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传递:书法雕塑与当代艺术
——对谈李秀勤(上)

2022-07-09 01:38对谈者李秀勤朱尚熹文字整理朱尚熹李秀勤
雕塑 2022年3期
关键词:锅炉房李老师雕塑

对谈者/李秀勤、朱尚熹 文字整理/朱尚熹、李秀勤

李秀勤《开启秘密》

李秀勤

朱尚熹

朱尚熹:李老师好,《雕塑》杂志社一直非常关注李秀勤老师的创作,也有计划为您做一个专题。应该说,李老师的创作及其成果在中国现当代雕塑领域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现象。就在前段,一场名为“李秀勤书法与装置雕塑——再论当代艺术文本化问题”的线上讲座非常火爆,在线听众超过500人,盛况空前。我是全程听了下来,而且还在评论区留言发表我的观点。其实我并不完全赞同有些专家的观点。如果说当代艺术有文本化的议题,那么在当代雕塑上导向文本化我是有将雕塑扁平化的忧虑。我非常赞赏李老师在讲座中的陈述和大量作品案例。我想,您的理念和坚持我是明白的,而其他人是不是真正懂了,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今天我们就相关的议题在我们《雕塑》这个平台上,进行一次具有深度的交流,馈赠我们的读者以及您的粉丝们。

李秀勤:谢谢《雕塑》的关注!谢谢广大的读者!

一、关于书法与雕塑教学

朱尚熹:首先我们先来聊一下,书法与雕塑教学。您将书法引入雕塑教学,体现了资深雕塑教育家严肃而富有担当的思考,并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请问将书法引入雕塑教学的意义何在?在具体的教学中,您是将书法课放在了哪一个阶段?是基础阶段,还是创作阶段?

李秀勤:这个问题作为雕塑专业老师,它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性的话题。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雕塑基础教学仅是一个具象写实主义体系。它是来自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我们的李金发先生们从法国带回来的,以后前苏联的具象写实主义为主导,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今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雕塑界也一直在提出民族化古为今用,传统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探索雕塑教学民族化,在雕塑教学中如何体现的问题。但是仅仅体现在口号上没有具体落实。如何将我们传统的审美、造型理念体现在我们的基础造型教学之中,就是说如何在我们的造型教学体系中实施?这问题没有解决。我从英国留学回来以后,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我们自己的,从我们传统当中继承发展出来抽象或者意象造型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与具象写实主义并置。

朱尚熹:嗯。

李秀勤:在英国学习期间,我从Anthony Caro和Michale leens两位老师那里接受了”Sketch in the space”(空间素描)的概念,使我联想到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非常重要的造型艺术。我认真学习它的造型规则和审美理论,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美学和造型体系。书法中的空间、形体、结构,特别是书法的建构性与我们雕塑的造型元素是非常一致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书法是二维的,雕塑是三维艺术形式。但是两者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点,基本是一致的。我们的书法造型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的造型体系,为什么不可以在雕塑教学中借鉴呢?

朱尚熹:嗯。

李秀勤:中国传统雕塑,我将其分为了两类:即建构性和塑造性。中国传统的汉代木雕就是建构性的。而佛像就是塑造性的,特别是泥塑。我认为建构性与塑造性雕塑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这是其一。书法结合于雕塑的另一个特色那就是笔意,线条与空间,笔意与形体,致使我们雕塑和书法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生命形态。书法的笔意是和人的身体关联的,执笔与运笔是因生命的一种运动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在书法与雕塑的教学中,首先就是写书法,在书写的过程之中,体验其中的笔意、空间穿插结构关系和整体的运动,同时我们再做一些空间形态转换,这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体验吧。

朱尚熹:嗯。

李秀勤:正因为有书写至空间体验的训练,就产生了与书法专业书写的区别:那就是我们雕塑同学的书法与书法专业的书写是不一样的,书法系的书写是一种平面意识的感知书法的形态,在一张纸上书写,我们写书法在写的过程当中,体验它内在生命的运动,空间、形体与形体之间的关系,我要强调这一点。

朱尚熹:李老师讲的这一点非常之重要。从现代主义雕塑的角度讲,生命性和能量感是现代雕塑的核心价值观。所以说雕塑系同学的书法与书法学生的书法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您的学生将书法作为体验生命的通道,而书法学生写的书法仅仅是宣纸这种平面媒介上面的作品。

李秀勤《推云》

《扫描》李秀勤工作室开放展——杭州秋涛路小轮车厂锅炉房

李秀勤:书法与雕塑这个课程首先是作为雕塑的基础课,放在二年级下学期。我始终这么认为,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它可以作为一个学生某一个时期的基础造型训练,比如说在一个课程或某一个单元进行,做形体和空间的研究。另外,书法中的美学理论造型规律所产生的生命力,也可以成为一个雕塑艺术家一生的研究和艺术追求。因为书法中的书写性,是与个体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一个字体,一个形态,一个图形。如果把它放置在一个生命体验的框架内,那么它可以跟随你的一生,成为你一生的创作和生命体验。

朱尚熹:您说的这一点很重要,雕塑与生命的关系,生命与体验的关系。

李秀勤:刚才朱老师问到的书法与雕塑如何打通维度的问题,即书法二维性与雕塑空间建构的关系,这种关系它们之间有没有障碍?应该说是有障碍的,正是有障碍,在学习研究如何打通排除障碍的过程中,获得创作体验。书法是平面书写,我们要解决的是将平面的一个书法形态转化到一个空间体验的问题,这里面,首先是一个体验空间的深度问题。我要求在书写的过程中,要体验笔意线条的空间关系,不是一个平面的,而是空间立体的,要把二维书法转化为一个立体空间的认识,树立建构性的思维方式。我觉着,这种转化非常重要。

朱尚熹:挺好。李老师,您看我这样理解行不行。我们的对话主要面向广大的青年雕塑学子,我试图就您以上的观点进行一个归纳,您看对不对。首先李老师在谈书法的建构性的时候,一直在强调要削减过去的那种塑造性。换句话说塑造性是传统的,建构性是现代的。这种提法与《现代雕塑简史》中里德的说法是一致的。里德认为,现代主义雕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建构性,而像罗丹以及罗丹以前雕塑都是塑造性的。那么到后来各流派中他们都在建构性里面去进行各种操作,而李秀勤老师试图以中国人的理念和方式给“建构性”注入了中国内涵,书法就是她的抓手和切入口。同时她还强调了雕塑学生对于空间建构特点对于书法的理解,强调了与普通书法的本质区别。这是第一点。第二,就是她一直强调生命和生命感。要注意雕塑的生命性,是现代主义雕塑的重要命题。同样是在《现代雕塑简史》一书中,里德在梳理分析了流派林立的现代主义雕塑之后在第五章“活力的形象”专门来总结现代主义雕塑的基本精神,试图找到解释现代主义雕塑乱象的钥匙。有意思的是其钥匙源自他与亨利·摩尔的一段交流。亨利·摩尔认为,表现审美是传统雕塑的事情,而现代雕塑是要表现生命的活力,一种生机勃发的能量。于是里德在似乎混乱的现代主义雕塑中确立了其中的共同性,即生命与活力。所以我可以这样说现代主义雕塑的现代性,就是生命的活力。显然李秀勤老师是深谙其理,她一直强调雕塑的生命性和生命的体验性。那么,这里面她就谈到中国的书法不管是通过运笔也好,身体的运动也好,她始终是把身体和生命整个跟空间维度连在一起的。尤其强调雕塑界老师和同学所理解的书法跟书法系的师生所说的书法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我非常赞同。

李秀勤:嗯。

朱尚熹:李老师,您将书法与雕塑纳入所谓的基础课,就是焊接课吗?

李秀勤:以焊接为主。金属焊接是现代雕塑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它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对传统雕塑的一次决裂。它的特色就在于建构性,就是空间素描的概念,在空间里画画,这就是金属焊接雕塑本质。

朱尚熹:是的,冈萨雷斯说过,他的焊接就是“空间中绘画”。

李秀勤:1993年,就是我从英国回来的第二年。开始金属焊接这个课(协助迈克莱恩斯教授),应该说这是一个造型基础课。我当时还没有把书法这个理念融入进去。十年以后,即2005年,我就开了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教学课程,将书法作为媒介进行造型空间建构训练,就使得我的课有了理念上的依托。应该说这个课程比原来的金属焊接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把书法造型理念揉到金属焊接雕塑课程里面,区别于欧洲那种金属焊接雕塑是一种材料、空间构成为主要追求形式。而我们作为课程训练,我坚持它是应该有依据的。就拿我们的具象写实主义教学体系来说,是以人体空间结构作为依据。金属焊接雕塑就以书法作为媒介,书法是抽象和意象融为一体的空间建构体系。

朱尚熹:对,这个依据还带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李秀勤:对,并且这个依据,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能够建立一种完整的教学体系,只要把它创造性地转化,创造性地利用到我们抽象和意象雕塑教学当中,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所以,我觉得书法造型和美学理论体系运用到雕塑教学上是成立的。

李秀勤学生李世开作品《商噬》

二、书法与当代雕塑

朱尚熹:李老师,下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书法与当代艺术的问题,我想,也就是书法与当代雕塑的问题。您刚才讲到,书法之于雕塑家,可以是某一个阶段的研习,也可以作为雕塑家的终身体验,并运用到雕塑创作中。您在您的当代艺术创作中确实与书法发生了联系。从您的理论中书法之于雕塑在于它的建构性,与此同时,您的讲述中书法具有体验性,基于这样的认知,在您的雕塑创作中好像很看重像书法那样的身体力行的行为方式,我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请您谈谈当代雕塑与身体行动的关系,您是怎么认为的?书法的随机性和生发性,您是不是特别看着?您在书法上发掘出来的这些认识是不是折射出您对当代雕塑具有前沿性的思考?

李秀勤:是的,书法,它不是塑造性的素描方式,形态是一笔又一笔地塑造出来的,而毛笔下去就是一个形态,一笔下去就是完成状态。它的笔意形态是与书写者的生命状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笔下去,体现您的生命,生命气息就在了。所以说,生命气息是第一位的。它可以被书写者感知,它具备触觉意识,这是我认为的。所以书法是一种触觉艺术,触觉正是雕塑所坚持的。它与您的身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是属于个人体验的艺术,不是公共性的,它纯粹是你个人的体验。那么,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来书写。这里我以我的作品《推云》为例,我用手掌在泥片上直接用力推,直接“书写”,我觉得书法很重要一点,就是它的一次性。我就想在陶泥上体验一下书法的那种“一次性”笔意,想要理解、体验一下泥上书写与身体和生命的一种关系。

朱尚熹:对,雕塑造物总是与造物者(雕塑家)和观众是一种动用身体行动的关系。

李秀勤:看看我演示的这些作品都是我们的学生做的实验性雕塑。这里面不管是单体雕塑和场域装置,都有它们的共同点,那就是体验笔意与空间。这种因“书写”而建构的空间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特质的雕塑,而不是传统的讲究体积塑造性雕塑特质,米开朗基罗说的雕塑就是体积的,是一块从山顶上滚下来毫无损坏的石头。而金属焊接雕塑讲究的是空间书写性,不是体积的。

朱尚熹:对,我赞成。

李秀勤:把书法的这种建构性,它的空间,结构,加上它的书写性联系在一起,我觉得完全可以体现一种无限的张力和生命力。

朱尚熹:您的言谈中,当代雕塑并没提到“审美”二字。您一直在用“势能”“生命”“体验”在谈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雕塑。势能,生命,体验应该是我们现当代雕塑的灵魂。接下来的问题是,书法与雕塑貌似很多人都在思考,但是了解了您的理念后,并不是一般人的那种书法与雕塑的含义。您面对那种做立体字的世俗性书法雕塑创作,您会持什么态度,请谈谈您的观点。

李秀勤:我所指的书法与“文字”是不同的。我认为书法的特质,在于“书写性”,我们研究体验的就是“书写性”之中的生命力。对生命力感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把一个文字做成立体,能站立的问题,而是需要转换,转换中必须要有空间意识,如果没有真正有空间、生命意识,它虽然是一个可以站立的“字”,其东西还是一个二维的意识的翻版,不是具有内在生命力的艺术实践。

朱尚熹:您看您刚才那件《推云》。能感觉到您在泥片上“书写”的力度,推下去那一瞬间是要有力,没有力度不行。笔意的端头还就翻起来了,因为是翻起来的,还产生了很漂亮的光影。光影和它的浮雕感觉都是恰到好处。这种瞬间完成性非常关键,这是李老师坚持“书写”性的重要原因。

上:李秀勤学生苏阿象作品《书写畅想》

下:李秀勤学生王亮作品《书写系列—书写空间》

李秀勤:我感觉“力”,就是生命中的“能”,通过材料,一个媒介,我把生命的那一瞬间的“力”和“能”植入材料,留下来一个“存在”。

朱尚熹:对对对!甚至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您动用身体“书写”的状态,用力的强弱。李老师的谈话中不仅仅说明了书法与当代艺术的联系和理由,而且还强调了当代雕塑的问题焦点,那就是艺术家个体对生命的独特感知和体验过程尤其重要,而不是以前我们所认为的雕塑仅仅是视觉审美。在观念迭代的过程中,李老师很享受她自己独特的“书写”。

三、关于你的锅炉工作室以及相关艺术事件

朱尚熹:现在我们来到下一个话题,那就是关于您的锅炉房装置的事。你的锅炉工作室是你空间装置的实验场,你以书法为媒介创作的空间是一件很有影响力的作品。通过你在演讲中的介绍,你使用书写以多次叠加的方式赋予了该空间以文脉、时间与现实行为的意义,使原本遗弃的工业空间具有了意味,注入了作为当代装置作品的灵魂。而这种灵魂并不是他人赋予的灵魂,而是您这样一位具有深厚阅历的艺术家的灵魂。它是属于您的,非您莫属,有不可替代性。请谈谈您的这件作品。

李秀勤:对,你提锅炉房这件作品,实际它与上面的议题是同一个话题,就是书写性与当代艺术的问题,只不过我可以以这件作品为例将这个话题进一步深化而已。

朱尚熹:好。

李秀勤:其实,这件作品是从我上述的书法与雕塑的课程引起的。课程开始同学们都是在教室里进行大量的书写,同时研究实践书法与雕塑形态的建构关系。但是此单元结束以后,同学们的书写兴头还很高,停不下来。我提议,就到我的锅炉房工作室来写吧,我和你们一起写,这就是我锅炉房作品的缘起。其实,我的这个工作室刚刚进去的时候,都已经空了,仅有极少的遗留物。既然在锅炉房空间书写,我们得就以锅炉房的结构为基础进行研究。我们去杭氧锅炉车间考察,对锅炉房基本结构进行了调研。锅炉房,其实它是一个生产、能量转换和传递系统,工作室的结构和它的生产系统以及它的功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朱尚熹:嗯。

李秀勤:我锅炉房里面遗留一个大烟囱。这个烟囱当时我进去的时候没拆走,大锅炉都被拉走了。工人在旁边,正要割烟囱,我就着急地说“你不要割了,就留在这里吧,我要这烟囱!”

朱尚熹:嗯。

李秀勤:锅炉房,有两间大的房间高度八米,最大的就是放锅炉的地方。我主要工作的地方是有大烟囱的二号大房间,高度八米,另外有五个大小不一,上下两层的小房间有化验室,洗澡间和休息室。我分配给每位学生,做自己的作品。学生来了以后,我决定就在有烟囱的车间书写,有时间就来写。我平常是上完了课下午就来锅炉房。同学们就搭了架子在上面写。开始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书写方式,打上红色格子,摹写楷书,隶书,篆书,体验传统书法中的“横如万岁古藤”“点如高山坠石”“捺如目送飞燕”等等意境,我们很在意这种感觉。同学们下了课都可以来我工作室书写,这过程有三年多,有些同学毕业了有时间也过来写,因为我的工作室离学校不远,骑自行车一刻钟就到达。书写,成为了我们的日常。

朱尚熹:嗯。

李秀勤学生集体创作作品《空间转换》

李秀勤:锅炉房的空间是有限的。我们写到一年以后,墙上就写满了,写满了我决定重叠书写,就是在已经书写的文字之上,书写再书写。在覆盖、重复书写的过程当中,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那就是在不断的往墙上附加重叠书写的过程,字的可认度慢慢地消失了,而留下的痕迹产生了一种“书写的力量感”。这种覆盖的张力,往往就和历史、当下、时间和空间、记忆结合在一起,这留下的痕迹和被覆盖的张力,具有了意义。锅炉房是解放初期建的,本身是50年代初的产物,这是一个自行车厂,锅炉房是在这个工厂的最边角,但是,这个工厂和中国的每个时期的社会动荡以及产生的各种运动,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书写了各个不同时期记忆,带有历史特征的各种标语,还有美术字文化大革命的痕迹。

朱尚熹:不过这种对于历史的负重感只有您这样的年龄的人才有,因为您是经历过。您试图赋予这个空间以历史时间的厚重感。

李秀勤:是的,锅炉房承载着不同时期的记忆,人们的日常与政治运动历史记忆与这个空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空间里书写,就把一种不同时期社会的历史记忆与我们的个人日常与锅炉房空间融为一体了,我们学生特别感兴趣,兴致很高。大家都很想写,慢慢的写。从校园教室一笔一画书写体验与古人相遇的情景,到锅炉房的书写与社会历史相接体验社会风云的激荡。空间的转换,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根本变化。从书写中的个人体验转化到与历史社会的公共性体验,从“书写性”的个体化的生命痕迹,到“社会性书写”的历史与记忆的表达,在这个空间里得到了印证。我们是一边写,一边学习、考察、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

朱尚熹:嗯。

李秀勤:我们通过“书写”,研究中国人走过的这段社会史,历史之路。其中我们就发现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开放改革之初,在上海诞生了第一张证券,开始有了股市。从那时候开始,我们的股市大盘就和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紧紧地扣在一起。股市大盘的这种图示,我们在网上每天都能看到的。所以我们就将那个股市大盘走势线“书写”在墙上。那么这就和书法当中的那种书写性和生命状态的联系进行了一个比较,发现它就是“书写性”理念的拓展。社会性的书写性与传统的书写性,相互对照,融为了一体。

朱尚熹:对。

李秀勤:在这个空间中我做了一个五角星形态,以示锅炉的能量和火星儿。这个形态是用竹炭做的,体现一种能量转化意识。竹子通过火的锤炼转化为一种炭,“转化”的概念很重要。锅炉它本身就是一个能量转化中心,炉子里熊熊大火将水转化为气化为热能传递出去。那么竹子,转化为炭,竹炭具有一种净化空气的能量,具有涅槃重生的意境。

朱尚熹:哦。

李秀勤:锅炉房的墙原本就留有自身的痕迹,通过我们三年半的书写过程与原有的痕迹融合,通过我们不断的书写,它产生了不断覆盖不断重复,不断擦拭,再覆盖修改和改写的深厚积淀。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我们很陶醉。

朱尚熹:嗯。

李秀勤学生肖彩作品《空间延伸》

李秀勤:我们写了三年半以后,2010年5月就考虑做了一个展览。但是,总感觉三年半的书写之后,觉得还缺点什么,没有尽兴!我觉得还要继续“书写”……我们需要对这段历史,要有判断,要有我们的思考。意大利医学家韦德鲁齐奥,本世纪初发明了一种能够捕捉人体内微小恶性肿瘤的扫描仪。它的运用有助于早期诊断癌症,挽救患者生命。我突然觉得扫描本身它就是一种审视,也是一种“书写”。于是,我就在这个大的烟囱里面装了一台扫描仪,这个烟囱空间就是一个大音箱。开幕式的那天,扫描仪一直就这样开着。扫描是动态的。由光的不同质感而产生的线条、体积、运动、形态与四面墙的书写胶合互动,游走,跳跃,审视着每一方寸,制造了一个具有灵性的空间。这就是整个过程。《扫描》的创作是在“书写性”的概念拓展不断地延伸、发展、生长的过程之中诞生。《李秀勤工作室开放展》2010年5月10日在杭州秋涛路小轮车场锅炉房开幕。

朱尚熹:开放展很震撼,也很别致。

李秀勤:对历史感的书写是对传统的毛笔书写性的一种延伸,是传统“书写性”概念的拓展,所以我觉得这件作品的过程很享受。接下来在这个空间里,我们的学生也做了一个展览。还有一个音乐活动与展览互动,是一个德国人看了我们的这个展览以后,同他的伙伴们在这里做了一个《锅炉能量传递》电子音乐会,在锅炉房不断发生事件。这一个空间中我们做了三个展览,那么通过这几个展览,就把锅炉“能量传递”这个理念确立起来了,一直在延续。2011、2017年在我新工作室里又做了两个展览,展览标题就是《能量传递》。现在我的工作室在农村,原来那个大烟囱,2011年搬到我现在的工作室里来,您来工作室,就会看到。

朱尚熹:嗯。

李秀勤:我想总结一下,我们今天传统书法的日常使用功能已经消失。确实是这样,我们今天不再需要写一纸便条,传给别人转达你的意图,不需要了。如今是网络时代,是键盘敲字的时代。但是书法的造型理念、审美思想和书法的精神,以及对书写性的开拓,我觉着它充满了很大的能量和可能性。对于抽象雕塑和装置艺术教学体系的建立,具有很大潜力。我们可以借鉴它并转化为研究雕塑形态学的方法论,我们的实践,试图建立一个以书法为媒介的抽象教学体系,其特色在于中国书法理论审美体系,据有中国文化身份和中国文化细胞的内核,这个内核很重要。这种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型态艺术研究,应该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我认为我们的生存空间和我们的文化底蕴是有特色的,一个民族文化价值在于它的特殊性。这就像我们艺术家的创作一样,一定要有自己的创造性,如果没有创造性,那么就没有价值。

朱尚熹:李老师,也就是说“能量传递”的观念,是在创作过程中慢慢出现的。

李秀勤:对,一开始我就觉着以书法为媒介的抽象雕塑形态研究,是一个专业化的形态研究的问题。但是到了锅炉房以后,通过对锅炉房的本质认识,经历三年半的书写之后,对“锅炉”的认识逐渐清晰和深入起来,“能量传递”的理念得以产生,并形成我的坚持。

朱尚熹:对于您的锅炉房作品我有这么一个理解,那就是创作的生长性,随机生发性。就连您的核心理念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是一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从原先的日常书写,到后来的历史叠加,再到最后的“能量传递”,思想是在过程中显现的。这个流变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所说的“当下性”议题。它体现在结果,也同时体现在过程中,其实个体艺术家,其过程更为重要和值得回味。传统的雕塑重视最后呈现的结果,主题先行,观念先行,而当代艺术最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此时此地的当下处境。书法之于当代艺术对于李秀勤老师最为珍贵的东西就是它的随机性和过程的体验性。李老师将其上升到对生命个体尊重和体验。我们似乎可以从李老师的案例中体会到当代艺术的生长性,即现当代雕塑创作它可以不是一个预谋,不是一个事先的设计,而是一个慢慢生长出来的过程,包括它的观念,idea都是慢慢长出来的。甚至到了今天,其观念成为她的一个继续延伸的灵魂。另外一个,就是她做了两次转换,一个是旧的空间的转换。李老师对该空间,注入了一个具有社会性价值的能量和时间的能量。所以说我想问您的问题就是,这种对历史的沉重感,对文革的记忆,甚至更远中国文化的记忆对于一个老先生来讲,一个老教师来讲,肯定是一种文化的包袱,对不对?我想说的是,别的几个房间,年轻人做的装置作品,它可能就没有你那么沉重的关于社会的担当。对不对?

李秀勤教学场景

李秀勤:是这样,朱老师,我觉着作为教师,可以把我们的一些个人和社会经历,通过书法“书写性”的研究课题传递给他们。学生确实没有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事件,比如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他们没有这种经历,但是通过课题研究,针对一个社会空间,对一个空间的历史考察,他们可以去认识,去体会过往的历史。在这个体会和艺术实践的过程当中,他们可以慢慢的成长。

朱尚熹:您的这件作品,有两个方面的挖掘在并行推进,一是通过书写,挖掘出空间中具有社会性的时间内涵,即这个空间内涵的成长性;第二就是锅炉房本身的功能寓意,这个功能就是能量,能量转换从一个柴火和炭火,转化成热能,能量“转化”成为关键词,于是“转化”成为李老师的创作策略而被反复运用,炭化及转化,将股市曲线转化为书写,将书写转化为扫描,就这么一路延伸过来。

李秀勤:对,同意的。

朱尚熹:我觉得扫描语言运用得挺好的。请问最早您在创作之初,书写的是三面墙还是四面墙?

李秀勤:是四面墙。

朱尚熹:四面墙的书写就是一个空间问题,这不是一个平面问题。被书写过的四面墙围合之后,就造成一个很特殊的空间氛围,这就是雕塑家对这个空间的雕塑思维。

李秀勤:对,针对一个特殊的空间,首先需要认知的是它的历史背景,空间的实用性和目的,它的结构形态空间关系与目的和实用性产生重要的关系。

朱尚熹:是的,只有雕塑家会思考物态和空间的建构关系,即您所说的“特殊结构”。到了最后,您的扫描作为一种很有智慧的语言进一步将四面墙和整个空间整合一体,再加上你们在布展时灯光和五星大投影,把整个空间一下子烘托得灵动而惊艳。这就是雕塑家对空间塑造的思维。李老师在这个空间中的雕塑思维,是我关注的焦点,这里面有空间,有结构,有书写的身体行为,有生长性,整个和盘托出的空间容量,形成了李老师喋喋不休的能量张力。不说明这一点,就很容易因为墙上的字儿,形成了对李老师作品的误读,众生鼓噪:当代雕塑的文本化趋势,这明显将当代雕塑的创作带入沟里了。

(未完待续,请关注下期《雕塑》杂志)

猜你喜欢
锅炉房李老师雕塑
巨型雕塑
集中供热煤粉热水锅炉房设计要点
该得奖的李老师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宠物难伺候
废弃锅炉房改造调研
李老师的心事
燃气锅炉房消防安全设计探讨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