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摘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压缩了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从文化因素对高考阅读理解的影响出发,探讨了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知识 阅读理解 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内容包含六个要素,其中,“文化知识指中外优秀文化和科学知识,既包含物质文明知识,也包含精神文明知识,是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涵养人文和科学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知识源泉。”(教育部,2020)為什么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它所属的文化呢?学习一门语言而不理解其文化,就像去生机勃勃的墨西哥市场,却只吃麦当劳的汉堡一样。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1957)在他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中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双方的文化传统。”“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1999)然而现在很多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文化知识的输入。阅读理解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阅读理解成绩不仅取决于学生语言知识和做题技巧,更依靠学生对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意义的挖掘深度。
一、高考阅读理解和文化知识的关联
下面笔者以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两套试卷为例,说明文化知识对于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一)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A篇阅读理解是一篇应用文,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主要介绍罗马四家性价比较高的旅社。不少学生都知道罗马与佛罗伦萨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至今仍保持着明显的巴洛克风貌。hostel即青年旅社,通常不像酒店那么正式,价格也比较低廉,是预算有限的自助旅游者及背包族最常考虑的住所之一。文本旨在鼓励年轻人参加户外活动,并促进青年间的文化交流。
《课标》对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文化知识的内容要求:了解英美等国家地理概况、旅游资源;发现并理解语篇中包含的不同文化元素,理解其中的寓意。(教育部,2020)
C篇阅读理解是一篇说明文,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主要介绍了美国联邦鸭票计划的来龙去脉。1934年,美国政府和公众发现了一个事实:自然界给予人们的施舍是有限的,北美大陆上的水禽数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这催生了《候鸟狩猎印花税法案》,即美国联邦鸭票计划。通过该计划,环境保护主义者、艺术家、猎人和美国联邦政府整合起来,加入到强制性保护该国自然资源的体系中。狩猎者必须购买鸭票才能合法地打猎。(中国集邮信息网)文本意在教育青少年学生要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课标》要求:了解英美等国家地理概况、旅游资源、自然及人文景观、代表性动植物、世界文化遗产等,加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教育部,2020)
阅读七选五是一篇记叙文,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主要讲述了一对夫妇在法国巴黎一家旅馆体验生活的经历。文章描述了夫妇入住旅馆、购买食品蔬菜、喝咖啡的经历以及作者对法国人生活方式的所见所感。文本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价值观。
《课标》要求: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与融通,在跨文化交际中初步体现交际的得体性和有效性。(教育部,2020)
(二)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
A篇阅读理解是一篇应用文,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主要介绍了年度风光摄影师奖,并列举了两个摄影师的作品及其作品拍摄的背景——用镜头记录全英国最美的景色。文本旨在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课标》要求:了解英美等国家地理概况、旅游资源、自然及人文景观、代表性动植物、世界文化遗产等,加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教育部,2020)
阅读理解B篇是一篇说明文,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主要介绍了PortLympne Reserve自然保护区黑犀牛的繁育情况。在20世纪后半叶,黑犀牛的数量急剧下降,主要威胁是偷猎和栖息地的减少。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保护濒危动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课标》要求:了解英美等国家地理概况、旅游资源、自然及人文景观、代表性动植物、世界文化遗产等,加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教育部,2020)
二、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文化现象
安徽省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这套教材中涉及许多文化现象,包括经济、节日、人物、城市化等领域。笔者主要对必修教材中涉及的节日和全国高考真题中涉及的相似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比较。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渗透策略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渗透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一)以教材为契机,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主
现行北师大版教材中很多地方涉及英美等国家的地理知识、文学作品、传统节日、历史名人、宗教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材,抓住契机,引领学生关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查阅、收集英美主要国家的文化知识,不断扩大视野,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二)词汇教学与文化知识相结合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翻译的过程,他们将英语翻译成汉语再用汉语去思考。因此,对很多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就是没完没了地背单词,枯燥乏味,收效甚微。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在其《论言有所为》中说,“言之用,在一定程度上要从上下文里才能得到解释。”因此我们老师应该有目的地、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体会词汇所呈现的“此情此景”。1BFB7F0E-C668-4830-BCE2-DF9B2966F614
遇到有关饮食的词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饮食习俗、历史、童话故事、地理位置等。例如“a big potato”“a hot potato”“a couch potato”,这些词块怎么有效记忆?potato之所以会有这些衍生含义,是因为土豆在欧美国家不只是一种蔬菜。在土豆传到欧洲之前,欧洲国家还存在大面积的饥荒,直到土豆的种植技术被普及,這种现象才得到缓解。可以说,土豆的出现解决了大部分穷人的温饱问题,是很多人民得以存活的救星,直到现在土豆仍是西方国家的主食之一。所以,美国人民经常用土豆来表达他们的兴趣爱好。“a big potato” (“大土豆”)对于饥荒中的人们来说多么重要,所以是 “大人物”的意思,相反小人物的表达便是“a small potato”。 “a hot potato”,拿在手中的“烫人的土豆”是什么情况?该词组指的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立刻会联想到汉语里也有类似的一个表达:烫手的山芋。“a couch potato”这个习语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和电视关系密切。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一个又肥又圆的土豆整天躺在沙发上是什么形象?有些人说这是因为美国人喜欢待在沙发上边吃薯片边看电视,因而有了a couch potato这个表达。“a couch potato”(“沙发土豆”),指的是“一个懒散、不活跃、动也不想动导致身材发福臃肿的人”。
(三)开展“习语大竞猜”比赛
习语是英语中固定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一个习语的意思不是几个单词字面意思的叠加。当这些单词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意思是新的,用法多是比喻性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习语大竞猜”活动。例如call it a day,是人们完成了今天的工作量,准备结束这一天时的表述,也可以理解为“就到这里吧”或“收工”。再比如“when pigs fly”,这个短语其实表示“绝对不可能”,可以形容一件事是异想天开、无稽之谈。用中文来说,就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四)了解文学典故
英语中有很多典故都来自文学作品,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比如: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故事往往也形成典故,比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还有不少典故来自西方寓言故事,比如:Crocodile tears来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意思是鳄鱼在杀死猎物后哭泣。现在常用“鳄鱼的眼泪”指虚伪的难过、伪装的悲伤,实际上也就是“猫哭耗子假慈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英美国家文学作品、寓言故事以及希腊神话故事,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了解典故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论是教材还是高考试卷,都要求学生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围绕文化知识展开教学,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顾日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4]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丁 蔚1BFB7F0E-C668-4830-BCE2-DF9B2966F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