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自玲
(河南省濮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五科 濮阳 457000)
随着社会发展,当代人生活及精神压力变大,精神疾病高发,其中广泛性焦虑障碍(GAD)与抑郁(MDD)尤为常见,均易导致患者失眠,严重时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对该病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目前临床治疗GAD与MDD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通常起效慢,在改善心理问题方面有所欠缺,因此需要联合非药物治疗以加快康复进程。据近年来学者研究,通过放松训练治疗该病效果较好[1]。本研究观察常规药物联合放松训练治疗GAD伴MDD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濮阳市精神卫生中心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2例GAD伴MDD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6例。纳入标准:符合GAD诊断标准[2];符合MDD诊断标准[3];年龄18~60岁;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分裂症发作期患者;智力缺陷者;意识不清,沟通障碍者;氟西汀药物过敏者。联合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4~56岁,平均(34.3±3.5)岁;轻度GAD 20例,中度GAD16例;轻度MDD 19例,中度MDD17例。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21~54岁,平均(32.8±4.1)岁;轻度GAD 20例,中度GAD16例;轻度MDD 17例,中度MDD 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批准(伦理批号:2018-03-C06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药物为盐酸氟西汀片(国药准字H19980139),根据抑郁情况每日于饭后口服20~60 mg。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放松训练治疗: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及情绪变化,选择安静、舒适的训练环境,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帮助患者心理放松,从而缓解肌肉紧张情况,并选取舒适体位;训练过程采用渐进松弛法,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通过畅想美好事物分别从头、颈、四肢、躯干进行躯体放松;在肌肉放松的同时,告知患者闭眼睛,深呼吸,每次训练60 min。首次训练时,为避免患者难以配合训练,医务人员可作为示范者与患者同时进行训练,待患者完全掌握后方可停止。每次训练过程中,及时询问患者感受,提示患者心理放松,引导患者进行美好事物想象,医务人员保持语气亲切温柔,耐心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将心中烦恼宣泄出来,认真倾听,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避免提及病情相关知识,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患者离院后,要求患者家属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且在治疗期间,患者家属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不要责怪、排斥患者,要理解患者,多与患者进行一些开心的活动。若患者有一定需求,需要尽量满足,若不能满足,要以温柔的语气进行劝阻,让患者知晓不能满足的原因。患者在家治疗期间,需要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尽量减少夜间吵闹、熬夜等情况,以保证患者能够正常睡眠。若患者有所不适及不安感,应停止治疗,待患者情况好转时继续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拟定的4级标准,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减分率进行评估[4]。减分率=(治疗前HAMA评分-治疗后HAMA评分)/治疗前HAMA评分×100%。其中显效为减分率≥50%,有效为减分率≥25%且<50%,无效为减分率<2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病情严重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估。SAS与SDS均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1~4分,统计总分后化为百分制标准分,标准分越高,病情越严重。(3)自杀倾向。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7]进行评估。该问卷包含性质认识、对自杀者态度、对自杀家属态度、对安乐死态度4个维度29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1~5分,总分分别为9~45分、10~50分、5~25分、5~25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杀倾向越大。(4)睡眠质量与自我效能。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8]进行评估。PSQI量表0~2l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9]进行评估。GSES分值10~3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5)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LC V2.0)[10]进行评估,包括日常生活(6项)、心理状态(6项)、家庭情况(5项)、身体情况(5项),积极项采用正向评分方式,消极项采用逆向评分方式,每项均为1~10级评分,分数越高说明其生活质量越好。(6)随访,观察1年内两组复发情况。
1.4 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3个月,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4、1.782,P=0.567、0.078);治疗3个月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2.176、2.310,P=0.033、0.024)。见表2。
表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分, ±s)
表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分, ±s)
组别 时间 n SAS SDS联合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36 36 t P对照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36 36 t P 62.52±3.15 58.12±3.54 5.571 0.000 62.98±3.63 59.86±3.24 3.847 0.000 68.01±3.71 63.22±3.45 5.673 0.000 69.55±3.62 65.21±3.85 4.928 0.000
2.3 两组自杀倾向比较治疗前,两组性质认识、对自杀者态度、对自杀家属态度、对安乐死态度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3、0.347、1.201、0.910、0.586,P=0.739、0.728、0.233、0.910、0.586);治 疗3个月后,两组性质认识、对自杀者态度、对自杀家属态度、对安乐死态度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3.047、2.389、4.339、2.341、2.995,P=0.003、0.020、0.000、0.022、0.004)。见表3。
表3 两组QSA评分比较(分, ±s)
表3 两组QSA评分比较(分, ±s)
组别 时间 n 性质认识 对自杀者态度 对自杀家属态度 对安乐死态度 总评分联合组36 36对照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 t P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t P 36 36 28.07±2.51 24.32±2.15 6.808 0.000 28.26±2.32 25.96±2.41 5.919 0.000 32.26±2.39 28.52±2.61 6.341 0.000 32.05±2.72 29.97±2.54 3.353 0.001 15.27±2.48 12.32±2.15 5.393 0.000 15.95±2.32 14.55±2.21 4.494 0.000 16.33±2.31 13.42±2.52 5.107 0.000 16.85±2.53 14.68±2.02 4.022 0.000 91.93±8.74 78.58±9.16 6.326 0.000 93.11±8.33 85.16±9.48 3.779 0.000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家庭情况、身体情况评分及QOL-LC V2.0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家庭情况、身体情况评分及QOL-LC V2.0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QOL-LC V2.0评分比较(分, ±s)
表4 两组QOL-LC V2.0评分比较(分, ±s)
组别 时间 n 日常生活 心理状态 家庭情况 身体情况 总评分联合组36 36对照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 t P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t P 36 36 31.56±5.22 48.27±6.79 11.706 0.000 30.15±5.14 45.19±6.01 11.410 0.000 21.71±6.25 39.14±7.76 10.495 0.000 20.30±5.92 35.33±7.19 9.682 0.000 17.31±4.22 29.13±7.11 8.577 0.000 18.29±4.15 25.20±7.04 5.073 0.000 28.71±6.95 37.18±7.81 4.861 0.000 29.36±6.42 33.15±8.22 2.180 0.032 99.29±14.65 153.72±21.18 12.681 0.000 98.10±15.34 138.87±20.93 9.426 0.000
2.5 两组睡眠质量与自我效能比较治疗前,两组PSQI、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8、1.765,P=0.789、0.081);治疗3个月后,两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GSE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PSQI低于对照组(t=4.083,P=0.000),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t=2.147,P=0.035)。见表5。
表5 两组PSQI、GSES评分比较(分, ±s)
表5 两组PSQI、GSES评分比较(分, ±s)
组别 时间 n PSQI GSES联合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36 36 t P对照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36 36 t P 15.93±1.83 13.22±1.46 6.946 0.000 15.83±1.29 14.75±1.71 3.025 0.003 17.31±1.59 19.12±1.58 4.844 0.000 16.64±1.63 18.36±1.42 4.774 0.000
2.6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随访1年,联合组3例(8.33%)出现复发,对照组11例(30.56%)出现复发,联合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345,P= 0.037)。
GAD、MDD发病早期不易察觉,病发后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因产生自杀倾向而危及生命,因此在发病后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至关重要。放松训练是为了让人体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使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活动强度降低,该过程有利于机体能量储存,促进其机体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常规药物联合放松训练治疗GAD伴MDD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其原因可能是在放松训练中,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放松,能帮助患者体验到紧张和放松的不同感觉,配合深呼吸,能使患者明显察觉到放松后的愉快,使其更好地体会到放松效果,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从而达到治疗GAD的效果。
放松训练有助于患者放松全身肌肉,从而身心舒畅,有利于疾病恢复。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后焦虑、抑郁情绪均较治疗前有所缓解,原因可能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患者学会渐进松弛法,通过每日锻炼,肌肉得到有效放松,降低机体活动水平,从而达到心理放松,并循序渐进;通过3个月持续治疗,治疗效果得以巩固,从而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好转,病情减轻。尽管如此,当患者心境持续低沉,MDD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患者自杀倾向出现,不仅威胁患者自身安全,还易对患者家庭造成伤害。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药物治疗联合放松训练后,发现患者自杀倾向明显好转,这是由于患者对自杀产生正确认识,逐渐学会对自己及家人负责,且心境开朗之后,可逐渐转移注意力,寻找生活中乐趣,与亲朋好友进行沟通,排解抑郁情绪,从而心情愉悦舒畅,自杀念头减少。
GAD患者经常因为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忧虑,例如身体健康、生活能力等,因此神经敏感紧张,导致睡眠质量受到影响,夜间出现失眠、易醒症状,白天易疲乏打盹。通过治疗后,可发现患者睡眠质量好转,自我效能感提升,究其原因可能是患者白天进行1 h训练,充分缓解白天的压力和紧张,并适当产生疲惫感,因此在夜间心理放松,使睡眠质量得以优化。据调查研究显示,通过白天的放松训练,使患者体温高于日常峰值水平,体温下降更慢,从而白天精力充沛,同时夜间体温下降较平时更多,因此睡眠情况好转,精力充沛,增加自信,自我效能感提高[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生活质量明显较优,可能是通过放松训练能使患者心情保持愉悦舒畅,减少焦虑、抑郁等情绪的产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要求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实际情况,能避免其家属产生排斥心理,有效提升患者家庭生活质量;通过放松训练还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使患者能够正常睡眠,减少失眠症状的产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身体情况,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访1年内,联合组复发率明显较低,这说明常规药物联合放松训练治疗远期效果好,能避免患者后期复发。
综上所述,常规药物联合放松训练治疗GAD伴MDD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可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负面情绪与睡眠质量,避免出现自杀情况,并且还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