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应用

2022-06-30 01:29蔡飞
家长·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信息化情境课堂

蔡飞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优化与改革,步入了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而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电子白板、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也进入了初中的地理教学领域,这也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变革,它将在根本上影响并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初中的地理教师就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失,深度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程度地促使信息方式与地理课堂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意识和思维,最终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应用价值研究

(一)发展学生认知过程

将信息化教育方式应用于初中的地理课堂,能促进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这是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能满足他们的基本学习要求,增加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分析与掌握效度,使他们在现代化教育方式的辅助指导下充分地理解课本教材中的内容,以更为科学的方式记忆这些知识点,并且能增强他们对这些知识的评价及分析能力,进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课堂教學的目标,让整个教学呈现一种更为良好的效果,最终优化学生的综合学习实效。例如,电子白板、慕课、微课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初中地理的教学进行了创新与融合。它让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和新颖,学生能以更为直观的画面认知地理知识,然后对相应的重难点展开深度解析,从而达成全面吸收地理知识的目的。

(二)发挥教材体系优势

将信息化教育方式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还能充分发挥教材知识体系的优势,能真正地展现地图中的内容,使学生能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对应的地图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进而完善知识体系,掌握更为高效的地理学习技能,逐渐增强他们的地理智慧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信息化还可以更为精准地简化教材中的内容,能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化、形象化,能直观地演示一些地理的现象,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更为具体地了解地理知识。

(三)增强教师专业能力

将信息化教育方式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还能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整体提升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让他们能进一步创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型发展人才的目标。因为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能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讲授的比重会大幅度减少,而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也会增多,使他们能根据丰富的学习资源快速地掌握知识。而教师也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育方式打造丰富的地理课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认知更多的地理知识,他们的知识广度和宽度能得到延伸,使整个教学不仅仅停留于课内,还能拓展至课外,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地理思维,让他们更为全面地探究地理,这样也能展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专业教学水平。

(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将信息化教育方式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还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教学平台软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教师既可以借助这些功能实现视频录制,将自身课堂讲解的基本情况给完整地呈现,还能将其上传至家校平台,帮助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与实践中观看视频,查漏补缺。并且学生还可以借助各种视频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知识短板取长补短,找准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方式全方位的优化,达成他们自主学习效能提升的目的。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应用模式探索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情境—探究”模式是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为学生提供难以观察或模拟达到的情境。比如,一系列的宇宙问题、地质问题等抽象的、不易实验操作的知识内容。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下,能观察事物的特征、关系、运动规律,并且在探索中进行思考、回答、发表意见,然后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操作、实践、验证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高效解析地理知识的目的。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海陆变迁”时,就需要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且能阐述其基本的观点,了解地壳板块之间的关系,会解释一系列海陆变化的原因,甚至可以对相关的地质运动进行推测。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呈现海陆变迁的历史过程,演示海陆的逐渐变化,让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激发更为浓厚的探究兴趣以及积极性。在完成情境创设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关的网站,让学生自主浏览网上信息,实现学习与练习的同步,促进他们的实践与自主探究。而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导下,能进入一种交互式的学习情境,他们会利用网络收集与海陆变迁相关的知识资源,然后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点展开实践交流。比如,有的学生预测喜马拉雅山的海拔会逐渐降低,有的学生认为马里亚拉海沟的海拔会逐渐升高,还有的学生认为日本富士山会在一百年内再次爆发火山。这些都是基于课内知识所需展开的分析与预测。如果学生仅仅依靠课内知识是无法达到完美阐述的。由此,学生借助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阐述更加具有权威性。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对课内海陆变迁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解析,还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知识资源的融会贯通,能整体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质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他们在这一模式下,能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逐渐领悟地理研究的方法与技能,尝试以“探究”的方式发现、思考、质疑、解说、争论,进而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需借助信息方式,适时为他们拓展并补充学习资源,加以点拨,让他们探究的问题与质量不断得到拓展与提升,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驱动并维持兴趣与动机,这便是所谓的“任务驱动”。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就应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实施“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将所教学的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然后以科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对这些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准解决任务的方法与途经,更为全面地解析新知识,最终实现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构建。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中国的自然環境”时,其中便涉及“地形”“气候”“河流”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了实现这些知识内容的整合与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单元学习任务。具体如下:

任务内容:利用所学知识创建一个有关于中国旅游方案的数据管理系统。

提供资源:“中国旅游网”“旅游之窗”“中国风景名胜”。

任务要求:在该数据库中对中国各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及小众的旅游景点进行分类整合,并为旅客提供景点地理位置、适宜旅游的季节、周围环境介绍、特色景观等信息的统计、查询和排序服务。(注:从气候、地形、河流着手,分别定位不同的旅游景点)

实施步骤:

1.自行组建合作小组(十人为一个小组),分别查找与筛选“地形”“气候”“河流”所对应的景点。

2.做好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后,创建数据管理系统,创建对应板块,加入旅游景点,并继续补充景点对应的内容。如“地形观赏”“对应气候”“河流观赏”“适宜拍照点”等,以文字、图片、数字的形式呈现。

3.制作周期为1~2周时间,最后进行小组评比,教师给出相应评分,评选优秀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在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涵盖在了具体的任务中,并且借助现代教育方式,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都得到了凸显,并且它还促使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与交流学习,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实践,让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中,让他们将获取的知识进行再运用、再创新、再建构,最终实现了学生判断思维的培养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由此,整个地理教学也实现了创新与变革,凸显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小组合作—网络协商”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是一个多边互动、交叉互动的教学过程,它是以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材之间、师教之间”实现多元化的互动与交流,其中内化了现代教育方式、网络教学素材等,真正意义上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激活并协调起来,充分展现教师的能动性,学生的主动性以及教学方式和教学素材的有用性。这一模式与“任务驱动”模式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它更加具有人文关怀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将“因材施教”精准到位,这也是契合建构主义中“强调协调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这一设计原则。因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边的环境是呈现一种交互作用的,所以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它能让学生建立起学习共同体,让他们共同批判地考查各种地理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甚至可以通过内部协调、相互协商等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最终丰富他们的地理素养。例如,教师在教授“自然资源概括”时,其中便涉及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便可以结合生活实例来实施“小组合作—网络协商”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协作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展现他们对地理知识、地理资源的综合、高效运用。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模拟—演示—辅助教学”模式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工具,也是辅助学生理解地理各个要素关系的重要方式。但是从地图中不能看到地理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以至于学生无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进而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动态模拟,让静止的图片动态化,让他们能观察地理变化的整个过程,加以思考,探究过程,激活求知欲,积极与教师互动,让“教”与“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教师在教授“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时,其中就涉及了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学习。对此,教师就可以针对黄土高原的地貌,利用CAI进行动态模拟,为学生展示“塬”“墚”“峁”动态形成的过程。比如“墚”是因为黄土覆盖在梁状的古地貌上,又受到了近代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地貌。那么教师便要利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呈现梁状的古地貌图,然后控制程序,为学生展示一条河流冲击这一地貌上黄土的过程,展现这块土地被侵蚀的过程,动态呈现这一地貌的形成。接着还可以继续模拟“塬”和“峁”等地貌形成的过程,让整个教学过程更为生动与形象。利用CAI技术进行动态模拟其实能更为真实地还原某些地理真实场景,突破时空跨度,让枯燥的地理学习过程充满趣味,让整个教学呈现一种“动态演示,创设情境”—“设疑启思,发现新知”—“再现情境,释疑启智”—“探究归纳,巩固拓展”的思路,层层深入,逐层推进,充分凸显教育信息化的价值与作用。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延展成一系列的教学模式,让整个教学能置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凸显教育智慧,创新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呈现,最终实现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有效构建,达到地理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目的。

(左毓红)

猜你喜欢
信息化情境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