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应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2022-07-07 09:00兰荣富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棒天鹅长方体

文|兰荣富

一、提供亲身体验,让思考更有根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体验学习模式,学生能更好地从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深度理解的学习目标。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组织学生小组内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哪一号的材料可以搭出长方体框架?

?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探讨,不断尝试,在动手操作中亲自感受不同长度小棒的组合,在实验、分析、思考中发现:三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每一组至少要有4根;两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有一组至少要有8根小棒,另一组至少要有4根。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深度参与,积极体验,真正实现“自我发现的东西能积极地同化,从而产生深刻地理解”。不仅深化了对长方体棱特征的认知,也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直观演示,让思考更有据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如,教学一年级加减混合时,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天鹅飞行的过程:先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接着出现声音: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紧接着追问: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应该怎样列式?学生争先恐后回答:4+3。下一步接着在屏幕上出现原先湖里的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4+3-2=5(只)。这样,学生在观察天鹅飞行的过程中,凭借直观演示过程,深刻体会到4+3-2=5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经历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像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有思考的依据,在兴奋与激动中不知不觉地理解计算的过程。

三、借助动手操作,让思考更有序

在动手操作时,让学生应用数学语言有条不紊地表述操作过程,叙述自己思考的过程,把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和动脑思考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思维,提高其思考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知识点。除了常用的撕纸拼接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三角尺,三人一组进行合作,每个人找出自己的直角三角尺、等腰三角尺,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接,再用量角器测量每一种拼接方法的角,无论怎样拼接,学生最终都会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结论。此外,学生在探究时投入到实际动手操作中,可以对三角形这一图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更加深入,便于学生运用三角形这一性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四、组织互动交流,让思考更宽广

课堂上,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不要急于给出结果或进行评价,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进行汇报,互相倾听,互相启发,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如在教学一年级《百数图》一课时,先让学生认识教材中已知四支数字队伍的特点,再让学生补充百数图中剩下的数,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这时让学生思考,先与同桌交流,再指名汇报:

生1:横着看,依次加1;竖着看,依次加10。

生2:我有补充,横着看从左到右依次加1,竖着看,从上到下依次加10。

师:注意观察,知道依次加的顺序。

生3:我还发现了第1列的数个位都是1,第2列的数个位都是2,第3列的数个位都是3……

师:眼睛真亮!那我们也可以怎么说?(教师手指着列数与个位上的数)

生3:也就是列数和每列的个位上的数一样。

师:谁能说得既到位又简洁?

生4:我发现行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同。

师:同意吗?

生5:不行,第一行十位上没东西,第二行十位上的数都是1,第三行十位上数的都是2。

师:那这又可以怎么说呢?

生5:也就是行数比十位上数多1。

生6:斜着看,都加11。

师:这个不明确,这位同学斜着是从左上到右下。(教师指明左上、右下、右上、左下的四个方向位置)

生6:斜着,从左上到右下依次加11。

生7:从右上到左下是依次加9……

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互动交流,让他们的思考得到了进一步深入。

五、引导质疑问难,让思考更明确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依循自己的经验,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预设问题,人为地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支架,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习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会质疑——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学应该启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习突破概念文本、公式法则等的约束,从研究学生的真实困惑开始,触动学生数学的理性思考,从而循着学生的思考探究知识背后蕴含的道理。

如,罗老师执教《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上课伊始,罗老师就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长方体的体积,谁知道长方体体积怎么计算吗?”家长提前告知、书本自学、课外班接触等各种缘由,几乎全班学生都举手表示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都会了,这节课学什么呢?教学的任务如果只是提供现成的、僵化的、形式的知识,仅限于知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化的表达,那就不是真正的学习。笔者认为,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产生的好奇心,鼓舞并引导学生从对知识产生困惑开始学会学习。只见罗老师一反常态,对班上的学生说:“今天我们本来要学习的是长方体的体积,但是你们都会了,那就收拾东西准备下课吧。”突如其来的下课,让学生不禁好奇,主动后退一步自我反思,并叩问自己“这节课学什么”,从而促发学生根据已知的内容来思考,进而提出疑问:“我们只知道计算公式,但不知道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计算?”关键的质疑,推动着学生对长方体体积的公式提出真实的困惑,进一步对已知的公式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只是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呢?”产生迫切的需求:“我们还需要深一步理解。”……

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提出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已不满足于仅仅知道公式,而是主动寻求深入学习的突破口,质疑长方体公式的形成之“理”,开启探究知识本质的学习。真正的学习就此开始,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促发学生的学习从公式化的“是什么”走向追求真理的“为什么”,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猜你喜欢
小棒天鹅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一张图看天鹅奖
“热跑”天鹅
天鹅之死
抓不变量巧解题
巧移小棒
风车转转转
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