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摘 要]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承担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教育能力。但因种种原因,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强,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方面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新时期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要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灵活运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5G时代;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时代教育观念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基本的信息素养体现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其中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开展信息教育、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教改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需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教育能力。
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是网络环境下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信息社会里,劳动技能不再是主要依靠体力来获得,而是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再是相对稳定的经验知识,而是不断翻新的信息知识。新世纪的教师不仅应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不断变化的信息知识,尤其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发展、适应社会,就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计算机等电子信息工具(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怎样应用、应用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现代化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是否认识到信息工具(手段)的作用,是否想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工具(手段),是否有能力使用信息工具(手段)并探讨怎样使用信息工具(手段)。换句话说,也就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信息素养。信息时代呼唤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但在教师队伍中,因种种原因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高校教师稍好),很多教师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方面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是抓紧抓好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总要求和总目标与未来教师的信息素养课程教育基本相似,但要结合“在职”的特点进行。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
教师本身也是学习者,为了使教育教学系统运行得更加协调,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选择吸取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教育和教学信息的顺利流通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在不断实践中增强教育素养,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艺术。
(二)提高信息意识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教师信息意识的广度和敏锐度,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水准。身处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如果信息意识差,认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差,而且由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信息的分散性,势必造成信息吸收的困难。所以,教师要善于将网络中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中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信息意识包括在信息时代中的教育预见能力和从信息论角度出发的对教育教学系统的认识。教育预见能力是指教师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社会生产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发展,预见这些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从教育方面及时采取适应措施和相应对策,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信息时代的发展极为迅速,教育的超前性特征将更加突出,教师必须具备超前的教育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预见能力。从信息论角度看,教育教学信息是教育教学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育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必须协调好系统中教师、学生、工具(手段)、信息内容等各种信息要素的关系,以保证系统的开放性,从而使该系统在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教育教学系统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与传统道德伦理相悖的现象,如黑客现象、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问题等等,这些新现象都是值得教师注意的。教师应对信息的共享性各方面性质有充分的认识,在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传输过程中要恪守一定的信息道德与伦理,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教师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信息法律法规,抵制各种各样的违法淫秽迷信、反动信息;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等等。
Internet网络的开通,使人类突破了信息交流传递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人们可以利用终端设备与世界上另一角落的其他人交谈、对话或是传送文本的图像信息。师生有可能接触到各种思潮:红的、黑的、白的、黄的。因而,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师,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与否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学生、把什么样的知识教给学生的立场问题。
(三)灵活运用信息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传授知识的工具(手段),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常用媒体已在中小学得到了大面积普及;个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互聯网、校园网等的推广和应用,使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自我操作性;使用信息工具形成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信息系统,正逐渐成为教师日常教学中的主题。因此,信息工具(手段)在现在和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只有掌握了相应的信息工具(手段)的操作技能,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充分开拓教学空间,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地去检索和索取所需知识,以适应客观学习的实际需求。
(四)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教师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借助适当的信息工具(手段) ,选择、接收、存储、加工处理、传输、反馈教育教学信息;二是善于利用各种信息进行判断,做好教育教学决策。信息时代要求教师能及时、有效地通过各种渠道借助各种信息工具(手段)吸取新知识、新理论,学习新技术,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综合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信息并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利用教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有目的地查找有关教学资源,并评价其准确度和合理性;要制定学习活动中教学资源的管理计划和技术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管理策略;要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有效地管理学生在技术化环境中的学习活动;要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分析数据,解释结果,交流结果,以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要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判断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中使用技术资源的有效性;要有效地使用体现多元化差异的技术资源,并促进技术资源健康、安全地使用。
总之,5G时代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已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教育、科研的一体化趋势,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科学、人文和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如何,是衡量未来教师是否合格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