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宝
梳理统编教材文言文的课后练习,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课后練习,除了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有进一步的学习要求,有的是“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有的是“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等。这些都指向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通过注释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完成课文基本内容的表述。那么,我们该如何落实文言文课后“讲说”类习题教学呢?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中的关键词,编者没有给出注释。但是,学生要弄懂句子的意思就离不开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通常来说,学生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二则》中,课后练习3是“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其中的“样子”就是将“恭勤不倦”中带点的词语“倦”组成词语“疲倦”进行解释。这样的组词解释法,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被用到。又如,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家贫不常得油”,其中的“贫”在课文中算得上一个关键词,白话文中“贫”多数情况下不单独使用。因此,“贫”是学生理解句义的一个难点,课文中却没有对它进行注释。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贫”组词。在学生组成“贫苦”这个词语后,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可以让学生再想想,能不能组成更多的词语。学生随后又组成了“贫困”“贫穷”“贫寒”等词语,教师让学生比较这几个词语,选择其中最恰当的一个词语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选择了贫穷。在讲故事的时候,学生就能讲得更清楚了。
文言文语言凝练,句式特殊,经常出现省略语。因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补白,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比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最后一句话是“取之,信然”,其中,明显有省略的情形。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句子中缺少的是什么。经过思考、比较,学生明白“取之”是采摘李子,但没有说谁采摘。根据前文的表述,学生明白此处缺少的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由此可见,文言文中缺少的对象就是省略的内容,学生理解的时候需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这样才能将内容讲得更丰富。
统编教材中的文言课文,多数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趣味性强,情节丰富。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采用多种适宜的语气,将故事讲生动。
比如,在《杨氏之子》一文中,“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这是孔君平到杨氏家中的表现:拜访大人没遇上,竟然找上人家的孩子。这就与一般人很不一样,原因就在于这家的孩子太有名了,所以孔君平想借大人不在家的机会试试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很聪明。学生讲这一情节时,就可以加上孔君平的内心活动,以悄悄试一试的语气来讲述,将神秘感生动地表达出来。
总之,文言文课后“讲说”类习题教学的策略还有不少,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选取合适的策略,助力学生提升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