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林
(安徽省宣城市中心医院,安徽 宣城 24200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儿童期发病率较高,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发热、气促、呼吸困难等[1],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哮喘的发病机制目前还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2]。 有调查显示我国主要城市城区0~14 岁儿童的哮喘患病率为3.02%,2009 年和2010 年哮喘现患率为2.32%[3]。 支气管哮喘患儿在接受治疗时,由于年龄较小,依从性往往较差,导致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因此给予患儿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儿依从性、疾病认知、自我护理能力等格外重要[4]。 彼得·德鲁克在目标管理理论中指出, 为达到目的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制定出科学实用的计划, 对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 因此,本研究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健康宣教。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至2021 年4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262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 年版)[6]中的儿童哮喘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4~12 周岁;③患儿无精神类疾病,意识清晰,且能够正常进行交流;④轻度及中度哮喘患儿;⑤患儿有1名或2 名固定的照顾者。排除标准:①合并身体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 ②急性发作期或需要进行抢救治疗者;③研究过程中病情加重无法配合研究者;④中途各种原因退出者。共纳入262 例患儿,所有患儿及其照顾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入组时间将2019 年5 月至2020 年4 月入组的131 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20 年5 月至2021 年4月入组的131 例患儿作为研究组。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及常规宣教方式进行干预,包括入院教育、发放疾病管理手册、开展疾病知识讲座、病房内一对一沟通式健康教育、及时了解患儿病情和情绪、 对照顾者或患儿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等。宣教内容包括:①发放哮喘疾病手册,手册内容以漫画或动画片的形式呈现,内容包括哮喘症状、病因、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理解能力较好或年龄较大的患儿由护士采用一对一沟通的方式进行讲解, 理解能力较差或年龄较小的患儿由护士采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讲解(如将娃娃比喻成患儿,向患儿展示哮喘症状、治疗方式等)。 并鼓励患儿以正确的方式面对疾病,避免不安情绪的发生。②环境管理,保持病房干净、舒适、通风,避免患儿接触宠物等过敏源,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 ℃,湿度保持在40%~60%,避免受寒。③病情监督,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宣教,让其了解如何判断哮喘程度,并掌握常用的解决措施。④饮食管理,要求照顾者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 ⑤心理护理, 告知其照顾者哮喘需要长期进行治疗及容易发生的负面情绪, 当患儿发生负面情绪时给予安慰开导,也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⑥用药指导,要求患儿遵医嘱用药,正确进行雾化吸入和使用峰流速仪。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目标管理理论进行阶段性目标宣教,具体如下。
1.2.1 成立研究小组 成员包括护士长1 名及儿科护士8 名,护士长具有副高级职称;儿科护士具有护师或以上职称,且具有5 年以上儿科临床护理经验。小组成员共同学习目标管理理论[5],并巩固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护理方法及健康宣教知识。
1.2.2 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以李琼等[7]研究方案为指导,结合对照组宣教内容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方案实施前由护士长对参与研究的8 名护士进行培训,且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本次研究。 方案内容如下。
1.2.2.1 学习阶段 此阶段的干预目标在于疾病知识的初步了解。 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患儿知识掌握情况及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每位患儿的情况制定学习阶段具有针对性的目标管理手册,主要包含疾病知识、环境、运动、饮食、心理护理、药物使用及病情监测7 个方面, 完成目标时应循序渐进的进行,由照顾者对患儿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记录。 责任护士按照患儿目标及不同年龄阶段进行1 次45 min的健康宣教(宣教内容与对照组一致)。 6 岁及以下患儿由于年龄较小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较低,护理人员在进行宣教时应采用游戏互动的形式进行宣教(如画画、讲故事的方式讲解治疗方案),以提高患儿的兴趣,同时6 岁以下患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合并多种感染,需加强6 岁以下患儿该方面的宣教及行常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6 岁以上患儿已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护理人员在进行宣教时应采用比喻、描述、讨论等方式进行宣教,并鼓励患儿说出对疾病的疑惑并耐心进行指导与解答。
1.2.2.2 初步掌握知识阶段 此阶段的干预目标在于疾病知识的解答及目标修改。 入院后1 周由责任护士对目标管理手册的记录内容进行分析, 并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患儿疾病知识掌握情况。 未能正常完成目标的患儿分析其原因, 并在学习阶段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使得方案更具针对性;已经完成目标的患儿,在学习阶段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目标,如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运动量、制定本周康复目标、巩固疾病知识等, 继续由照顾者对患儿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记录。
1.2.2.3 知识巩固阶段 此阶段的干预目标在于疾病知识的巩固。 入院2 周后至出院由责任护士再次对目标管理手册的记录内容进行分析, 对患儿未能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考核, 考核不通过的内容进行指导与说明,直至患儿掌握为止。方案实施时由责任护士一对一进行宣教, 每个阶段目标均可根据患儿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求照顾者积极参与进来,并给予患儿语言鼓励及奖品奖励,从而提高患儿的社会支持。对比较难懂的知识点采用图片、视频、现场演示等进行解说,提高患儿学习疾病知识的兴趣。
1.2.3 质量控制 由护士长每周随机抽取2 名护理人员,检查其方案掌握情况及是否按方案进行操作,对其不明之处进行解答,保证方案实施质量。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干预时间为3 周,采用现场问卷或电子问卷的方式调查两组患儿干预前、 干预后的哮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活质量。现场问卷:由责任护士到病房内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进行调查,如若患儿年龄较小表达不清,由其照顾者协助完成调查;电子问卷:由责任护士将调查问卷链接发送至患儿照顾者微信,然后由患儿照顾者进行填写,并现场进行答疑。
1.3.1 肺功能 由责任护士使用同一台测量仪器(PFT 2 型肺功能测试仪)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后的第1 s 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最大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进行检测并记录,当百分比>80%时说明肺功能正常,且数值越高说明功能恢复越好。
1.3.2 疾病知识掌握情况 干预前后采用欧梦仙等[8]编制的哮喘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对患儿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疾病性质(4 个问题)、药物治疗(10 个问题)、避免哮喘急性发作(8 个问题)、自我监测(8 个问题)4 个维度,共计30 个条目,每个条目有“正确”、“错误”、“不知道”3 个选项, 回答正确计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计0 分,得分越高说明知识掌握情况越好。 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2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3 生活质量评价 干预前、干预后采用哮喘患儿生活质量问卷(Pediatric Asthma Quality of Questionnaire,PAQLQ)[9]对患儿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症状(10 个问题)、情感(8 个问题)、活动(5 个问题)3个维度,共计23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7 级评分法计1~7 分,总分为23~161 分,得分越高说明患儿生活质量越好。该问卷3 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8、0.88、0.8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处理数据。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儿年龄、 性别、身高、体质量、病程、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肺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FEV1%及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FEV1%及PE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s)
组别 n PEF%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131 72.23±6.41 81.05±6.38 73.44±6.15 79.27±6.22研究组131 71.57±6.95 90.14±6.66 73.41±6.42 90.22±6.46 t 0.799 -11.281 0.039 -13.976 P 0.425 <0.001 0.969 <0.001 FEV1%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哮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哮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各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哮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各维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哮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分,±s)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哮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分,±s)
避免哮喘急性发作干预前 对照组 131 1.35±0.38 3.58±0.75 2.28±0.34 2.37±0.44研究组 131 1.31±0.39 3.52±0.82 2.35±0.37 2.38±0.45 t 0.841 0.618 -1.594 -0.182 P 0.401 0.537 0.112 0.856干预后 对照组 131 2.23±0.62 7.25±0.55 5.12±0.54 5.83±0.33研究组 131 3.52±0.84 8.12±0.68 6.86±0.81 6.91±0.45 t -14.142 -11.386 -20.457 -22.151 P<0.001 <0.001 <0.001 <0.001时间 组别n 疾病性质药物治疗自我监测
2.4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PAQLQ 评分比较(±s)
表4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PAQLQ 评分比较(±s)
组别 n 总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131 40.64±6.42 51.78±7.27 40.63±6.85 44.44±6.62 21.26±4.23 25.42±4.84 102.53±13.63 121.64±15.32研究组 131 41.04±6.63 57.66±7.53 40.74±6.92 47.89±6.82 22.17±4.85 29.04±4.97 103.95±14.82 134.59±15.48 t-0.496 -6.430 -0.129 -4.155 -1.618 -5.972 -0.807 -6.806 P 0.620 <0.001 0.897 <0.001 0.107 <0.001 0.420 <0.001症状 情感 活动
3.1 阶段性目标宣教能够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当儿童发生哮喘后, 需要长期的进行治疗, 使患儿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对控制病情极为重要[2]。 李吾菲等[11]在研究中指出,哮喘患儿普遍存在着缺少疾病认知、 自我管理能力差及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因此,需给予哮喘患儿有效的
护理干预,提高其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本研究通过采用阶段性目标宣教对哮喘患儿进行干预, 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哮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各维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阶段性目标宣教能够提高哮喘患儿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与顾有花等[12]研究结果类似。分析其原因为:①阶段性目标宣教通过对患儿制定科学可行的目标, 使患儿能够按阶段系统的掌握疾病相关知识;②阶段性目标宣教提倡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共同参与, 使患儿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且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了患儿学习疾病知识的趣味性,让其能够充分的掌握哮喘疾病相关知识;③阶段性目标宣教通过医护人员及患儿照顾者共同给予患儿相关激励措施, 使得患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13],从而能够充分的掌握哮喘疾病相关知识。
3.2 阶段性目标宣教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FEV1%及PEF%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阶段性目标宣教能改善哮喘患儿的肺功能, 与谢秋艳等[4]研究结果类似。分析原因为阶段性目标宣教能够有效提高哮喘患儿对用药管理、运动锻炼、气道管理、并发症管理及饮食管理方面的认知,使患儿能够熟练进行雾化吸入和使用峰流速仪, 从而改善了哮喘患儿的肺功能; 另一方面阶段性目标宣教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且还能主动避免引发哮喘的诱因,及时解决发现的疾病症状,减少患儿病情的恶化及发作,从而使得哮喘患儿的肺功能得到改善。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说明阶段性目标宣教能够改善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与徐佳[14]的研究结果一致。 分析原因为阶段性目标宣教改善了哮喘患儿的肺功能, 使得哮喘患儿咳嗽、喘鸣、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缓解,从而提高了其生活质量[15];另一方面阶段性目标宣教注重与患儿进行沟通, 通过不断的激励及肯定增加患儿康复治疗的信心,降低了其内心焦虑、不安等情绪,使得其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 阶段性目标宣教能够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肺功能及哮喘疾病知识掌握水平,改善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