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敏
[摘 要]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创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对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习主体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需要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来完成,这其中也包含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使他们能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进而形成数学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引导因素,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最终形成数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要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通过精心构思,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可以这样创设情境:老师一家要去公园游玩,有件事还没解决,就是不知怎样租车才最省钱?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共同讨论租车省钱的办法,并且推荐给老师,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又如,在教学六年级“分数除法”时,教师首先出示两道题:第一题:4块月饼,每人分2块,可以分几人?第二题:4块月饼,每人分半块,可以分给几人?然后比较第一题和第二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马上回答出:都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用除法来解;第一题是整数除法,而第二题是带有分数的除法。紧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怎么计算这道分数除法题呢?大家试着去推导一下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好吗?刚开始学生会困惑,这时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科學理论和知识都是在推论和实践中产生的,今天就让我们用实例来证明吧。这时教师出示4块月饼的图片让大家来分,学生一边分,一边说明分法,教师一边板书:
1.有4块月饼,每人分2块,可以分几人? 4÷2=2(人)
2.有4块月饼,每人分半块月饼,可以分几人?4÷?=8(人)
学生看了两道题的算式以后,不约而同地说:原来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一样的呀。这时教师就用赞赏的语气鼓励学生说:“是呀,同学们很了不起,发现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这就是通过你们自已的推论得出的!现在,同学们对学习数学是不是更有兴趣和信心了呢?”在这堂课中,教师是引领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探究轻松地掌握了本节知识,同时为下一节学习“分数除法运算”打下了基础。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学会独立思考,尝试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有些学生往往忽略了简便快捷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出示这道题,让学生共同探讨怎样能快捷准确地计算这道题,并出示几道类型题让学生交流解答,最后汇总计算方法。学生的解答方法很多,也很新颖,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再让学生从多种计算方法中寻找出一种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进行讨论,整理出计算的解题思路,进而使学生对繁琐的计算不再心存顾虑。从这个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探索与体验,很清晰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优越性,就会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生活实例,激起兴趣
在教学中,有时学生难免会因数学知识枯燥而产生厌学心理,这时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联系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比”这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班上的冬冬感冒了为题导入新课:听说咱班的冬冬感冒了,好点了没有?冬冬站起来说:老师,我稍微好一些了,但是还是有些流鼻涕。接下来,老师说:冬季是流感的多发期,大家一定要注意预防感冒。如果感冒了,自己不舒服,影响学习,还可能会传染到其他同学。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健康,我们在冬季可以喷洒消毒粉来消毒。但是要把消毒粉融在水里,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比例。那么,具体我们要用多少水,多少消毒粉配比才合适?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时,学生望望冬冬,又看看老师,都有一种想探个究竟的欲望,于是,在联系生活实际的氛围中,学生展开了具体的学习。
四、科学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解题的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单一乏味的练习形式、练习内容,会消磨掉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造成学习效果低下。为此,教师要科学设计练习。
(一)练习内容要有梯度
教师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降低练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例如,比较分数大小的练习,先出示同分母的分数七分之一和七分之三,接着出示同分子的分数九分之一和六分之一,然后再出示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三分之二和二分之一进行比较。这样有层次的练习,学生兴趣浓厚,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二)练习要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
例如,二年级学生在练习加、减、乘、除混合计算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出运算级别,即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同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礼让三先”,就是加减同行或乘除同行谁排队在前就先计算谁,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心情愉悦,氛围轻松,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在练习的评价中增趣
数学内容因其自身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练习的评价中恰当地、富有感情地点评,那么就会在练习中增添妙趣,学生会乐学而不疲。例如,对待作业中有错误的学生可以鼓励,可以用深情的语调说:“想得不错”,或者说:“没关系,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惋惜的用语对学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给予的自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模式,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教师要跟进时代发展,主动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以此为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的指引,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将数学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严先法.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J].小学数学教育,2013,(06).
[2]陈绍佑.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J].梅州教育,2012,(03).
[3]赖丽珍.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生教学学习方式[J].梅州教育,2013,(04).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