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士新 by Wu Shixin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谷文达《中园》功德碑共和门广场远眺书影湖和岛上的阴阳园 2010
汉字是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作为中华民族的使用文字符号,汉字广泛地见于各类公共空间、场所之中。它不仅形象地表达着事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当然,汉字既是一种象形文字,还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由汉字衍生的书法、书体、字体,产生了不同的视觉美学,成为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因此,汉字也常常成为艺术家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从汉字到汉字艺术,再到汉字公共艺术,艺术家们以汉字为载体或者以汉字思维方式进行艺术创造,既对汉字进行了最为广泛的审美传播,又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
通常来说,汉字艺术分视觉艺术与非视觉艺术两种。视觉艺术包括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园林景观艺术、服装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非视觉艺术是指汉字的文学、艺术、诗歌艺术等。其中视觉艺术中主要关注的是汉字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按照造字的原理,汉字可以次类分为指示、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类,即通常所说的“六书”。如果我们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加以关照的话,汉字从最简单的“一”开始,可归纳为以下四种造字原则:一是简化原则,二是繁化原则,三是组合原则,四是记事原则。繁化原则意味着在抽移、简化的基础上,使原来的形象获得比原意更为广阔的或者新的意义,带有更多暗示性的特点。组合原则的意义在于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简化原则下的形象结合的字,需要依靠人们的联想或想象来领悟和理解字义。可以说,汉字的造字原则,作为一种基础方法,被广泛地使用在其他艺术门类之中。
就汉字而言,除去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之外,使用汉字进行视觉艺术创作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借助汉字字形、汉字构造方法进行创作;二是借助汉字造字的思维模式、美学特点进行创作;三是借助汉字空间进行艺术创作。这三种方法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第一种包括了传统的书法、现代的电脑字体,利用汉字的部首、结构进行重新创造。第二种主要使用汉字造字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特别利用了汉字中简化、繁化、组合、记事等原则。第三种则是利用原有的汉字空间,用不同的艺术形式重新进行艺术组合,产生一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一方面,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观念场”,每一个汉字的在场都表明了中华民族在观念上的共识。另一方面,以汉字造字原则形成的潜在的集体表象意识,对于中国艺术的思维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相较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汉字艺术更能传达中华民族的公共性。
中国汉字有将近四万个汉字,但作为基础汉字形态的象形字只有几百个,常用基础汉字只有不到两百个。虽然构成基础汉字的象形字数量极为有限,但是这些形象字通过不同之间的相互组合之后派生出新的汉字。它们却共同组成了数量庞大的汉字体系。这些汉字标示了中国人对于天地人的整体认识。首先,这些象形字的典型特征,就是符号的形与客观存在的物态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对自然物态的抽象思维的结果。换句话说,中国人从自然物态纷繁复杂的结构中,抽取出构成这一物态典型性的图形特征而创造汉字。这种关系就是汉字充分反应了造字的古人关于这一物态外形特征的典型性。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创造方法。因此,汉字的主要造字法就是直接抽取客观物象特征的象形字造字法。其次,就是用已知的象形字之间物态的关系,或人对物态与物态之间的理解,而将两个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意义系统的符号造字法,叫会意字造字法。会意字是汉字的一个主要造字法。最后,就是利用一个汉字的象形的意和一个汉字的发声,表达一个新的意义和读音的汉字造字法,这样的造字法就是形声字造字法。形声字造字法常常又与会意字造字法相融合,而形成了庞大的汉字系统,正是因为中国人在造字中形成的这三种关系。
由于汉字基础的符号是象形符号系统,因此,汉字的形其象形部分是对应于宇宙客观物象的。通过形声造字法和会意造字法创造的汉字,又表达了人们认识客观物象过程中,与人发生关系的物象与物象之间所具有的文化逻辑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能引起人们产生审美欲求的形体结构,犹如我们看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形态,汉字的字形也具有这样的审美的属性,也就是说汉字的字形是具有天然审美的属性。但是,汉字字形的美并不能说明汉字本身是书法艺术,因为汉字具有这样的外形审美特质,所以汉字在其发展过程当中,由于美好书写汉字的需要而逐步发展出一个独立的艺术系统,这就是书法。汉字的外形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创作者,利用汉字对书写空间的审美,进行具有纯艺术特性的系统性建立。
从历史来看,汉字的书体、字体也在不断发展。从甲骨文、小篆、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从繁体字到简化字,从书写文字都电脑软件字体字库,从简单汉字表达到汉字艺术作为主题文化形式,它们呈现于不同观场合。汉字从书写工具逐渐上升为最重要的公共艺术形式之一。从繁体字到简化字,汉字经过简体化之后,大量艺术化字体(俗称“美术字”)——宋体、仿宋体、黑体、罗马体——出现在不同的公共空间之中。在笔画上,这些艺术化字体或进行了规范,或进行个性化重构,创造出一种新汉字艺术形式。在现代商业空间中,大量艺术化字体的使用,不仅标识出空间功能,美化了公共空间,还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心理空间、文化空间。
朱达诚《江河湖汉》2019
朱林《十天干—癸》2021
朱林《十二地支—子》2021
卢远良《春暖花开》深圳前海 2016
“文明”一词在东西方有着不同的差别。与西方人更强调市民化不同,中国人则强调文字之明。因此,汉字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汉字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告别蛮荒时代,开创中华文明的开始。而汉字出现的地方也是人类智慧光明照亮之地。在古代,汉字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空间之中:各种宗教场所(匾额、刻石、字碑)、皇庭贵族之地(对联、牌匾、器皿、建筑物)、文人士大夫活动空间、市井手工作坊商业生产场所。在今天,现代汉字不仅广泛地出现在各类物理公共空间如公园、商店、学校、医院、码头、车站中,也出现在各种虚拟化公共空间如电脑、手机、互联网上。汉字从手写到拼音、笔画,成为我们最常用的工具。
传统汉字书法常以平面书写形式出现的。而将现代汉字经过改造之后,艺术家将其进行有意识地三维化造型并设置在公共空间之中。这种方式成为公共艺术家常用的艺术创作方式。谷文达的公共艺术方案《中园》(2010)是“绿色书法计划”的一部分。艺术家将汉字书法观念、形式改造项目、东方园林三者进行有机结合,试图创造出一种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未来城市的理想生态美学和一种新型的绿色生活模式。青年公共艺术家卢远良在深圳前海创作的作品《春暖花开》(2016)借用了汉字诗歌产生的想象空间,将海子的诗歌用镂空的汉字予以重新编排,以风向标为基本构成元素,塑造了一座具有理想浪漫色彩的亭子。诗中文字将随着风与人的流动而逐个转动,诗意与人将一同流散到各个地方。雕塑家利用汉字进行大量的“雕塑化”创作,将平面的汉字字形、字体重新抽离、构建,生成为一种新的形式、有空间、有体量(体感)的汉字公共艺术。雕塑家朱达诚的《江河湖汉》(2019)以草书为创作对象,利用草书运笔的节奏,塑造了一个具有韵律动感的三维空间,表达了作者对湖北武汉家乡的充沛活力与生命的感动。雕塑家朱林的《天干地支、十二属相》(2021)将古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作为创作对象,将动物的造型进行简化抽离,利用三维的形体块面来组合表现。在朱林看来,“创作汉字抽象雕塑的初衷只是一次不经意的旅行,是一种轻松的发现,也是一种调侃,也更像是一种生活的备忘录。”
当今,汉字早已告别了只掌握在少数精英分子之手的时代。汉字已经成为普及大众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然而,一方面,由于电脑的普及,人们对汉字的兴趣仅仅将其作为一种使用工具。而对汉字之理、汉字之美的认识、研究需要公众进一步参与。另一方面,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传统的毛笔书法艺术正在逐渐远离大众。如何在继承传统汉字书写的同时,将书写艺术与现代生活方式进行有益的结合,让汉字、汉字艺术走入更多的公共空间,让更多的公众所认识、接纳、参与,是汉字公共艺术发展需要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