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漪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生涯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4-0072-02
职业教育因其内在立德树人及外生市场需求的双重属性,面临就业导向和生涯导向的分歧。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下行状况,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现象普遍存在,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坚持的就业导向显得尤为必要。然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劳动技术的迭代升级,缩短了职业生命周期,许多曾经热门的职业逐渐消失;加之毕业生频繁跳槽、慢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就业满意度低等现象都显现了目前高职育人工作中必须强化生涯导向。如何实现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耦合以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之争
职业教育既有培养人才的功能,又有服务经济发展的使命。若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间达到动态平衡,那么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也将趋向协调。相反,一旦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外部需求和内部人才结构的挤压就会导致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分化。
就业导向具有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具理性。职业性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征,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在育人工作各方面都需要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如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计等。此外,高职教育的成果评价强调职业性、服务性,如应届生的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产教融合情况等。因此,坚持就业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理性选择。
但过于强调培养毕业生的就业上岗、适岗能力,从校园到企业“点对点”輸送,对专业技能过度强化,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困于单一岗位的“单向度的人”,具体表现为可迁移性技能不足、缺少创新性、职业满意度低等。职业型人才若缺乏必要的迁移技能、创新创意能力、钻研求精素养,很容易被技术浪潮淘汰,难以实现“就业也乐业、对口也对心”。
生涯导向具有助力学习者自我实现的价值理性。生涯导向源于对教育人本主义的遵从,注重学习的完整性,培养的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发展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接受理论灌输和技能训练的被动学习者。教育有教化育人的功能和需求,生涯导向是教育价值理性的体现,是教育工作的内生属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视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如马斯洛强调个体需求、挖掘潜能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罗杰斯注重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创造包括新型师生关系在内的良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自我实现”。生涯导向引导的育人工作更注重学生的生涯规划、价值实现和终身发展,以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变化、最大限度自我实现的劳动者。
但偏重生涯导向给职业教育带来的直接结果则是升学倾向过高。学生会追求高学历及体制内岗位,这直接影响在校学生的生涯规划培养。假设没有就业指标压力,学生不急于求职;若缺乏主流价值观的科学引导,各种亚文化导致毕业生就业观出现偏差,如享乐主义、网红经济都降低了毕业生从事紧缺型技术岗位的意愿,无法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职能。
二、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耦合
目前,职业院校的育人工作体系正在逐步促进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融合,如对于工匠精神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职普融通的探索、职业本科的试点等。此外,着眼于国家“十四五”规划及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职校还应重视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的生涯教育。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在不少职业院校中已是通识课。课程覆盖面广,但是师资专业性、职业体验度、学生能动性不够,教学手段跟不上深入教育的需求,难以做到个性化、专业化的生涯指导。为此,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专业的生涯指导培训,学赛互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生涯体验,指导学生结合对环境的评估与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涯规划。
二是职普融通的推进。相较于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要想实现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深度耦合,还面临一些客观的困难,比如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同等。这些“先天弱势”仅靠职业院校自身无法消弭。政府对职普融通制度设计的探索和推进,可以在教育类型上实现转换接轨,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是政校企协同育人。科技发展、人才发展需求、区域发展规划等都需要政府、企业的资源。政府的参与能有效促进产教融合工作中价值理性的回归。企业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收益为准则,仅有校企双方的协作,学校可能会沦为企业的岗前培训基地,成为企业项目的试验田和廉价劳动力来源地。同时,缺少政府公信力的背书,校企之间很容易因沟通缺位、学校话语权缺失导致合作不愉快甚至出现司法纠纷,校企协作的外部性为负向。政府介入校企合作可以保证各经济主体的价值理性,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性和正面作用。
(作者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