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话语的认知语用机制解读

2022-07-10 13:44卢岩
文教资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架构

卢岩

摘 要:本文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文版)为例,融合架构理论和语用身份论来探讨中国减贫话语的认知语用机制。研究发现,白皮书构建了“扶贫体系”“奋斗”和“共同体”等复合架构,塑造了“社会扶贫体系的贡献者”“自强不息的奋斗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三种主要语用身份,为构建中国减贫话语体系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关键词:架构 语用身份 白皮书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减贫成就不仅让全国人民从中受益,而且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突破口。然而,目前关于中国减贫事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学和传播学领域,基于语言学视角的研究成果极少。以往的政治话语研究发现,架构与身份在构建话语体系、引发情感共鸣、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融合架构理论与语用身份论,选取《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文版)为语料,探讨中国减贫话语的认知语用机制。

一、理论框架

架构是一种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深蒂固的认知结构,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所参与的场景。[1] 事态场景理论指出,一个事态场景由前段、核心与结果以及后段三部分构成。[2] 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常常会激活多个架构,这就涉及架构转换。[3]

语用身份论认为身份具有目的性、建构性和动态性,不同的身份会对交际产生不同的影响。[4] 以往研究发现,话语激活的架构可以塑造特定的身份,而架构转换又可以对身份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变更。[5] 具体而言,架构中的角色相当于语用学中的身份,角色之间的关系相当于语用身份之间的互动,角色所参与的场景相当于语用学中的语境。[6] 因此,话语使用者可以依据架构中的角色塑造自己的身份。

中国减贫话语有着相应的认知语用机制(如图1所示)。基于特定的交际目的,话语使用者会选择不同的话语表达以激活受众头脑中特定的架构。不同的架构在内涵上存在交互,因此,多个架构可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复合架构。话语使用者通过架构构建自己的身份,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实现预期的交际目标。

图1 中国减贫话语的认知语用机制

二、《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的认知语用机制阐释

本文选取《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文版)为语料,白皮书记录了中国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的伟大历程,展示了中国减贫实践的成就与贡献。

(一)隐喻性表层架构分析

依照隐喻识别机制(MIPVU)統计出白皮书中的隐喻性词汇[7],其激活的主要隐喻性表层架构见表1。

1.“战争”架构

例1 China has mobilized forces from all quarters to participat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中国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减贫。)

例2 255000 resident teams and more than 3 million officials had been dispatched as first secretaries and resident officials to poor villages, fighting on the front lin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

“mobilized”(动员)、“forces” (力量)、“fighting”(奋战)等隐喻性词汇激活了“战争”架构,构建了概念隐喻“脱贫攻坚是战争”,凸显了脱贫攻坚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例1中,“mobilized forces from all quarters”(动员各方力量)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减贫,汇聚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伟力。例2中,“fighting on the front line”(奋战在扶贫一线)激活“中国共产党精准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扶贫一线”的“战斗”场景和中国共产党“指挥员、战斗员”角色。

2.“旅程”架构

例3 By achieving the goals of the poverty elimination campaign as scheduled,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made solid strides towards a better life and common prosperity.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中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goals”(目标)、“strides”(步伐)等词汇激活了“旅程”架构。从“旅程”架构向“减贫”架构的映射,构建了“减贫是旅程”这一概念隐喻,突出了减贫事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该概念隐喻中,中国人民是旅行者,中国共产党是带头人,选择的道路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旅途目的地是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例3激活了“中国人民已经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正朝着更高目标阔步迈进”的场景,强调脱贫摘帽是新奋斗的起点。

3.“建筑”架构

例4 China is ready to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中国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building”(构建)激活了“建筑”架构,构建了“中国人民是建设者”和“减贫事业是建筑物”这两个概念隐喻。例4中,“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激活了中国“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角色,体现了中国人民作为建设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道义与担当。

(二)非隐喻性表层架构分析

根据单语语料库分析研究工具(AntConc3.5.9)的统计结果,归纳出白皮书中主要的非隐喻性表层架构,结果见表2。

1.“措施”架构

例5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are based on a realistic appraisal of the situation. (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推进减贫进程。)

例6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oor and targeted measures is central to any effort to eradicate poverty.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措施”是《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使用频率最高的表层架构。例5中,“a realistic appraisal of the situation”(立足本国国情)强调中国始终立足国情,根据发展状况不断完善贫困治理的战略规划和制度体系,采取多渠道多元化措施推进减贫进程。例6体现了中国减贫措施的演变,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中国贫困治理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减贫事业推进的情况,不断调整创新减贫政策、方略。

2.“人民”架构

例7 China’s poverty elimination effort in the new era is a full and vivid expression of its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and the CPC’s mission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时代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

例8 China fully respects the principal role of the poor and encourages them to play their part... (中国充分尊重、积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

“人民”是白皮书使用的第二大非隐喻性表层架构。“serving the people”(为人民服务)(例7)和“respects the principal role of the poor(尊重贫困群众主体作用)”(例8)激活了中国人民“历史的创造者、发展进程的推动者”角色。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有機统一。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减贫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注重发挥困难群众的主体作用,多举措推进“志智双扶”,激励困难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3.“成就”架构

例9 Through poverty alleviation, there has been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the incomes and welfare of the poor. (经过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

“成就”是白皮书使用的第三大非隐喻性表层架构。通过“成就”架构,白皮书展示了中国贫困治理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如例9)。在物质层面,中国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贫困群众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在理论层面,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创新发展了人类反贫困理论。在精神层面,提振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锻造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4.“帮助”架构

例10 The Chinese nation never forgets the help and generosity it receives...China has always supported other countri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对国际社会给予的宝贵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在心……中国始终……为其他国家减贫……提供支持。)

“help”(帮助)、“supported”(支持)等词汇激活了“帮助”架构。例10既表达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给予的支持与援助的感激之情,也彰显了中国积极开展贫困治理交流合作的决心,塑造了中国“国际减贫事业推动者”的角色。

5.“领导”架构

例11 The CPC has always regarded poverty alleviation as an important task for ensuring national peace and stability.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

“CPC”(中国共产党)激活了“领导”架构,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的伟大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减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例11),不断创新、完善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体系。白皮书通过“领导”架构,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者”角色,能够激发受众拥护党的积极情感,赢得受众对中国减贫事业的理解与支持。

(三)语用身份分析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中高频出现的表层架构在内涵上存在交互,因此可以相互整合,形成复合架构。经归纳,白皮书主要激活了“扶贫体系”“奋斗”和“共同体”复合架构,并据此构建了“社会扶贫体系的贡献者”“自强不息的奋斗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语用身份。

1.“社会扶贫体系的贡献者”身份

“领导”“战争”“成就”“人民”等表层架构刻画了中国贫困治理体系中的多元治理主体,共同构建了“扶贫体系”复合架构。“领导”架构和“战争”架构强调党在贫困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借助责任书、军令状等措施层层压实责任,并精准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夯实了贫困治理的组织力量,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就”架构反映了市场组织和社会力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广泛动员下,各领域专业人才积极投身减贫事业,显著提升了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人民”架构则侧重于贫困群众对自身的治理。中国共产党采取多种举措引领困难群众参与贫困治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并依托教育培训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职业技能。

“扶贫体系”架构中包含角色“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市场组织、社会力量、贫困群众等”,角色间关系“协作扶贫、合力攻坚”,以及场景“中国贫困治理实践”。借助架构的中介作用,白皮书构建了“社会扶贫体系的贡献者”身份,介绍了中国在脱贫攻坚中缔造的引领型融合治理模式,展示了中国贫困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8] 在“扶贫体系”架构中,场景前段是中国减贫工作曾主要由政府包揽,治贫主体比较单一。场景核心段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形成了党和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扶贫体系,显著提升了贫困治理效能。场景后段是引领型融合治理模式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其他国家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通过“扶贫体系”架构,白皮书构建了“社会扶贫体系的贡献者”身份,介绍了中国特色减贫制度体系,让中国治贫经验能够惠及世界减贫事业。

2.“自强不息的奋斗者”身份

“人民”“领导”“战争”“措施”“成就”“旅程”等高频表层架构都蕴含着“奋斗”意义,凸显了中国减贫奋斗历程的不同侧面,共同构建了“奋斗”复合架构。“人民”架构与“领导”架构聚焦于中国减贫事业的主体与主导者。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引领下,驰而不息,接续奋斗,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体系。“战争”架构强调贫困治理的紧迫性与艰巨性,“措施”架构则全方位展示了中国贫困治理中采取的多种策略与手段。“成就”架构指出经过百年持续奋斗,中国贫困治理在物质层面、理论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而“旅程”架构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阶段性的胜利,我们要为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

“奋斗”架构中包含角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角色间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及场景“中国减贫事业”。白皮书基于“奋斗”复合架构,构建了“自强不息的奋斗者”身份,记录了中国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的艰辛奋斗历程,反映了中国减贫事业的路径和成就。在“奋斗”架构中,场景前段是旧中国人民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贫困问题日益严峻。场景核心段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担当起领导贫困治理的时代重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消除贫困而不懈奋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场景后段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奋斗”架构这一带有叙事结构的表达方式,白皮书成功塑造了“自强不息的奋斗者”身份,生动展示了中国减贫的波澜壮阔奋斗历程,能够显著增强话语感染力,有效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从而促进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的传播。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身份

“成就”“帮助”“建筑”等表层架构均涉及“共同体”概念,不断强化“合作共赢”价值观,反复激活“共同体”复合架构,彰显出中国推动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成就”架构强调中国以自身发展为全球贫困治理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整体消除绝对贫困,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也为整个国际社会提供了激励与借鉴。“帮助”架构和“建筑”架构则表明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共同体”架构中包含角色“中国与世界各国”,角色间关系“平等合作”,以及场景“世界减贫事业”。白皮书以“共同体”架构为基础,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身份,彰显了中国加强减贫交流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决心与意愿。在“共同体”架构中,场景前段是中国学习借鉴了他国在减贫领域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也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场景核心段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数亿人口脱贫,大大加快了世界减贫进程,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场景后段是“中国将深化减贫领域交流合作”。通过“共同体”架构,白皮书塑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身份,在受众大脑中反复激活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加深了受众的印象,传递了中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有助于爭取国际舆论的制高点,提升中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的话语权。

三、结语

本文整合认知和语用视角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文版)进行研究,发现白皮书蕴含的隐喻性表层架构主要有“战争”架构、“旅程”架构和“建筑”架构,非隐喻性表层架构主要包括“措施”架构、“人民”架构、“成就”架构、“帮助”架构和“领导”架构。借助带有叙事结构的“扶贫体系”“奋斗”和“共同体”复合架构,白皮书构建了“社会扶贫体系的贡献者”“自强不息的奋斗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三种主要语用身份,这有助于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讲好扶贫减贫的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对新时代中国减贫话语体系的建构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The Political Mind: Why You Can’t Understand 21st Century Politics With an 18th Century Brain [M]. New York: Viking, 2008: 22.

[2] Panther, K. U. The Potentiality for Actuality Metonymy in English and Hungarian [M]//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337.

[3] Coulson, S. Semantic Leaps: Fram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9-69.

[4] 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 2013(4):27-32,112.

[5] 张翼.话语·认知·身份[J].外语研究, 2021(1):24-28,48.

[6] 张丽,汪少华.习近平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演讲的认知语用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 2021(1):31-39.

[7] Steen, G. 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From MIP to MIPVU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10.

[8] 符平. 缔造引领型融合治理:脱贫攻坚的治理创新[J]. 学术月刊, 2021(7):121-131.

猜你喜欢
架构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IT架构
WebGIS架构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架构——李延洲写生作品展
基于SDN与NFV的网络切片架构
一种基于FPGA+ARM架构的μPMU实现
具身学习环境SMALLab的架构分析及启示
基于在线双冗余CANopen架构的管轨列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