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 陈亮 何移宸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要求在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武术课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的载体和渠道,其武术课程中蕴含的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教学中除了传授项目的技术技能,还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必要性,进一步改革武术课程教学模式,对促使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兴盛是国家民族强盛的基础,如果不能够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将难以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武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体育形式,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高校通过有效开展武术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就现阶段而言,很多高校的传统武术课程被跆拳道、空手道等所代替,在传统武术课程的教学中,更注重于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相对匮乏。基于此,高校教师要切实优化武术课程教学理念与模式,从而充分发挥武术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
1 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1.1 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武术文化的形成历程十分漫长,紧密联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和发展。为应对凶猛动物的威胁,古代人民将各类器械与攻防技巧创造出来,由此诞生了武术。在武术发展过程中,以自强不息、勇敢进取为核心的武术精神随之衍生出来。进入秦朝后,武术得到繁荣发展,于社会各个领域深入渗透,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武术精神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如道德礼让、身心和谐等,自然地融入到优秀传统文化中。近些年来,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通过改革武术课程教学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认同和接受,继而有效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武术文化属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范畴,通过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可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等优良品格进行充分感知。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践行文化传承理念,将蕴含武术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塑造学生优良品质的同时,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中华武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学习中,可以更深层的领悟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体系与武术智慧,可以有效的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提振文化自信。
1.3 有利于实现武术课程培养目标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可有效推动武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习进行武术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同步开展武术文化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中国武术的价值充分了解,从而提升外在形象及文化素养。教师在科学制定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过程中,将武术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武术的技术要领中,可帮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深刻体会。因此,在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及传承意识,将武术的专业技术特征进行教授的同时深度挖掘武术内涵中的民族精神,全面实现高校武术课程的育人目标。
2 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分析
新时期下,受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体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到高校武术文化教育。部分高校在武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价值,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仍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不能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进行改革和创新,没有深度挖掘武术内在文化,导致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中缺失对文化教育的传承。
2.1 思想认识存在错位
行为实践受思想认识的指导,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将难以有效传承武术文化。现阶段,大部分社会民众及社会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武术课程的重要性,但部分高校或学生却没有认识到武术项目及开设武术课程的开设意义,导致高校对武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与社会重视度存在偏差与错位,同时,部分高校不能够正确认识武术教育的本质,用一般的体育项目的认知看待中华武术,认为强身健体是武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武术教育的文化价值遭到忽视。在武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将武术套路、招式及技术技能的讲解作为重点,没有充分重视及渗透武术文化知识、特色武术文化及武术文化精神的教育,教学中忽视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的深度挖掘,导致武术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另一方面,高校中开设的武术课程包含的项目诸多,对于无基础的学生而言,在一学年的教学中完全掌握所有套路及招式,显著增大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若教师仍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高效掌握,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对武术课程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到武术项目及文化在高校更好的教学和传承。
2.2 课程建设效度不足
我国高等院校及中小学在20世纪50年代即开设武术教育课程,国家也高度重视武术课程建设工作,先后将一系列指导政策文件颁布出来。近些年来,高校逐渐认识到武术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来看,武术学科专业的发展速度滞后于其他学科专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课程设置的边缘化境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摆脱。现阶段,诸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开设了武术项目,但大多武术课程局限于在公体普修课,没有对武术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导致高校学生对武术课程学习的学时较少,且武术专项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这样学生将难以从武术课程中受益。同时,部分武术教师缺乏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良好的專业技能,不能够科学开设课外武术活动,难以有效搭建武术社团等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校武术课程建设及武术教育水平提升。总之,在非专业体育院校中,部分普通高校的武术课程相对于学校主流学科缺乏重视度,甚至边缘化特征较为明显,对武术文化教育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2.3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81425E19-CEF0-4549-9411-08929B18CB3A
现阶段,部分高校对武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雄厚的武术师资力量,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武术教师的专业特长决定了武术课程教学内容,武术教师依据自己的特长与能力对教学内容继续讲授,学生学习武术的需求与兴趣遭到屏蔽。教师在教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仅局限于自身掌握的有限的武术技能与知识,导致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了武术教学内容,不利于发挥武术教育功能。另一方面,高校对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缺乏重视,主要由武术教师自我推动教学改革,在对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途径与模式中以教师经验为主,缺乏科学指导,这样整体效应将难以形成,无法保证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此外,一些教师将武术套路、招式等外在形态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依然将强身健体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们传授武术技艺,忽视向武术文化等内在方面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综合利用起来,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样将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武术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2.4 没有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武术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武术教育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高校武术文化传承实践中,既要传承武术招式、武术套路等外在文化形态,又要做好以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内在文化的传承工作。现阶段,部分高校武术课程教师缺乏主动思考和理论学习,不能深度挖掘武术的内在文化,如尊师重道、武魂精神以及中医文化等,教学中缺乏深入开发地方区域特色武术文化,没有在高校武术教材中引入既有内容。由于武术教育的内在精神缺失,导致武术课堂教学的活力不够,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所脱离,这样学生将难以产生探索学习的热情。和其他体育运动相比,武术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受高校重视程度、教师能力素养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武术内在精神缺失等问题在当前武术课程教学中日益显化。
3 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将会随之变革与创新。任何一种文化在创新与变革中最终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循守旧,文化难以适应时代变化特征,发展速度减缓,甚至出现消亡情况。另一方面,依据时代发展要求深入创新文化内涵,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在创新中实现进一步发展。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与策略,更好地传承武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1 加强武术学科建设
在武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将自身的指导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制定一系列导向政策,向高校武术文化研究与教育领域内汇聚社会武术文化教育资源,将社会武术研究机构、社会武术团体的协同育人功能体现出来,科学建设高校武术教材,充分融入武术内在文化精神,推动武术教育改革工作,将符合文化传承要求的武术教育形式构建起来。另一方面,高校要提升思想认识,转变传统观念,在发展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大力建设武术学科专业,深入融合文、史、理、工、医等多学科,通过交叉融合不同学科,将武术文化的现实价值挖掘出来,促使武术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得到提升,武术学科内容更加紧密地同高校大学生生活相融合。
3.2 深化武术课程改革
为提升武术课程改革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需求充分纳入教学中,与新时期大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需求的变化所适应。在具体实践中,要将武术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深入落实下去,对武术教育微视频、微课程等多渠道信息平台进行建设,使得学生武术学习资源可以得到丰富,武术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得到弥补,继而为武术课程教学、文化传承提供良好的支持。相较于普通课程资源,微课视频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综合运用了音像、动画等媒体元素,既可以满足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又可用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课内外时间、空间地拓展。同时,武术课程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需求及身体素质,科学创编或改编武术套路,通过采用重组加工、删繁精简等措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结合学生的专业性特点,将学生青睐的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到武术套路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武术文化的外在形态,将时代生活特征体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要加快教育方式改革步伐,于武术外在形态教育中融入武术文化的内在精神教育,将武术的叙事、精神、观念等各方面内容巧妙嵌入到武术外在形态的一招一式中,依托武术蕴含的文化精神对武术文化的外在形态进行改变,促使武术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强化。
3.3 加强武术师资培育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与文化传承同教师的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直接相关,现阶段,诸多高校缺乏充足的专业化师资力量,基于此,高校在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要切实加强武术师资建设工作。高校要结合武术文化教育传承需求及武术师资队伍现状,将武术教育培育以及培训计划科学制定出来,积极引进武术专业的优秀人才,组织倡导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及校外培训等活动,引导武术教师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动学习武术文化传承方面的知识,深入挖掘武术中蕴含的精神文化,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促使武术课程教学效果、文化传承效果得到切实改善。同时,武术教师要与其他高校教师加强交流,分享各自在武术教学中形成的经验,促使武术教师的武术技能水平与武术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此外,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积极聘请校外武术文化研究学者及专家在高校举办学术讲座及教学沙龙,增强武术师资力量的同时,有利于提升武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3.4 搭建武术育人平台
在优化武术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给予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承效果。在具体实践中,要将武术社团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导武术爱好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建设武术社团及武术协会,满足大学生的业余学习和交流需求。要依据文化传承要求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调整社团学习内容,对传统武术文化内容的比例进行提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传统武术文化。同时,要将地方特色武术项目引入进来,传承地域武术文化。从学习形式的角度,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礼数进行借鉴,促使学习过程的文化性得到形成。为促进武术学团及协会的发展,武术教师要切实发挥自身的引导、管理职能。高校可充分利用将广播、校报、校园网络等各类媒介,向学生广泛宣传武术项目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依托武术协会、武术社团等校园组织对武术文化传播骨干进行培养,搭建武术文化学习平台,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武术文化传承实践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阶段,诸多高校在开展武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武术技能动作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缺乏对武术课程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与渗透,致使武术课程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全面发挥,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今后的高校武术教学中,要注重以文化传承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构建武术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等策略,从而使更多的学生通过武术课程的教学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中,更好的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在高校中的傳承和发展。
基金项目: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职业素养下医学院校国术课程多维评价体系构建研究”(SGH20Q250);2.西安医学院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国术课程改革”(2020JG-53);3.西安医学院2020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术堂——大学生传统体育文化与德育平台开发”(202074)。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81425E19-CEF0-4549-9411-08929B18CB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