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基于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提炼小学数学课堂“演·化·换·放”的灵动教学策略,包括:运用身体表征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演绎教材中的知识点,使学生“演”得灵动、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运用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化归思想,让学生灵动地化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发展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化身”小老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巧妙放手,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灵动教学 “演·化·换·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8-0091-03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学识,还要懂得运用巧妙的方法,灵活调控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经验丰富的教师总能根据课堂上师生交往互动的状况及课堂知识生成的情况,适时优化教学过程,灵活组织一些适合的教学活动,为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面向全体学生,巧妙运用“演·化·换·放”的灵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得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而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身体表征——“演”得灵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5岁至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左右;7岁至10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是20分钟左右;10岁至12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为25分钟。这里所说的“聚精会神地注意”讲的便是有意注意,又称专注力,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然而,受身体发育和有意注意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注意力有效聚焦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单调的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从而缩短其有意注意的时间、降低其有意注意的水平。为了延長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适时适度地调控课堂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基于学科教学需要,利用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开发一些适合他们身体表征的表演活动,可以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有效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提高其有意注意的水平,同时使课堂灵动而富于智慧。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射线”这个内容时,笔者呈现相关课件讲解知识点,发现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在看到学生举手回答课堂提问的瞬间,笔者马上联想到了可以借助手势的变化让学生演一演这三种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在课后将这种表演教学进行了简单的整理,结果如图1所示。借助手势把数学知识“演”出来,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学生变得热情高涨。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完成操作练习,相互监督纠正,不仅快速学会了新的知识点,而且牢牢记住了相关知识点,有的学生还在回家以后主动用手势演绎的方式来考家长,很好地巩固了知识。
再如,教学六年级“认识圆规”这个知识点时,笔者让学生将两条腿当作圆规的两脚:一条腿固定位置相当于固定了圆心;另一条腿张开画圆,该腿张开的宽度相当于圆的半径。学生用手来平衡身体,通过身体表征很快便掌握了画圆的过程,准确总结出以下知识点:用圆规画圆时,两个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的长度,半径的长短决定了圆的大小。
二、知识化归——“化”得灵动
小学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各知识板块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数学学习的过程便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知识点的应用到多个知识点的组合应用的难度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的知识总能为新知的产生提供恰当的助力。这当中便涉及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即化归思想。在数学领域中,化归思想就是把那些陌生的或不易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易解决的问题的思想;化归的实质就是揭示联系,实现转化,从而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的自然生长。
例如,执教“解方程”一课,学生学完简易方程之后,笔者呈现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解方程问题“(x-1.8)÷16=11.2”,让学生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解。在学生不知所措时,笔者启发学生通过变式(如图2)去找到新问题与旧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点:把(x-1.8)看作一个整体,相当于原来所学方程中的未知数x所在的被除数位置,再按照旧知中的“被除数=商×除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就可以顺利解决新方程中的问题。学生从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中再次感悟到化归思想的应用价值。其实,数学思想方法一直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当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习得基于学科本质的知识,发展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再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笔者呈现如下问题:“六年级一班有45名学生,上学期期末跳远测验有80%的人及格,及格的同学有多少人?”先让学生思考能否把这道题进行转换从而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当时班上有个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把手举得最高,抢先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先把80%变成学习过的分数[45],这样就变成了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去解答的分数应用题,所以我知道这道应用题也应该是用乘法去解答,列式为45×80%。”他的回答让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化归之“化”,便是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渔”,有助于教师实现“为不教而教”的教育理想。当学生在思想层面拥有了“化归”之法,在遇到任何不懂的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便会自动思考该知识、该问题“能否运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旧方法去进行类推”,从而逐渐形成用一类数学知识、一类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类问题的类的结构化思维,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三、角色转换——“换”得灵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学生的智能转化。这种转化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去开展的,而第二个转化尤其需要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笔者想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师教生,生教师,在“换”中可以碰撞出智慧,特别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例如,有次练习讲评课,笔者因咽喉炎发作讲不出话,便随机点了一名学生讲评其中的一道练习题,没想到这名学生思路清晰,题目分析到位,講解有条有理,还能跟同学进行互动问答,赢得了全班同学雷鸣般的掌声。于是接下来的时间,笔者开始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讲评练习。这节课,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小夏同学的讲解。该生讲评了一道在平时练习与检测中最容易出错的问题解决题:用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当小夏板书问题“把( )按3∶2∶1进行分配?”时,有一种令笔者茅塞顿开的感觉:这句话的出示,可以让学生对“为什么”要求出长、宽、高的总和的理解更透彻了,比笔者惯用的手段——让学生口头分析和找出数学信息及数量关系的效果更好,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除了“换”学生讲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尝试“换”学生讲课。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例3之前,笔者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课前预习,第二天上课时随机抽出一个小组当堂演示预习成果。四人小组在演示时分工明确:有负责知识点主讲的,有负责例题分析的,有负责布置练习的,还有负责现场提问的。也许是学生主讲的缘故,这节课上,学生当堂质疑的人数多了。台下学生和台上的四个小老师热情互动,笔者作为“学生”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效果极好。
四、生生合作——“放”得灵动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学生的知识除了来自教师的教导,还来自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和学习,即生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发散学生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学生分组需要经过精心设计:通常情况下,笔者会基于学习的需要设定各学习小组的人数,有2人组、4人组、6人组、8人组、10—17人大组、18及18人以上超大组等不同的分组;按结构或性质划分,有原理结构性团队、学科团队、兴趣团队等。而学生合作学习能否达成预定目标,关键在教师如何“放”,才能使课堂彰显灵动、收放自如。
练习巩固是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练习中,重复性的基础练习分量较重,导致部分学生在练习或听教师讲评练习时常常感觉无趣,甚至部分学生还非常厌烦这样的练习课。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可适当“放弃”课堂主导权,随机创设一些游戏、竞赛等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创造,使学生在玩中练、玩中学,既轻松愉快又印象深刻。例如,在“分数乘分数”练习课上,基于学生对该内容掌握情况整体较好的现实,笔者放弃了“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练习讲评”的练习课传统套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个学习小组,组织了一场组间比赛,并制订了如下比赛规则:第一轮,由第一组和第四组进行比赛、第二组和第三组进行比赛,之后再进行交叉比赛;赛前每一名学生需要在练习本上各自写好一题并自己解答(检查是否本课所学内容,可否算出结果);老师每次在每组各点一名选手到对手组出题,出完题后由出题的选手点一名对手组的同学来解答;每一名学生只有一次上台回答问题的机会,选手答题时各组其他学生也要在各自练习本上做完同一道练习;选手做对的记一个笑脸,做错的记一个哭脸;每轮2题,循环进行;比赛结束后,得分高的组可以给得分少的组布置课后作业。因为出题的是对手组,而回答的学生又是由对手组点人,为了难倒对手,出题组命制的练习有可能是较难回答的问题,所选回答问题的对手组选手也有可能是该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为了避免相互为难的情况发生,笔者设置了“每一名学生只有一次上台回答问题的机会”的规则。课堂上,学生比赛的过程十分火热,有效巩固了所学知识。
带过毕业班的教师都有过这样的困扰:高年级的数学复习任务繁重,内容多且练习量大,分明是反反复复练过、考过、讲过的内容,有些学生依然不能掌握,而课堂上的学生学习状态却不尽如人意,直到听到一名优秀生的抱怨,笔者才如梦初醒:是啊,教师执着于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过关,这对于已知已会该知识点的学生是不公平的。问题在于,教师仅凭一个人在课堂上一个个地讲解知识点,而不能一对一地去帮助每一个做错的学生分析和突破他们自己的学习阻碍。思前想后,笔者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决定放手给学生互帮互学,把常见的基础知识点和热门考点放手给学生互帮互助、互学互纠。于是,在新的试卷讲评课上,笔者不再逢题必讲,而是统一讲完出错较多的题及难点题后,让学生走出座位,拿着错题本自行找到能够帮助自己分析出错原因的同学,让同学帮他讲解并订正错题。经过一段时间实践,笔者发现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成绩好的学生提高了题目讲解能力,并在帮助他人讲解题目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做错题目的学生,通过同学有针对性的帮助,有效实现了查漏补缺、纠错改错,基础知识越来越扎实。
灵动的数学课堂是展现教师专业素养的课堂,也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课堂。在灵动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课堂上,教师用“演·化·换·放”的灵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满智慧的灵动课堂中获得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梁晓红.涓涓成流:我的专业成长思与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卢娜(1980— ),广西陆川人,本科,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