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 奎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2、93页。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图形的运动。回忆一下,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图形运动有哪些?
生:有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与缩小。
师: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进入图形运动的世界。请看:有这样一个三角形ABC,假如这个点是三角形ABC运动后其中的某个顶点的新位置。你知道它可能是怎么运动的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忆图形运动的多种方式,不断唤醒旧知;再通过创设“给出运动后某个顶点的新位置,研究可能是怎么运动的”这个问题,给了学生自由想象的思维空间。】
2.分层反馈。
(1)反馈。
层次一:平移。
师:通过分类,来说说这两幅图是怎么平移得到的?
生1:第一幅是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
生2:第二幅则是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8格得到的。
师:因为平移的距离不一样,所以最后的位置也不一样。在描述平移的时候说清楚方向和距离很重要。
层次二:旋转。
师:这幅图是怎么得到的?
生:把三角形ABC绕点C逆时针旋转180度后得到,也可以把三角形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180度后得到。
小结:旋转时,要说清楚绕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缺一不可。
层次三:轴对称。
师:同样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第一幅这个点是点B的对应点,而第二幅是点C的对应点?
生:第一幅对称轴在AC的位置,第二幅对称轴则是在AC往右两格的位置。
师:轴对称的特点是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且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层次四:放大与缩小。
师:下图又是怎么运动的?
生:三角形ABC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师:底放大到原来两倍的同时,高也相应地放大到原来的两倍,缩小也是同样的道理。
(2)概括。
师:刚才我们通过三角形ABC回顾了图形的运动。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1:无论是哪一种运动,运动前后图形的形状都没有发生改变。
生2:刚才画这些图形的时候我们都是按照先找点、再描点、最后连线的方法,所以画法也相同。
生3:不同点是: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大小不变,只改变了位置;而经过放大与缩小后,图形的大小改变了。
板书:
?
【设计意图:大多学生会把这一点想象成B点或C点的新位置,这样正好可以牵出各种运动的方式,在追问中及时复习运动的特点及要素。为了把这些分支加以整合,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对比运动方式,概括出不同点与相同点,真正体现出总复习课“联”“融”的意味。】
1.A到目标位。
师:在刚才的创造中,我们是把点B或点C运动到这一点,现在请你再次想象:能不能让点A运动到这点?
生1:先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2格。
生2:先把三角形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2格。
生3:先把三角形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4格,最后向下平移2格。
2.以AB为对称轴。
师:跳出这一点来继续想象,假如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的其中一半,以AB边为对称轴,你能找到点C的对称点吗?
生:我们可以利用轴对称特点找到点C的对称点。
3.以整体为一个图形。
师:如果以D点为绕点,把三角形ABC逆时针旋转90度,哪一幅图是正确的呢?
生:我们可以把这个点和点C连起来,整个图形看作小旗比较方便,所以第二幅是正确的。
师:把看不见的图形想象成了看得见的图形,想象的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设计意图:一“点”的价值不仅仅是运动特点的再现,更是有限的素材无限地使用。为了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这一点如果是A点运动后的新位置,又可以怎么运动?”进行质疑,这样就可以从运动组合的角度加以理解;斜的对称轴课本只作介绍,为了体现总复习课适当提升的要求,通过改变对称轴的位置进一步拓展课本知识;通过D点为绕点,跳出原有“点的位置”的研究框架,转入整个图形的运动。此时的选择已是“无线”化“有线”,并再一次突破像小旗这类看上去简单、实则无载体依靠的难点。】
1.选择题。
(1)下面( )张扑克牌,旋转180°后看到的与原来相同。
2.填空题。
①△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150°,点B正好落在长方形CDEF的DE边上,那么∠1= °
②下图中,右边三角形是左边三角形沿着对称轴画出的轴对称图形。根据图中信息,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A.(6,10) B.(10,6)
C.(6,11) D.(11,6)
3.面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