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2-07-10 13:44蔡骁
文教资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思想政治教育

蔡骁

摘 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是促使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信仰、提升理论修养、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高校应通过打造“四史”教育新模式和载体、加强社会实践、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等途径,立足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正确历史观的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砥砺前行的新时代青年,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

关键词:“四史”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强调,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多次安排部署在全党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工作。如何引导思维活跃、“三观”尚未定型、易受网络影响的大学生群体摒弃错误思想,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今天能够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蕴含着磅礴的思想政治教育硬核力量。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贯彻党中央重大政治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

需要。

一、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核心要义

抓好新时代大学生的“四史”教育,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逻辑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关乎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关乎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薪火传承,关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赓续奋斗。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应当从坚定爱国主义信仰、完善理论体系、赓续精神谱系三个方面着手。[2]

(一)“四史”教育应着力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信仰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纵观近代以来180余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100余年来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余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初心不改地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而“四史”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完整记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有力证明。学习“四史”,可以促使新时代大学生理解为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信心,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培育其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使其自觉将个人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并为之不懈奋斗。

(二)“四史”教育应着力完善新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传统是通过研习历史把握科学理论。通过历史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更为广阔的视角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精神谱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探索、重大创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厘清国家发展的脉络,领会“四史”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领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真谛,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夯实理论根基。

(三)“四史”教育应着力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宝贵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四史”教育可以为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四史”教育,是一条重温历史的思源之路,应通过壮丽史诗的感召、人民英雄的影响,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深刻内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而坚定其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使坚定不移的信仰之情转化为矢志不渝的报国之行,自觉自愿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永恒事业奉献一切。

二、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目标指向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将“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能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党情、民情,又能培养其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

(一)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精神上的钙”“总开关”等话语强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青年一代是与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教育工作。利用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武装,开展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这与“四史”教育“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实践逻辑”的育人目标是相统一的。

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一是要培育其坚定信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将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二是要引导其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斗争中不断提升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和决心;三是要创新其培养方式,将组织引领和自我成长相结合、重点培养与普及教育相结合,既通过组织引领把握其成长方向,又充分调动青年的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成长,同时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培养实效。

(二)培养具有正确历史观的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思想观念尚未定型、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阶段,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兴趣和能力较强,深受网络信息全球化的影响,颇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因此,“四史”教育当着重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进程,科学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培养具有正确历史观的新时代大学生,一是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带领他们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其本质与内在联系,从而科学把握历史的客观规律。二是掌握矛盾的基本原理,分清主流与支流。可通过唯物辩证法,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种种历史现象,厘清历史事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牢牢把握历史进程中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三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注重历史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引导学生不能将“四史”学习看作静止的、割裂的、停滞不前的知识来学习,而要科学地把握其整体性、连续性、发展性,将历史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其承续关系、辩证关系、逻辑关系。

(三)锻造在实践中砥砺前行的新时代青年

历史与现实、未来的贯通性决定了“四史”教育必须面向现实、指向未来,着重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问题意识和未来引领意识。新时代,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和目标任务。

要锻造在实践中砥砺前行的新时代青年,需从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着手。一方面提高认知,“四史”教育要引导学生科学看待历史进程、看清现实问题、找准发展方向,明确其自身在时代发展中肩负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要激发起新时代大学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劲头,主动抓住创新创业实践、科学研究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等筑梦机会,自觉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勇于砥砺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三、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实践路径

“四史”教育是一项铸魂育人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联动的思政工作,需要从全局出发,在媒介上、组织上、队伍上统筹规划和部署,为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四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注入“鲜活”素材,利用多元媒介打造“四史”教育新载体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夯实“四史”教育的情感根基。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教育”,更是以历史为内容的政治教育。如何立足学生切实需求,融合最新教育理念,注入时下最鲜活的育人素材,创新“四史”教育新模式,是当下思政教育工作研究的新方向。历史教育资源中不乏晦涩难懂的论述和理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注入丰富的情感,契合大学生的内心情感追求,将鲜活生动的案例、富有趣味的故事、图文并茂的新媒体素材充实到教育资源库中,增强理论学习的鲜活度、趣味性、互动率,让“四史”教育内容切实入耳、入脑、入心。

打破传统模式,以多元媒介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对时下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颠覆性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迅速占领了教育媒介的半壁江山,如何运用多元媒介切实提升“四史”教育信息传播速度和密度尤为重要。面对新形势,要不断提升改善单一固化的教学空间,将“互联网+”和“四史”教育相结合,着力探索尝试虚拟现实技术、互动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载体,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高地,提升学生的教育体验,润物无声地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性。例如,结合建党百年的契机,利用小程序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将不断变换党史知识图像、趣味视频、主旋律音乐穿插在知识竞赛答题中,将答题与理论普及相结合,以答题的方式讲党史。增强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同时,在后台整合和抓取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大数据,了解教育薄弱环节和学生的兴趣点,实现精准化的教育反馈,从而不断优化教育模式、整合教育内容,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二)聚焦社会实践,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均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实践,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这也决定着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是以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灌输,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无论是革命老区、乡村还是基层,都是新时代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学习历史最好的地方。将“四史”教育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深入乡村、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开展支教、宣讲、调研、科研、志愿服务,等等,让新时代大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文化中感悟红色革命精神,深刻体会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献身精神,培育责任担当意识。与此同时,将“四史”教育与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进入企业一线、开展科学实验,弯下腰学“四史”,在亲身体验中重温历史,通过社会实践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对“四史”由感性认识升華到理性认识,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史增信、知史践行。[3]

(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校是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四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政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要有科学而完整的认知,对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高校“四史”教育的育人成效是否理想,其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有一支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的“四史”教师队伍。高校要开展好“四史”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四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对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人数不足的现状,高校应积极探寻多种方法途径配齐配强队伍,不断引进高水平师资。同时构建“四史”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引导他们在培训研修、理论研究、社会实践中积累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优秀的理论教育水平。[4]

四、结语

“四史”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抓好新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是将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事关新时代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涵养品德修为、淬炼意志品质、塑造精神价值。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并创新性地开展“四史”教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N] .人民日报,2020-07-01.

[2] 洪松,褚慧丽.新时代高校加强“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究[J].高校辅导员,2021(3):43-47.

[3] 杨延圣,郑斐然.“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与路径优化[J].学术探索,2021(5):139-144.

[4] 王晓旭,付垚.“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1(1):31-34.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实践路径研究”(21SZB-019)。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思想政治教育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生命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战略 思维能力的培育
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