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辛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转变传统的内容分析式教学,从教什么、学什么到怎么教、怎么学都需要向关注语言形式表达转变,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积累经验,提高语文能力。
学生阅读课文,读通顺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开展深入学习的前提。将课文读通顺是一种吸引和接纳,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将其中有规律的表达化为自己积累和仿写的对象。
如教学《白鹭》一课,学生借助朗读手段将课文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话题支架,帮助学生顺利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可以用“这是一篇写( )的课文”为支架,让学生继续朗读课文,不是简单地填上“白鹭”便完成任务,而是进入到多角度、多层次的文本解读学习中,不仅要读出文本的重点内容,还要读出文本表达方面的信息,如“平常而精美的白鹭”“有生活情趣的白鹭”等,这就为后续深入学习指向表达奠定了基础。
学生学会阅读离不开一个很重要的阅读策略——提问。在学生质疑问難时,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适当关注指向表达方面的问题。
如教学《荷花》一课,教师如果在教学开始就让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有可能五花八门,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在不同的学习环节,教师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提出针对性比较强的问题,关注表达方面的问题。以课文第2自然段的学习为例,学生朗读课文几乎都能够感受到这一部分课文内容写得有特色,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开展质疑问难:这一部分描写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不同荷花开放的样子中,表达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有了这样的问题引路,教师还可以借助“我发现( )”帮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探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发现表达上的秘妙所在,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作者选择三种荷花的样子写,是代表未开的、半开的和全开的情形,使课文中概括的说法“荷花已经开了不少”变得更具体。
在阅读课堂上,学生对表达的感知也是语用的实践形式。但是,真正能够体现语用学习实践的还是练笔,也就是学生将阅读中学习的方法、技能,有效迁移到表达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学生的阅读收获。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师让学生将描写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爬上墙的表达内容读熟练,再让学生对这样的表达进行提问,借助提问进行深度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重点弄清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一要研读爬山虎脚的生长特点,包括脚的样子、位置;二要研究爬山虎的细丝触角——嫩脚怎样爬上墙的;三要关注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播放植物发芽或开花等生长的短视频,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连续观察,再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和顺序,写出植物是怎样由一粒种子发出嫩芽的或由花蕾逐渐开放成一朵美丽的鲜花的全过程。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需要把握学生开展表达训练的机遇,在不同环节组织学生进行适宜的表达训练,使表达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