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丽
幼儿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较大。对此,本文列举了几种典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并分别阐述教养差异对幼儿性格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科学教养的有效措施,力求通过营造温馨家庭氛围、科学运用奖惩方式、维护孩子自尊等方式,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全人格。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且社会判断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进程具有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孩子性格养成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家长意识到家庭教养的重要作用,并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采取多样化措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性格,实现健康发展。
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产生的主要影响
孩子性格除遗传因素之外,还受到生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家长的生活背景、受教育水平、思想观念不同,所采取的教养方式也有所区别,不同方式对孩子性格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具体如下。
(一)专制型
部分家长对幼儿实施强硬专制管理法,对幼儿的各种行为进行绝对控制,此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全部生活由家长来安排,无论孩子是否喜欢,都必须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事,没有反抗和问“为什么”的权力。家长采取此种方式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主要是为了将幼儿在自己的保护与监管下成长,但他们与孩子的沟通较少,当孩子犯错或者没有按照父母要求做事时,父母常常会将孩子的过失放大,并且严厉地批评和指责,以高压手段让孩子绝对服从,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想法,一味地以“为孩子好”为理由干预幼儿成长,在孩子面前树立绝对的权威,不但使幼儿感到来自父母的强大压力,还会激发叛逆心理,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在此种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一般容易形成胆小、自卑的性格,且个性叛逆,很容易暴躁、易怒,做事冲动、不顾及后果。例如,在《爸爸去哪儿》中的郭涛与石头父子,郭涛对儿子的管教较为严格,石头在爸爸面前常常小心翼翼,不敢大喊大叫,在“换爸爸”一期中,他也是唯一没有与爸爸依依不舍的孩子。而过多干涉幼儿的正常行为和活动,也可能导致幼儿出现缺少主见的问题,遇到事情优柔寡断,容易陷入焦虑状态中,难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
(二)放任型
此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幼儿过度宠爱,千依百顺,缺乏理智与分寸,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在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无视甚至放任幼儿的过失。受这种教养方式影响,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较差,自我定位不准确,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的自私自利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以高傲的姿态看待他人,成为家里的“小霸王”,一旦愿望没有达成,情绪便会产生较大起伏,甚至做出有损害他人利益之事。在与人交往期间,不懂得付出,容易猜疑和妒忌、自制力较弱,喜欢攻击他人、同情心缺失,在做事时很容易失去耐心。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王岳伦十分宠爱自己的孩子王诗龄,但在教养方式上仍存在不科学之处,容易使孩子养成任性、骄纵的性格。但王诗龄待人十分有礼貌,且知错能改,从不吝啬说“对不起”。
(三)民主型
此种教养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处于平等关系,父母不随意指责孩子,而是分析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并科学运用奖惩方式,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之沟通,并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受此种教养方式影响,幼儿逐渐养成直爽、独立的良好品质。例如,在《爸爸去哪儿》中,林志颖与儿子Kimi之间便是伙伴关系,林爸爸从来不命令儿子做事,而是将他看成好朋友,蹲下来与他一起商量,在每次活动过后对孩子顺势引导,并经常说鼓励性话语,如“你好棒哦!”“你是男子汉,不能哭哦!”等,使孩子在赞扬与肯定声中树立自信。
(四)忽視型
忽视型教养方式常常存在于关系冷漠的家庭中,由于父母关系不好,时常吵架,极少将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导致幼儿未能获得足够的家庭温暖,容易产生对人冷漠的态度,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凡事不在乎他人态度和看法,缺少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在做事时,幼儿则容易忽略他人感受,仅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此外,部分家庭则是由于父母过多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幼儿的需求,在感情上较为冷漠,较少关注幼儿思想和情感状态。在该种教养方式下,幼儿缺乏自控能力,对人对事态度消极,容易出现行为失调、凡事不上心等性格,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对人产生敌意,过早进入叛逆期,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有些孩子甚至在幼儿时期就追求电子产品娱乐,进而导致孩子养成很多不良习惯。
二、运用科学教养方式促进幼儿良好性格形成的方法
幼儿的年龄较小,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幼儿性格培养方面责任重大,一旦在教养期间陷入误区,很容易对孩子性格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性格、健全人格。
(一)营造温馨和谐家庭氛围
幼儿的主要成长环境便是家庭,家庭环境对幼儿来说十分关键,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不但可使人感到安全、舒适,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更是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幼儿最亲近的人,父母应在一言一行上使幼儿感受到温暖,确保幼儿可以主动亲近父母,而不是对父母感到恐惧。家长应科学布置家庭环境,使孩子在视觉上感到十分温馨,更关键的是家长要统一育儿理念,不要让孩子陷入盲目,尤其是父母与爷爷奶奶之间,很容易在育儿方面产生矛盾,应坚持民主原则,家长共同商讨,这样才能在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内正确引导孩子,孩子也会变得更加活泼自信,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确立牢固的亲情关系,才能使幼儿信服父母,可以与家人形成情感共鸣,对家人和朋友给予真挚的情感,为幼儿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科学运用奖惩方式
幼儿年龄较小,缺乏正确分辨是非的能力,且生活经验缺失,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父母应给予包容和鼓励。对孩子成长中做出的正能量事件,如给奶奶捶腿、主动收拾玩具、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糖果等,父母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例如,小孩子大多对玩具情有独钟,且具有较强的占有欲,若孩子能主动与人分享玩具,家长应及时给予赞扬,一句“儿子,你真棒!”,会滋润孩子心田,孩子精神上得以满足,从而更愿意与人分享。在物质奖励方面,父母应认识到过多的物质奖励会使孩子麻木,失去对行为标准的认知,因此应为孩子设立目标,待达到目标后才可获得某种奖励,这样才可发挥物质奖励的教育价值。当孩子犯错时,有时惩罚也是必要的,严厉的批评能为孩子敲响警钟,使其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不是一味地迁就放任。通过科学运用奖惩方式,松弛有度,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有助于良好性格养成。91C285F5-D581-47B1-A2DA-5E8CCF14A483
(三)维护孩子自尊
自尊并非成年人的专属,幼儿也同样拥有自尊,自尊和自信作为一个人的心理支柱,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家长应拥有一双“慧眼”,能发现他的长处,并常常鼓励,尊重孩子的想法,维护孩子的自尊。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切忌严厉指责、打骂孩子,这样会使孩子的自尊受到强烈伤害,甚至留下心理阴影。反之,家长要学会表扬和引导孩子,例如,一些幼儿吃饭不积极,家长不应该直接指责或者强制喂饭,而是要询问不想吃饭的理由,如孩子的身体没有异常,只是心理上不想吃饭,家长可以为其讲一些关于食物的小故事,爷爷奶奶还可为其讲一些自己当年穷苦、吃不饱饭的经历等,引起孩子的共鸣,从而专心吃饭,还学会了珍惜粮食。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认识到幼儿为独立的个体,而并非从属于自己,才能与幼儿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和独立,使幼儿在家庭中享有平等权利,能独立思考和做事,获得自尊心和成就感。
(四)关注幼儿心理变化
在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由于接触的事物将发生变化,也会产生相应心理变化。父母应关心幼儿的变化,做到正确掌握幼儿心理,通过科学引导,确保幼儿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家长应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即便工作繁忙每天也需要抽出时间与幼儿沟通,维系美好亲情关系的同时,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心理状态。发现幼儿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家长应耐心倾听。通过平等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幼儿想法,明白幼儿心理问题的成因,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幼儿在父母的关爱下克服心理问题,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根据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理论可知,在幼儿教育方面,需要注重心理引导,理解幼儿的想法,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良好性格思维,在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五)发挥榜样作用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还应严格约束自我,成为幼儿的榜样。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意识到幼儿会模仿自己的一言一行,应积极维护自己在幼儿心中的形象,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为引导,对幼儿性格、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而非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说教。例如,每天在上下班时应及时同幼儿打招呼,稳定幼儿心理状态的同时,使幼兒在潜意识中形成外出和回来时同家人打招呼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答应幼儿的事情应及时落实,凡事要能先讲道理,使幼儿形成诚信意识,可以从内心认可家长的教育,逐步改善自己的行为。在与幼儿对话时,应蹲下与幼儿沟通,使幼儿感受到平等和关爱,能更好地接受父母的意见,从而形成良好交往认知,为幼儿与他人交际奠定基础。
(六)适当要求幼儿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接触到特殊的人和事而出现不良的行为、举止乃至心理状态。面对这些情况,家长不能放任不管,而是需要适当要求,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言行举止和健全人格。采用民主教育原则,不是对幼儿听之任之,而是根据幼儿实际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当引导,综合考虑幼儿年龄、行为等各方面因素后提出合适要求。如已经入园的幼儿渴望得到一些物品时,家长应判断幼儿是否从内心喜爱,在幼儿并非出自真心想要,如果他们过分吵闹,家长应提出适合年龄的要求,确保幼儿形成正确的社会性行为,能在家长的适当约束下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在社会场景下,家长也可以设计需要幼儿决策的场景,使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塑造幼儿的独立人格,促进幼儿性格的全面和谐发展。虽然家长的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待完善,家长也应积极学习良好的教育手法,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培养幼儿的良好素养,引导幼儿性格向着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七)确保父母在教育问题上意见一致
由于大多数父母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分歧,这对家庭环境的建立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家长双方在面对教育问题时一定要做好沟通,静心倾听双方的意见,寻找出双方观点的利弊,采取最适合孩子发展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以达成教育目标的一致。不能因为一点小事不和就开始争吵,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容易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家长之间一定要保持和谐平等的关系,遇见问题一定要平静处理,让孩子树立处事观念。
(八)减少溺爱、增加关心,加强对幼儿能力的培养
当前社会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许多家长在物质上溺爱孩子,导致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让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和思想观念。因此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和陪伴,对孩子的生活琐事一定要耐心指导,让孩子形成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例如,洗衣服、打扫卫生等一些琐事鼓励孩子独自完成。并且要花时间带孩子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加强孩子的感知能力,让孩子对生活产生一定的认识。同时面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定不要抑制,要教给孩子正确发挥的方法,花时间和孩子去共同想象和创造,并引导孩子什么行为才是表现自己的正确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孩子的个人素养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性格将影响人的一生,幼儿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不容小觑。对此,家长应深刻意识到教养与性格形成间的关系,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科学先进的教养方式,通过营造温馨家庭氛围、科学运用奖惩方式、维护孩子自尊等方式,使教养方式得以优化,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性格,使其受益终生。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家庭教育专项课题“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影响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ZX112)的成果论文。
(宋行军)91C285F5-D581-47B1-A2DA-5E8CCF14A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