题学习,通过教师展示视频资料、图片和文字史料,让学生展开探究,进而引导学生得出西汉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提倡节俭和薄葬等历史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探索,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资源是历史教学的载体,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广泛的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历史教学资源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好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指的历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教材、学校内外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等。首先,就历史教材而言,其包含着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参、历史教学辅助性读物等。其中历史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体现国家意志,涵盖了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因而资源的整合利用都是以历史教科书为出发点,可以是延申也可以是拓展,但不能脱离整个教材。其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校内资源可以借阅图书馆的历史类书籍,拓展知识面。对于校外资源,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利用身边的博物馆资源,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实物史料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上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历史上文明的演进、王朝的兴衰更替,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坚信文化自信。同时,利用本地历史遗迹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开展第二课堂,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最后,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精选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网络资源,包括视频纪录片、图片、音频等,生动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现象,也可以利用历史学习网站、国家博物馆及各省博物馆网站,获取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采取多元评价,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外在世界所做出的暂定假设。知识内在于人,存在于人的主观创造,是认知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起来的,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学生知识的获得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建构,而教学中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考察侧重于终结性评价,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能力。现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变“单一”为“多元”,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的考察,也要注重结果性反馈信息的体现。要坚持课内课外两个维度考察,课内可以采用课堂观察法,在课堂中仔细观察学生听课、回答问题、问题探究等方面的表现,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同伴互评的方式,使生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外,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撰写小论文、进行历史手工制作、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信息等,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历史,都可以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最后,用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成长档案袋”的方法,将学生的成果收集起来,可采用等级赋分的方式在期末进行评比,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总结。总之,在教学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评价学生,不唯分数论,要注重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关键能力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养成的考察,鼓励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师的必备素养。尤其是自2018年相关部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来,进一步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2.0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为打造教育强国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用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去改善教学,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线上教研活动,利用互联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观摩全国各地的优质课等,以此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对于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而言,在课堂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和手机连接投屏的方式,将学生讨论的结果放置到电子白板上,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讨论情况。在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时,教师可以利用问卷星制作问卷,发送问卷二维码,填写完后教师可通过后台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改进教学。在重难点的突破以及课后学习方面,教师可以录制视频微课,方便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因此,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采用灵活多种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枯燥的历史知识产生兴趣,感到新鲜,乐于接受,从而大大改善历史课堂教学。

六、依托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主要以普及历史常識为主,要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当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这些内容的掌握无疑需要构架历史知识的体系,以便让学生逻辑清晰、简单明了地去记忆知识点,最简洁的方法莫过于利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教学中总结概括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凝练出本节课的主题关键词,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发散,建构起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体系。一般而言,教学中常用的思维导图结构有发散导图、概括导图、形象导图、网状导图等。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去使用思维导图。首先,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新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构架起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理清知识点的脉络及线索,对掌握不清的难点及时标出,随后在课堂中有针对性的提问,从而解决不懂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课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和板书结合应用,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在黑板上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重要知识点,这样不仅知识框架清晰,生动直观易理解,而且学生紧跟教师讲课的步骤,也强化了对知识记忆。课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将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化,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以核心素养为抓手的历史教学,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导向,不断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良好品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认真研读教材、深挖教材,利用丰富的课内外资源开展好拓展课,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更新知识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及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将教学这一门艺术,不断地发挥好,逐步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2] 律冬顺《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的整合》,《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3] 李小融、唐安奎《多元化学校教育评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4]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5] 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0期。

[6] 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历史教学》201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导图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烃思维导图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