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一
摘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发展,与传统“填鸭式”教育相对应的启发式教学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分析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广大德育工作者的青睐。然而,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启发式教学运用于德育课程时,会出现诸如“单向式启发”、“启而不发”等一些问题。这需要德育课程教师提升驾驭能力、做到实事求是,加大对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力度并提升掌控能力,建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道德教育的育人效能。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德育课 教育教学
对于“启发”一词,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 ],蕴含着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启”有“开启”、“开拓”之意,“发”有“发展”、“发生”之意。启发式教学即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采用一定策略,启情设疑,创设启发情境,使学生积极、自觉地发展智能、独立思考、“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能够把知识内化于心,达到启发式教育目的。当前启发式教学日益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其特质可为道德教育的开展增益。然而启发式教学在融入德育课程过程存在些许困境,亟待突破。
一、启发式教学融入德育课程的现存困境
1.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单向式启发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道德教育课上采用的启发式教学,大多是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单向式启发,即在启发前,教育者已预设好了全部思路过程及答案,在其后的启发过程中,通过定向思路的牵引和问题的导向,使学生最终走向预设好的结果。显而易见,这种单项式启发并未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而是教师单方面地牵引学生得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这种单向式思想传递的后果,会对启发式教学和道德教育的效果产生消极影响。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是要求教师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是使学生在受启发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以结果为导向。
2.“启而不发”、“发而不收”的现象普遍
所谓“启而不发”,即教师竭尽全力地“启”,但未能引出学生的“发”。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启”的能力不够或超出了学生实际能力,导致学生不能“发”;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导致学生不愿“发”。所谓“发而不收”,即教师的“启”使学生陷入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中,舍本逐末,耽误了正常教学进度。这表明部分德育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法的掌控运用能力有待提升。
3.误把“主导”当“主问”,把简单提问当“启发”
当前大部分德育课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并积极开发具有实效性的新教学方法(诸如启发式教学)。然而,部分德育课教师对于启发式教学中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把握不当,误以为启发式教学中的“主导”即多提问,从而片面追求问题的数量和课堂上师生问答、互动的环节设计,而没有深入思考问题的质量和深度,导致课堂上徒有热闹表面的气氛,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本质性启发。
二、启发式教学融入德育课程的困境原因
1.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其特质研究不深
开启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区别于其他教育教学方式的独特之处,目前,在理论层面,部分德育课老师对启发式教学本身的理解存在误区,只看到表面上意义上的“启发”,至于怎么“启”、“启”什么等问题并未深入研究,对启发式教学的特质研究不深。这就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诸如启发式等新的教学方法不能灵活应用,而更倾向于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有待提升的。虽然理论的传授离不开“灌输式”教育方法,但若要打造高质量德育课堂,显然需要在德育课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地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其在独立思考中把真知内化于心,并努力外化于行。
2.教师驾驭启发式教学的能力有待提升
在启发式教学的实践应用层面上,部分德育课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不能灵活地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技能还有所欠缺,掌控启发式教学的能力不强,这是导致把提问当启发、启而不发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作为高中道德教育者,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意识、深厚的学科理论功底、广阔的历史视野、崇高的思想情怀,然后以此为基础,推进德育课的改革创新,掌握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德育课教师,才有能力去探索研究和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地启发学生,培育出具有自我教育意识和创新发展精神的时代新人。
3.考试升学压力的消极影响
许多学校在高考導向和升学指标的压力下,把分数作为评定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极大影响了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并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和道德教育课的实效性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对教师而言,这种压力会挫伤教师深入研究启发式教学法的积极性,升学率使教师负担更加沉重,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题海战术、强化训练,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研究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过度施压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扼杀其学习和创新的热情。而且如果学生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功利化,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没有把这些正确的思想理论内化于心,这将不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启发式教学融入德育课程的困境突破
1.加大研究力度,提升驾驭能力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德育课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性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对启发式教学的研究深度和驾驭能力,是影响启发式教学实效性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理论知识层面上,道德教育课教师在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广博的教育教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力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网课等途径,系统地学习启发式教学的理论知识,真正了解其内涵和特点,认识到启发式教学对推进德育课改革创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转变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真正接纳和认同启发式教学。另一方面,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模式,没有固定的运用规则或操作程序,因此,教育者可以从传统教育方式和现代其他教育模式中汲取经验,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及应用方式,不断赋予启发式教学新的生机与活力,最终为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应用实施层面上,为了在课堂上尽可能避免上述主要问题,德育课教师要锻炼并灵活掌握启发式教学技能,提升驾驭启发式教学的能力。一方面,由于道德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其课程设置和教材编排都十分与时俱进,因此,德育课教师要“因时制宜”地分析当前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正确把握启发方向,准确选择启发时机,合理建构启发内容,最终优化启发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因材施教”地启发学生,即针对不同学生,多角度地去启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分析并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2.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实效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一切学习、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运用启发式教学也不例外。只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切实提高启发式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德育课教师要从自身实际水平出发,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应用。因此,德育课教师要想合理运用、灵活掌握启发式教学,必须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如本职工作素养、学科知识素养、身心健康素养等),并在运用过程中多自我评价、多反思与总结,提高自己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从客观环境的实际状况出发,合情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道德教育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期社会的具体要求会有所差异。因此,道德教育工作者要从当前社会环境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运用启发式教学,使教学目标响应现阶段社会要求,提升实际教育效果。
再次,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增强学生的体验效果。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身心发育程度、思想心理状况等具有不同特点,并且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建构时期,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向。德育课教师要把握这些实际情况去启情设疑。比如将“互联网+”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依托互联网广袤的资源平台,通过开设微课、慕课等途径,灵活多样地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或者也可以把其他教学方法与启发式教学相融合,如问答法、讨论法、案例法等,使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更丰富、运用更灵活。
3.摒弃差别对待,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启发式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被启发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地启发学生。每位学生的学情都具有特殊性,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情,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情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启发方式。同时,德育课教师要注重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道德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两因素的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进道德教育向前发展。而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德育课教师更好应用启发式教学。在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师生观中,倘若师生之间构建了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则学生将更具成长的潜力,发展独特的自我[ 2 ]。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德育课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渗入民主式或合作式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关注知识转移到关注学生上来,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啟发式教学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丘著、陈典译.论语[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2] 袁赛丹.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德育的启示[D].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