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与认同:街舞Breaking项目文化建设的归因与路径

2022-07-06 10:26吴盼尔雅邱建钢
当代体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街舞运动体育

吴盼尔雅 邱建钢

街舞入奥,将Breaking项目再次拉入大众视野,对该运动项目的文化建设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街舞本源文化的审视与思考,探究街舞Breaking项目文化建设的归因,认为其舶来品属性在本土转化中艰难为外因,嘻哈文化与本土文化矛盾为内因。提出追根溯源,挖掘街舞文化根源;求同存异,尊重街舞文化本质;文化渗透,推进街舞本土转化;扎根群众,实现街舞文化认同四条建设路径。为街舞Breaking项目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前言

2020年12月7日,国际奥委会同意将霹雳舞(Breaking)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街舞入奥,无疑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将街舞热潮再一次推高。

街舞入奥及其热潮,给街舞在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思考和挑战:第一,街舞自身的艺术属性在入奥的体育化进程中,会产生何种矛盾;第二,崇尚自由的街舞文化与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精神之间如何互融;第三,源自国外的街舞,如何更好地与中国文化相联结。这些问题的浮现,其根源在于街舞作为舶来品,其文化与我国文化的接洽,以及街舞精神与竞技精神的联结。

这就需要建设者充分探讨街舞文化与我国文化精神之间的铆合,使之得到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充分把握街舞精神中的艺术性与竞技性之间交融的分寸和尺度,使得街舞既葆有其自由的嘻哈精神,同时能适应竞赛制度化的管理。本文通过对街舞(Breaking)项目的文化建设进行探索,为我国街舞(Breaking)项目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2 街舞Breaking项目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运动项目文化是运动项目得以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2015年11月4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期望以促进运动项目文化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提升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讲好以运动员为主体的运动项目文化故事……以各类赛事为平台,举办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文化展示。”[1]将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放在体育强国战略中。

文化是运动项目的精神内核,运动项目的发展需要理清文化本质、文化特性,了解其文化功能、文化价值,项目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持续发展以创造项目价值。纵光街舞Breaking项目文化建设的研究,存在几方面问题:

第一,Breaking项目文化内涵有待梳理。Breaking项目有着独特的起源背景,目前对于其背景文化的研究与梳理更多围绕起源、发展的时间、事件脉络,对于发展起源的社会文化、象征意义研究较少。所以对于该运动项目动作语汇的意义、风格变迁的源流理解存在不足。Breaking在具备竞技性之前,更多是通过身体动作抒发人的内心诉求和表达,例如,兴起初期的霹雳舞者通过模仿机器人等动作来作为反抗自己被剥夺的工作权利[2],通过动作表现舞者的情绪状态。对其项目文化内涵的深挖,有利于对该项目运动员的练习、教练员的教授,以及运动项目的本质化发展。

第二,将Breaking项目队伍文化建设等同于项目文化建设。街舞以其富有张力、青春潮流、彰显风格的文化特性,吸引年轻人为之向往,主流参与人群多为青少年群体。目前,街舞运动的组织形式多体现为大、中、小学学校体系里设置的街舞运动代表队、训練队,以及协会组织、社会培训机构组建的街舞运动俱乐部、舞团等。一个运动项目的文化建设,绝不等同于队伍文化建设。项目队伍是运动项目的组织形式,是项目运动员的关系载体,队伍文化以项目精神内涵为主,同时与该队伍的起源、发展相联系,其文化建设包含在项目文化建设之中。在建设项目文化时,容易存在这个思维误区。

第三,Breaking项目文化输出以项目原文化为主,未能很好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项目原文化指项目本身自带的文化内容,一方面对其文化的挖掘层面较浅,另一方面未能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Breaking项目从源流来看,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起源于美国贫民街区,后又融入日韩元素,流传至80年代的中国,发展至今,添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而Breaking的动作技术具备技巧性特征,动作内容具备板块化特点,对于该项目的训练,多以技巧动作练习为主,容易忽视其背后的文化表达。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方面,多体现为中国风格元素在创编中的灌入,较少思考中国文化与该西方项目文化的耦合。

3 街舞Breaking项目文化建设的归因

3.1 舶来品属性与本土转化艰难之外因

霹雳舞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纽约市黑人聚居的布朗克斯区,20世纪80年代,由一部叫做《霹雳舞》的美国电影传入中国[3]。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的霹雳舞即Breaking并非指今日入奥成功的Breaking单项舞种,而是类同于今日的街舞之意,综合性较强,需要注意区分的是,今日的街舞概念,包含一切具备嘻哈文化属性的舞种,Breaking单项舞种仅为其中之一。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早期的霹雳舞,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文化含义更笼统,传达一种贫困街区底层年轻人的反抗,传达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态度、看法。发展过程中,Breaking逐渐变成单一的舞种,归属于街舞的范畴,其含义指向性更强,涵盖内容具象化,包括的动作结构、动作形式、动作内容逐渐固化。

霹雳舞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发展,必然存在跨文化传播的现象。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4]。Breaking在跨文化传播中,因为其本身也在发展变迁,传播的双方会因为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各异的传播表现。霹雳舞传播至中国经历了80年代的萌芽、90年代初期的断层发展、1992年后的复兴发展,以及2003年后的全面发展[5]。即使已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03年就已经出现电视街舞大赛。而到2018年“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等几档街舞综艺的出现,才将街舞、街舞舞者的文化精神传递至大众,迎来街舞的广泛接受与认可。这个发展过程因其夸张、新奇、独特、个性的嘻哈文化在中国本土的艰难转化而较为坎坷。23D84C52-AC14-4F69-9622-B0FA916860E8

3.2 嘻哈文化与本土文化矛盾之内因

Breaking的文化根源应归于嘻哈文化(hip-hopculture)中,嘻哈的英文“hip-hop”为两个词组成,其中“hip”译为髋关节,“hop”译为跳跃,本意指用身体的扭动、跳跃甚至做出一系列空翻、倒立等技巧性很强的动作来展示自我个性,其身体跟随音乐自由摆动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爆发力[4]。而从嘻哈文化源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移民聚居的穷困破败的贫民区布朗克斯的起源背景来看,嘻哈文化中包含着草根、街头、黑人、聚会的因素,如今,大众印象中的嘻哈文化则更多具象于嘻哈说唱以及嘻哈服饰——肥大而色彩冲撞的服饰、浮夸的首饰、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仁、礼、和的精神文化烙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直至今日,中国处于开放多元的新发展时期,端庄有礼、得体大方、谦和儒雅仍然是主流的道德品质。所以无论是发展根源还是流传至今的嘻哈文化,都与中国本土文化存在着较大背离。文化根源上的矛盾,是Breaking项目文化发展的主要阻塞。

但是,嘻哈文化与本土文化矛盾的根源,则在于大众对嘻哈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大众印象下的嘻哈文化只是承袭了嘻哈略为浮夸的表面现象,其内在的精神特质,如街舞文化中的尊重、热爱、和平,Battle的自由主义精神等,都与新时代所崇尚的文化精神异常契合。所以,需要认清其文化本质,找准与本土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从文化不同到文化认同。

4 街舞Breaking項目文化建设的路径

4.1 追根溯源,挖掘街舞文化根源

追根溯源,从深层的文化元视角,对街舞属性、文化、精神进行分析,挖掘街舞文化的本质。从20世纪60年代一种黑人实现自我认同的交流形式,到将彼时在美国流行的非洲舞蹈元素融合其中,形成霹雳舞的原型。从发展起源来看,街舞是聚居在纽约贫困街区的黑人的一种内心表达,他们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将对自身的压抑表现和交流出来,形成相互、律动、倾诉的身体语言、运动形式。街舞中富有特色的Battle,源于Cypher,即街舞舞者围着圆圈,轮番在圆圈中心表现展示,展示完后,另一个人自发地接着在圈内表现自我。从这种形式中可以体现,街舞崇尚自由表达、公平对话的文化内涵,通过身体运动倾诉抒发自我,并将这种强大的能量传递给下一个人。圆圈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也不鲜见,少数民族围着圆圈跳锅庄或是过火把节,都表达了一种共同凝聚、交流传达的意识,与Cypher有着十分相近的含义表征。

在文化根源中,探知街舞的内在,了解嘻哈文化的内里也是一种自由与和平的表达。启示我们在进行街舞项目文化建设时,在进行各级街舞代表队、俱乐部的管理文化、制度建设、团队精神的创设时,在崇尚个性追求、特立独行的项目外表下,丰富还原内在的本源文化。

4.2 求同存异,尊重街舞文化本质

街舞随时代发展,必然会呈现出新的形式、新的发展趋势,但其发展不可脱离其本源的项目属性,应该牢牢抓住其本质,顺应时代特征去发展。从街舞本源来看,属于嘻哈文化,着重于人类心中的自由表达、艺术追求,更具备艺术性。而街舞入奥后,对街舞的发展产生了本质影响,从艺术视角转化为体育领域,从自由式竞技转化为标准式竞争。正视街舞(Breaking)项目艺术性及竞技性之间的关系,从街舞的文化根源视角来看,其本身存在的艺术的表达,与体育的竞技,故在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力与美之间的尺度与分寸。

同时,街舞入奥,不能完全依照纯竞技项目的裁判方式进行评判,使得项目纯竞技化。而是应当在裁判制度体系的设定中关注其项目本身的自由精神、艺术价值等项目人文精神,使得其在体育化中葆有艺术性。

4.3 文化渗透,推进街舞本土转化

街舞(Breaking)项目在中国发展,必然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及文化,中国青少年体质与西方青少年体质的不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街舞的本土转化比较艰难。扎根中国文化,在比对中国文化与街舞文化中的紧密关联,梳理和整合街舞(Breaking)项目在中国发展的文化积淀后,发现该项目的“和平、爱、尊重”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仁、善、和、美”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十分契合,在这个共性的基础下,该项目的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尊重其本质文化,并将中国的文化精神不违和地融合渗透进去,使其符合我国的文化精神。在团队的包装中灌入国潮的文化内容,在训练和创排的过程中融入中国武术、京剧等中国元素,在题材、音乐的选择中广泛采用中国风土人情的素材,使得在街舞(Breaking)项目的艺术性方面,由内而外体现出中国范儿,更好地培养彰显中国特色的中国选手,形成有中国魅力的街舞文化。

4.4 扎根群众,实现街舞文化认同

街舞的运动主体是人,观赏主体也是人,人民群众是街舞文化得以推广壮大的主要基础。巴黎奥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达:“霹雳舞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也与巴黎2024年奥运会希望呈现的内容不谋而合。我们希望举办一届独具创新、更接近年轻群体、更有都市气息、更能走向场外的奥运会。”[6]其中更接近年轻群体,同样关注到了群众的根基。实现街舞的文化认同,在尊重其本质内涵、项目精神的基础上,需要扎根群众,让群众能够更了解、更喜爱、更关注这个项目,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树立中国街舞舞者、运动员、人民群众共有的文化认同,使街舞练习者从独立的个体,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联结一个强大的团体。扎根群众,就是以人民所接纳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展和展示项目,让人民群众感知到街舞(Breaking)的积极向上、自由和平、拼搏奋进的精神品质,使得街舞(Breaking)能够逐渐实现本土与认同。

参考文献

[1]杨国庆.从文化缺失到文化自觉_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突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0):5-11.

[2]丁世聪,刘兴杰,何幸光,等.街舞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4,卷缺失(9):58-60.

[3]王晴.霹雳舞、摇滚乐与新诗80年代的启蒙运动[J].尚舞,2021,176(8):36-37.

[4]陈思琦.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街舞者的自我认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5]黄河,吴玉华,肖随龙.中国街舞发展回眸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16,165(3):38-41.

[6]苏斌.巴黎奥组委提议2024年奥运会增设四大项[EB/OL].http://m.people.cn/n4/2019/0222/c132-12360420.html,2019-02-22

[7]苏乔.我国街舞运动Breaking的发展历程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6):254-256.

[8]李荣芝,永逸.街舞“入奥”的体育化历程及前景[J].体育学刊,2019,26(2):27-34.

基金项目:2021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本土与认同:四川省街舞breaking项目文化建设的归因与路径(TY2021213)。

通讯作者:邱建钢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23D84C52-AC14-4F69-9622-B0FA916860E8

猜你喜欢
街舞运动体育
大学生将传统“五禽戏”改编成街舞
这就是街舞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