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庆利
摘 要:古远清先生的新著《世界华文文学概论》一书,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思维敏锐、举重若轻的学术功力。该书观点新锐、文笔轻盈,系统阐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华文文学观。该华文文学观与杜维明等海外华人学者全球性、世界性的“文化中国”情怀一脉相承。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古远清对“境外华文文学”概念的认同,这一概念既不像“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过于冗长,又避免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名不副实”。“境外华文文学”是一扇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暨海外社会进行文学、文化交流的窗口,也可作为与中国大陆文学与文化发展相对应的重要参照系。
关键词:古远清;世界华文文学概论;境外华文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2)3-0119-03
在当今华文文学研究界,古远清先生堪称是学术成果最为丰富、学术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学界“常青树”之一。从世俗的眼光看,他早已“著作等身”、“蜚声海内外”,却仍然笔耕不辍,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实现着学术上的“更上层楼”。很难想象一位已达耄耋之年、本应该安享晚年的老人,还能保持對学术的如此赤诚,还能拥有如此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学术活力,直至今日依然佳作频出。以中国最古老也最“陈腐”的思维定势分析之,这固然是古先生那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活力使然,是上天对古先生的特殊眷顾,更重要的则是他超乎常人的勤奋和努力的心血结晶,是他对华文文学研究满腔热爱的必然“回报”。多年来古先生如同“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地投入华文文学研究之中,此种献身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不仅如此,面对日新月异、“异象纷呈”的各种文坛新秀和学界新潮,他既有年轻人般特有的敏锐、新锐,又极为“老道”地矗立“潮头”,“步履轻盈”、“身段敏捷”地避开了一个个“惊涛骇浪”的冲撞。套用一句武侠小说的“江湖术语”,其“轻功”何其了得!古人有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笔者看来,古先生的学术品格如同其名其姓一样,堪称辽阔深远又颇含“古意”。他的文笔流畅清晰,平易自然,情趣盎然,却又能达到一个“言近旨远”的高远境界,绝不像某些高深理论家笔下的论文那样晦涩难懂,非要把简单明了的事情说得高深莫测而不罢休。相比学界一般同仁,古先生实在堪称“站得高,看得远”,而且颇能见微知著——难得一个“清”字了得!
古远清先生的新著《世界华文文学概论》一书,既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思维敏锐、视野开阔,又充分展示出其吐故纳新的新锐学术视角。品读该书,笔者最直观的感受可以用几个词概括:宏阔、新锐、轻盈,一位学术老将在学术耕耘中驾轻就熟、举重若轻的不凡功力得以彰显。在该书中,古先生将华文文学学科的初创,追溯至1986年7月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德国鲁尔大学,在德国莱圣斯堡举办的“华文文学大同世界国际会议”,把这次会议称为华文文学这门学科建立的“史前史”,笔者对此深表赞同。华文文学研究的学科建构,是海内外学界和华人作家持续联动、互动的结果,由此也决定了该学科融纳国际性、移动性、本土性和边缘性于一体的学科特色。古先生一方面认同海外华人作家的文学书写“不再是中国文学的支脉,而是成了地地道道住在国文学的一部分”,一方面又强调全球华人作家都有着共同的中华文化渊源,其文学书写荟萃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炎黄子孙的历史与经验”,不知这是否为文化既区隔于(民族国家)政治、又包容政治的文化中国意识使然?在他看来,“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港台文学’‘台港文学’‘台港澳文学’,再到‘海外华文文学’,直到‘世界华文文学’名称的使用,标志着从课题性的命名到一门新兴学科的崛起。”①此种对“世界华文文学”之学科名称的“情有独钟”,笔者认为与大多数华文文学作家和学者共有的“世界”意识、“世界”情怀,尤其对“世界”的向往心态是极为契合的。
《世界华文文学概论》系统阐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华文文学观,这一华文文学观在当今华文文学研究界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立足于全球性世界华文文学的广阔视角,古远清先生将“华文文学”界定为一种“从语言、文字方面进行规范的语种文学”,同时又主张不应被单一化的语言文字所束缚。在他看来,华文文学作者不一定是中国公民,也未必属于华人或华裔,华文文学不应被狭隘地理解为“华人作者为华人读者创作的有关华人世界的华文作品”,那样恐怕会有导致它们在华人文化圈子内“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内循环”的不利倾向,无助于华文文学及其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涵面向更广大的世界舞台。古先生认为应把那些以热爱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的海外汉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的华语写作同样纳入“华文文学”范畴之内。如美国葛浩文、韩国许世旭、德国马汉茂等人的汉语创作,虽然未必是华人生活的反映,“哪怕其内容并无中华民族意识及其乡土情结,当然也更谈不上海外华人的归属感”,但由于“以汉语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它们都应属于华文文学。古远清先生的这一开放性、包容性的华文文学观,与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对“文化中国”三个“意义世界”的界定,并将海外“所有在国际上从事中国研究以及关切中国文化的学人、知识分子、自由作家、媒体从业人员,乃至一般读者和听众”②等纳入“文化中国”的第三个“意义世界”之论述,颇有不谋而合。杜教授将那些出身于不同国界、操着不同语言的国际汉学家,以及与中华民族既无血缘又无婚姻关系,仅仅喜爱或者关切中华文化之历史与未来的国际普通人士、政府官员等等统统被纳入到了“文化中国”的范畴以内,为“文化中国”增加了一个较为晦暗模糊的边缘区域或“中间地带”,从而大大延伸并丰富了“文化中国”的多重内涵,有助于这一概念在国际社会产生更加广阔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如今来看显示出一种特有的文化自信和全球性视野。古远清先生的华文文学观与这一全球性、世界性的“文化中国”情怀显然具有深刻的文化心理与社会历史渊源。在他看来华文文学虽然可视为华人文学的一个分支,两者之间有明显的“楚河汉界”,但彼此之间不无交叉或重叠之处。华文文学研究如果不扩大其文化研究内涵,或者漠视华人文学的存在,甚至干脆用“一刀切”的二分法将华人文学创作排除于研究视野之外,“那就忽视了这些华裔文学所成长的中华文化土壤,也忽略了海外华人的种族认同,漠视他们的创作成绩,这在客观上会挫伤海外华人创作的积极性”③。在笔者看来这是相当睿智理性的观点,反映一种出宽厚包容、开放自信的学术担当和人文意识。
与此同时在古先生看来,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学是不能缺席的。而这里的“中国文学”不仅仅指与大陆文学同文同种又有诸多“殊相”的台港澳地区文学,还应包括作为世界华文文学“发源地与大本营””的中国大陆文学。在他看来研究中国大陆文学乃是世界华文文学的“题中之义”。他主张华文文学乃是一个多元文化、多重视角的多面体,要确认这种立体状态,只有把华人文学和中国大陆文学涵盖其中,才能彰显世界华文文学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④多年来华文文学研究界一直存在“世界(华文文学)”是否应包括“中国(大陆文学)”的争论,古先生的回答可谓斩钉截铁。这一观点鲜明地体现出以“世界”超越和包容国家的同时,是否又有以“世界华文文学”取代业已成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之“玄机”呢?倘若如此,那么类似观点对当今学科格局的设定不能不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颠覆性”。如此以来,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是否有发展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巨无霸”学科嫌疑?甚至或许会因其太过庞杂、太过博大而丧失其学科特性?华文文学学科“既有全球性,又有本土性;既有延續性,又有交融性”⑤,显示出它的博大抑或庞杂纷纭的面貌。但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学科范畴、学科品格和学术研究方法将如何得以保障?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统一性和学科凝聚力同样会遭遇一定挑战。古先生显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而他又强调:“把中国大陆文学纳入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说世界华文文学要拿出巨大的篇幅来描绘中国大陆文学地图,而只是在参照意义上,把它作为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比较的对象。”⑥此说甚有道理,不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显然也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学、海外华人文学乃至外国文学作为一种参照意义上的“比较的对象”。只是这与将其纳入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中未必是一回事。不仅如此,面对过于庞杂而博大的研究对象,一些研究者或许难免会陷入学科意识不明,甚至众说纷纭、“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要知道毕竟不是每一位研究者都能像古远清先生这样,对于学问和学术达至一个举重若轻的理想境界的。
①③④⑤⑥⑦ 古远清:《世界华文文学概论》,中国华侨出版社2021年版,第6页,第14页,第9页,第4页,第9页,第2页。
② 杜维明:《关于文化中国的涵义》,《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411页。
(责任编辑:黄洁玲)
After the Ocean’s Acceptance of All the Rivers, What Next?
On Mr Gu Yuanqing’s Views on Literatures in Chinese and
His New Book, An Introduction to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Shen Qingli
Abstract: 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Mr Gu Yuanqing’s new book, reflects his academic skill at his best and his consistent sharpness of thinking. With cutting-edge views and brisk penmanship, the book gives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his views of literatures in Chinese that are open and encompassing. His views correspond with the global and worldwide view of Cultural China of others, such as Tu Weiming and other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What is especially worth mentioning is Gu Yuanqing’s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s in Chinese outside China as it is not as lengthy as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u as well as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or as misnamed as the World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Literatures in Chinese Outside China is a window on the literary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Macau, Taiwan and overseas societies and can also serve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mparisons with mainland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Gu Yuanqing, 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Literatures in Chinese Outsid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