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姗,潘靓,唐玥,王君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儿科,四川成都 610000
小儿属于临床特殊群体,其机体免疫能力较差,而且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疼痛耐受程度低等问题,予以患儿开展治疗期间多实施护理干预,但由于儿科就诊人数的增多,医院对护理服务要求量增加,临床对护理需求需求量也明显提高,而且儿科护理工作存在不确定性、复杂性,进而导致护理工作存在超负荷状态,特别是刚入职的护理人员,护理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从而导致护理投诉率提高,护理风险增强,开展护理管理非常重要[1]。所谓护理风险就是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就是对护理各项环节中不安全事件实施全面性、系统性及科学性分析,从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优化护理流程,降低护理风险,还可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对患儿病情状况实施多方面分析与观察,从而开展针对性护理对策,积极应对突发事件[2-3]。因此,该文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该院20名儿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开展护理管理中应用全面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与管理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儿科实施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的10名护理人员作为比对组,均为女性,年龄19~25岁,平均(22.05±0.75)岁;学历:大专7名,本科3名。选取2019年6月—2022年1月实施全面护理风险管理的10名护理人员作为探究组,均为女性,年龄19~26岁,平均(22.08±0.77)岁;学历:大专6名,本科4名。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为儿科护理人员;②护理人员有职业资格证书;③护理人员本人对该次调研知情同意,并自愿签订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者;②正处于休假护理人员。
比对组:开展常规护理风险管理。要求护理人员根据儿科诊室护理行为规范准则为工作依据,认真听从护士长安排的工作,护士长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抽查,若存在护理不当行为,立刻进行纠正。
探究组:实施全面护理风险管理。(1)分析儿科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①护理专业性差:护理人员个人工作经验不足、护理技能不成熟、语言沟通障碍,而且面对危急事件,应对能力较低,对儿科诊室相关医疗器械操作流程未完全掌握。护理工作量较大,及时讲解相关注意事项或巡视不到位。②风险意识差: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过程中,未做好自我防护,未正确穿戴防护服、手套与帽子等,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这对护理人员自身安全产生严重不利影响。③无菌意识差:护理人员洗手不规范,在开展护理操作前,未做好洗手消毒步骤。④服务态度差、沟通不到位:由于护理人员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从而导致其工作较为忙绿,说话语速较快,态度过于冷漠,易引发纠纷。
(2)开展全面护理风险管理对策:①强化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与沟通能力: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细心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沟通态度,以临床护理需求为工作基础,开展护患沟通,提高患儿、家长理解度与认知度。②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定期安排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由护士长或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授课,重点讲解儿科护理技巧与所需规避事项,提高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风险的认知度,强化其儿科护理要点,并提升其以患儿为服务中心的理念,增强每位护理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督促护理人员无菌操作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管道风险的管理,明白管道护理风险方法与技巧,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并对输液、管道等做好固定工作,提高职业风险的认知度,规范性开展护理操作。此外,需提高手部卫生管理,不可留长指甲,不可佩戴装饰,操作前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或快速干手消毒剂擦手。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分析其护理不足之处,从而进行针对性指导,将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有效约束其护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其个人综合能力。③优化儿科诊室相关护理风险制度:以国家相关规定为标准,临床患儿对护理服务需求为依据,对儿科相关护理风险规章制度进行优化,确保各项护理操作质量标准合理化,工作流程系统化。同时,对不良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对儿科诊室潜在的护理风险事件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制定可行、切实的防护对策,并将对策制定成手册,让实习人员及新进护理人员多加学习。④加强组织管理:护士长定期对护理人员工作进行核查,发现问题后,立刻指出,并改正,护士长对护理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评估,并提前做好管理控制,对高危时段与工作期做好警示,强化每位护理人员的高危意识,规避护理隐患。⑤定期开展讨论会:每周开展讨论会,对近期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总结,并将解决对策告知每位护理人员,对每位护理人员进行警示,提高其对自身工作规范性的重视度。
①护士长对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评估内容为环境管理、急救能力、消毒隔离意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与基础护理,每项评分均为100分,分值高,则代表护理人员工作能力越强。②对比在不同管理模式下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及投诉率情况。③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质量是否满意进行评价,90~100分为满意,60~89分为中立,0~59分为不满意,工作满意度=满意度+中立度。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探究组环境管理、急救能力、消毒隔离意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与基础护理评分均高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比较[(±s),分]
组别比对组(n=10)探究组(n=10)t值P值环境管理80.12±3.51 91.55±5.02 5.901<0.001急救能力消毒隔离意识80.15±3.56 91.61±5.05 5.865<0.001 80.22±3.60 91.62±5.07 5.798<0.001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基础护理80.25±3.57 91.63±5.08 5.796<0.001 80.35±3.60 91.77±5.12 5.770<0.001
探究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为10.00%与投诉率0.00%均低于比对组的60.00%与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与投诉率比较[n(%)]
探究组工作满意度(100.00%)高于比对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比较[n(%)]
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均为儿科诊室常见病,患儿机体免疫能力低下、认知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有限,在治疗与护理中其发生危险的概率较高[4-5]。所以,对患儿开展护理管理非常重要,特别是全面护理风险管理,具有科学、全面及优质的护理效果[6-8]。
该次研究中,针对儿科护理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可具体总结为4点,即护理专业性差、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差、无菌意识差及服务态度差,并根据以上因素为原则,从而制订相关管理对策。强化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与沟通能力可确保护理人员语言表达清晰,可与患儿、家长做好沟通,主动与家长交流,了解患儿更多生活习惯与性格特点,并调整语言沟通方式,从而减低护理风险。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保持耐心,接纳与安抚患儿、家长的不理智、误解及迁怒,对患儿进行有效的安抚,可通过讲故事、听儿歌、合理运用沟通技巧,避免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并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9]。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持续性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突出临床以患儿为服务中心的理念,对患儿情感精神体验提高重视度,进而对疾病达到辅助治疗目的,儿科诊室并非单独开展口头宣讲,而是调整儿科护理人员整体水平,既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提高其语言表达技能,掌握沟通技巧,进而予以临床高质量护理服务。定期开展考核,利于分析护理人员工作不足之处,进而开展针对性培训,达到持续性提高护理水平的目的。可对患儿心理状况及常见危险因数进行评估,充分考虑患儿与家长的需求,这对保证护理质量非常重要。此外,护理人员在空余时间还应多学习、掌握儿科常见风险事件与高危因素、处理程序、业务培训形式等,进而对护理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与防范[10]。优化儿科诊室相关护理风险制度:儿科护理管理中优化相关护理风险制度与流程,便于在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做到有依可循,强化管理目的,从而减低护理风险。加强组织管理可增强护理人员个人能力,还可及时规避相关风险,保证护理质量,高危时段与工作期做好警示可确保护理人员保持正确的护理行为与态度。定期开展讨论会便于约束护理人员工作行为,及时改正护理问题,这对优化护理效率有着积极性影响,对优化护理流程非常重要,还可保证临床护理效率。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一旦出现失误情况,应第一时间汇报,不可隐瞒,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相关干预,避免重大事件发生[11-12]。
该研究结果显示:探究组环境管理、急救能力、消毒隔离意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与基础护理评分均高于比对组风险管理(P<0.05);探究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10.00%与投诉率0.00%均低于比对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60.00%与投诉率40.00%(P<0.05);探究组工作满意度100.00%高于比对组60.00%(P<0.05);这可充分表明开展全面护理风险管理优势与价值,及时消除风险事件,减低同类风险事件多次发生,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及风险意识,逐步提升个人业务能力,为儿科患儿提供高质量护理。
综上所述,全面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减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还可提高护理人员综合工作能力,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管理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