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飞
[摘 要] “双减”政策下要建立优质课堂教学通道,把学科知识转向核心素养。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追求的是师生学有所获,只有把专业有难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学生才能有获得感。学科教师要对中小学教材内容进行学科知识的教育学转化,以期在课堂上实现生本化表达。
[关键词] 学科知识;核心素养;生本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双减”政策的落地,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学科核心素养”,学校和教师面临很多选择。“双减”政策下,我们要打造什么样的课堂样态,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课堂新样态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如何把学科知识转向核心素养
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之间隔着很多台阶,若没有恰当的方法路径,它们之间很难产生必然联系。学科知识是一门学科精要的浓缩,它包含很多专业的名词术语,是一门甚至几门学科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核心素养是一个人最本质的能力体现,知识虽是基础,但又不是通过知识的积累能够必然产生的。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通过中间环节讓它们建立联系,实现知识到能力的升华,最终达成教育目标。
一是把学科知识解压为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学习知识,让教师专心教学,学生专心学习,两者不建立因果关系。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学起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系统化,尤其是抓好主动学习的预习和复习环节。
二是在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之间建立通道。核心素养不是“教育”,而是“修炼”。核心素养教不出来,只能把学科知识教出学科素养,让学生从学科素养中“修炼”出核心素养。因此,学科素养就是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它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跳出学科知识的藩篱,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修炼”出核心素养。
(二)课堂追求的是“现场感”还是“获得感”
众所周知,学科难度越大,学科教学的精彩程度就越小;学科难度越小,学科教学的精彩程度就越大。而我们课堂追求的是师生学有所获,也就是要解决“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
很多优质课、展示课,教师为了课堂精彩,有良好的“现场感”,有意识地降低了目标要求和学科难度,以换取课堂的精彩,实际上得不偿失,学生的学习收获并不大。而真正有效的课堂不一定是完美的,需要提升难度和广度,让学生学有所获,追求师生的“获得感”。这个难度和广度的把握,一是要体现学科知识上,从而提高学科育人水平;二是要“深入浅出”,用“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通过“浅出”吸引学生,教育好学生还是要“深入”。只有把专业有难度的知识转化为业余易接受的知识,学生才能有“获得感”。
(三)如何对学科知识进行生本化表达
中小学教材内容对学科知识的表述有序、简明、扼要,就如一个压缩文件。学科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解压,把有序却无趣的学科知识还原到学科史中,恢复生活的气息和知识的有趣,实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学转化。课堂的趣味不仅来自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来自内容本身。
首先,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学习知识,即实现教与学的转化。只有当枯燥的学科知识充满生活气息,生动有趣了,教师才有兴趣教,学生也才有兴趣学。同样的知识点,有的教师讲得生动、易懂,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效率也很高。而有的教师只是满足于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没有一点趣味和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学习效率也就很低了。
其次,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教学学科知识,即进行生本化表达。每一门学科都是一门“外语”,每一个术语都是一个“单词”,只有用学生的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来诠释,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这门学科,从而爱上这门学科。其实,每一门学科教学就是把用学科语言表述的学科知识翻译成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来教学。
最后,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即拓宽学科育人之路。核心素养很抽象,只有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深深扎根于学科知识,才能真实地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教师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并不断生成学科教学知识,才能把教育成就感、研究成就感转化为育人成就感。
二、课堂新样态的三个关注点
(一)注重让“每一个人的学习”真实发生
课堂上要让多数学生参与学习,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如语文学科的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体现语文的生活特性。教师精讲、细讲代表作品,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指引下自主学习其他文章,每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问题和最感兴趣的文章自主学习。
(二)追求从知识走向素养的深度学习
从学科知识学习到学习能力培养再到学科素养提升,教师要为学生规划发展路径,用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双减”政策下课堂提质的有效手段。所提问题要有探究性、趣味性。从知识走向素养的全过程,要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即进行生动的创造。这个过程允许学生走弯路,但不能走错路,教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三)注意学科特点和学科本质的把握
如果教师都不了解学科特点和学科本质,那就无法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了解学科史,熟知学科特点,从学科本质出发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就能很好地把学科知识解压为学科教学知识,进而在学科教学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三、打造课堂新样态的三个维度
(一)围绕问题设教研主题
“发力课堂,靶向教研。”为了促进教研活动更加科学、系统、规范,学校应该面向全校教师征集问题,确定教研活动方向,每月一主题、每周一活动,以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同课异评等形式,全员有序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还可开展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 “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等活动,举办骨干教师教学经验分享会,真正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教师真正做到“以教立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二)有效作业促作业提质
为了有效提高教师钻研教材、设计练习的能力,按照“减负、提质、增效”的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校应组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作业设计研讨,开展作业设计微讲座,举行教师作业设计大赛,力求在作业设计上体现针对性、有效性、趣味性,摒弃传统的作业设计,引领教师更规范、更科学地设计作业练习题。此外,教师还可统一作业格式,明确完成作业的预估时长,通过学校作业公示平台和班级作业展示平台公示作业。
(三)高效课堂促课堂提质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和发力点,关注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引导教师对教材、课标、学生学情的研究,通过集体备课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选取有效的教学资源,坚决杜绝不加取舍的“拿来主义”,做到课堂有趣、有效。
“双减”政策关键在于要守好学校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将这块主阵地做大做强。而建立课堂新样态是重中之重,更是当务之急。守住课堂就是守住教育教学的质量。
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是减负的根本所在。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身心发展的。在课堂教学达标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推动减负真正落地。
学校要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打造优质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传统以刷题、知识点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本、“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教学模式。教师和学校要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或单元案例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专业研修与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