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继锋 by Guo Jifeng
(西安美术学院)
唐乾陵神道石刻群,石柱位于神道最前端最为醒目的位置,石柱与阙楼、石刻等建筑、石刻构成一个地上地下一一对应、互为表里的体系,这一体系将陵域分割为天界、现实和地下。而神道石柱,犹如经过了一扇虚幻之门,带领梦想灵魂由现实进入理想天国。其背后独特的空间架构深藏着唐代帝陵石刻造型艺术的文化观,更暗含着唐代人对于空间宇宙的观念思考。
乾陵神道
唐乾陵作为最高级别的墓葬,其陵墓配套设施也在数量上达到极致。陵墓可分为三重,内城城墙为护卫陵墓主体,东西南北各开一座门,其中在神道最前端以一对石柱为高点起首,后为一对带翼石马,再向北则为石屏鸵鸟,在鸵鸟与翼马之间的距离跨度远远超过其他石刻的阵列长度,鸵鸟之后置五对牵马人和石马,十对石人,一对碑刻,两组60 余尊蕃臣石像,再以一对蹲狮收尾,中间放置墓碑题记,形成一种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视觉空间布局。
在平面空间构图上,前段2/3 的石刻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并排排列,在碑刻和蕃臣像部分向外侧扩张空间,蹲狮回归中轴线对称布局,墓碑题记位居轴线中心封闭队列空间,形成空间闭合。在立体空间构图中,以石柱为制高点,依次降低高度至鸵鸟石刻,再由牵马人和石马拔高高度,至碑刻形成第二制高点,再降低高度至蹲狮,又小起高度至墓碑题记处收尾,形成高低错落的曲线型天际线构图。整体石刻空间布局在秩序中寻求节奏,在庄严肃穆、威严崇高的皇权氛围中营造仪式感与秩序美。
鸵鸟
乾陵石柱在切面的分割布局中,筑基由四面组成方形,柱身为八面组成棱形,象征方位空间。中国古代对方位有明确的解释,如《文选·张衡·东京赋》注:“辩方位而正则。”薛综注:“方位,谓四方中央之欸也。”以东、南、西、北为基本方位,以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为中间方位。在《逸周书·卷四·武寤解》记载:“王赫奋烈,八方咸发,高城若地,商庶若化。”此八方代表了全国各地的诸侯。八棱面又与汉民族本原文化中的宇宙观八卦示意方位有着高度的契合,八卦各方位代表自然界一定的事物或方位,如乾主天,代表西北;坤主地,代表西南;巽主风,代表东南;震主雷,代表东;坎主水,代表北;离主火,代表南;艮主山,代表东北;兑主泽,代表西。
八棱柱柱体表面雕刻着大量体现丰富想象力的物象。在目前已知的唐陵石柱八棱面纹样上,乾陵为蔓草,海石榴纹样,以及瑞兽类;献陵为蔓草花纹;桥陵枝蔓和天马类;泰陵枝蔓类;建陵瑞兽枝蔓纹样;崇陵伎乐飞天;丰陵石柱面纹样雕刻保存较好,可清晰辨认迦陵频伽,獬豸,凤,花卉,吹笛童子;端陵蔓草纹;贞陵蔓草纹饰。[1]棱面以平铺满屏式构图,用简洁流畅的刀法,在整体与丰富、饱满与华丽之间,将逝者引领至更为广袤的多棱宇宙空间。
石柱整体造型由筑基、柱体、柱头三个主体部分组成。柱身和柱顶采用八面的棱状造型样式。底座基石以正四方形为基础,上附16 瓣圆弧形的莲花瓣,花瓣上置八面棱柱体,莲花瓣之间中缝分别对应柱身的方棱,柱身上衬16 瓣仰莲座,上托方形八棱盘,最上置圆形火焰宝珠1 枚。从下至上,由方到圆,由圆至方、归圆,以方做基底,以圆封顶,方圆结合,充分体现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造型观。
唐乾陵墓道石刻全景图
唐丰陵神道石柱手绘临摹
唐乾陵神道石柱
乾陵蹲狮
翁仲像
在石柱布局中,柱身占整体长度的2/3,柱体以略带3°左右的角度向上收紧。下粗上细的渐变式柱体造型,像塔一样的挺拔耸立,增加了直冲云霄的空间延伸感;像山一样的威严庄重,展现了帝王陵的威严与肃穆。柱身的八棱柱体,圆中蕴含的饱满之感,方中带有的刚硬之力,结合凸起棱线,强化了一个由内向外的扩张过程,赋予了石柱雄浑、强健的力量感。以石柱为引线的唐乾陵神道石刻传统造型艺术研究和空间论述,重新观察、体悟和审视唐代帝陵神道石刻的精神文化内涵,认知唐代帝陵石刻雕塑群位置布局所隐含的叙事、角色和空间观念,体会大唐盛世的世界观、场域观、造型观,助力石柱空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
注释:
[1] 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M].三秦出版社.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