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强 巩华锋
摘 要:在当前“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由于线上与线下的角色定位、教育关系和模块化分割方式尚未理顺,导致课堂教學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有被削弱的趋势,这对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是一种阻碍。本研究阐述了数字赋能时代线下课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指出课堂教学在未来发展中的目标与任务、重心与责任、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以及教师的角色地位。
关键词:数字赋能;线下课堂;混合式教学
近年来,慕课、微课以及各种在线教育形式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数字产品的快速发展却让广大教师越来越意识到线下课堂在育人方面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要解决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的问题,更要解决教育方式如何立德树人、如何激发并鼓励学习者深层学习欲望的问题。这样的意识激发了学界对线下课堂的再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数字化时代线下课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随着“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探索深度学习的主流,课堂教学却日趋成为一体化教育模式中的普通一环。由于混合式教学的顶层设计尚没有到位,线上与线下的角色定位、教育关系和模块化分割方式尚未理顺,导致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被削弱的趋势,这对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无疑是一种阻碍。毋庸置疑,数字赋能时代的线下课堂更应当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对线上学习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数字时代的教学革命
1.教学环境的改变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教育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教学和管理日趋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手段。各校信息网络环境和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的建设,不仅使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在线课程高度融合,而且为学习创设了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1]。这样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课堂进行知识传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无缝对接,拓宽了学习的时空,使学习时时处处可以发生,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2.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使教学方法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教育技术的突破和海量在线课程的诞生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且也使教学的重心由 “怎样教”转变为“怎样学”, 即由“教的范式”转变为 “学的范式”,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得到了高度关注。面对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和海量的教学资源,如何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以及如何教给他们进行资源整合和个性化高效学习,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新课题。这样的形势促进了线下课堂与在线课程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翻转式、混合式、探究式、合作式、交互式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更有知识的广度、认知的深度,促进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局面[1],大大提升了教学
效率。
3.师生角色地位发生了质的改变,成为相互依从、相互摄入的“共同体”
在线课程和智能学习系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造成冲击,而且使教师失去了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探索与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和思想引路人。教师由“台前”逐渐退到“幕后”的现状使教学由单向的知识传播变为师生、生生间更广泛的深层次、立体化的精神沟通,让师生站到了同一个平面,双方为了探讨事实真相,在课堂这个“实践场”,结为“相互依存”和“相互摄入”的“共在关系”[2],这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养成提供了契机。
4.过程化管理和评价为个性化深度学习提供了保障
“大数据 + 教育”和“人工智能 + 教育”的不断发展,为过程化管理和评价提供了更加科学和精准的数据支持。通过大数据监测将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的过程性评价纳入视野,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及时发现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方案调整和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提供了可能。过程化管理和评价避免了学生考试前“临阵磨枪”和“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立体、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对促进深度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数字时代线下课堂的价值与意义
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所带来的泛在学习的便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此,一些学者甚至发出了“去学校化”的声音。他们认为,技术带来了教育的革命,学校反倒成了束缚学习者思维与想象的牢笼[3]。产生这样的认识,主要是由于对混合式教学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和角色定位尚未厘清。古今中外,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学校履行育人功能的主阵地[4],
而且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5]。可见,只有与时俱进,更好地认知课堂、解放课堂、重构课堂才是大学前进的方向[4],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也就决定了数字赋能下,线下课堂必须树立更加清晰的育人目标,承担更多线上教学无法实现的责任与担当。
1.为整个学习过程提供“引擎”与动力
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便捷教学的同时也为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压力。“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去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这对基础薄弱、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缺乏的学习者而言无疑是更大的挑战。面对各门功课海量的学习资料,他们往往会愈加迷茫和无助。这让我们意识到,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下,重视课堂的引领作用意义非凡。
重视课堂的引领作用首先要确立和深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让课堂成为助推整个学习过程的引擎,为线下学习环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热情。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导致许多时候老师在教,学生却未必在学,学习没有发生,特别是没有真实地发生[6],所以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时代,必须首先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通过深挖课堂教学的价值,让个体学习者在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互动、启发、示范、鼓励和合作学习下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价值引领,不断激发求知欲和学习潜能,主动探索,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线下带动线上、团体带动个人、课中促进课前和课后的良好态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2.为线上学习提供学情诊断和方法、策略指导
在混合式教学中,课堂作为连接课前和课后的枢纽,既为课前学习提供诊断,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为课后进行知识整合和能力提升提供指导和帮助。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此培养其探究能力、科学精神和终身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情诊断。教师通过在课前为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习者分配差异化学习任务,之后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展示给予集体诊断和分层指导,让所有学生产生获得感和成就感。学情诊断的目的是为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策略和思维方式的指导做铺垫,因为它为整个学习过程提供方法论的武器,对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比如: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可以让那些基础差、记不住单词的同学一起为课上的单词朗读、词汇拓展和实用例句做准备;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准备课文难句讲解和篇章结构分析;而对那些基础特别好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在课前讨论之后,就课文内容和观点发表看法与评价,甚至做一个简短的主题演讲。在学生完成展示之后,教师可以就他们的表现对词汇拼读规则、单词记忆策略、长难句分析技巧、语篇结构划分方法,以及创新思辨观点的形成等,予以及时的指导和点拨,并配合课后任务,完成能力上的突破。在分层指导的时候,教师要针对学生课前所学和单元重点,以问题的形式循循善诱地通过“核心问题”的提问,找到共性的难点和困惑,然后引导学生用学科的语言、概念、方法、思路进行思考,发展学科思考力和批判力,并通过理解、讨论、质疑、赏鉴、对话,批评、解释和重新解释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传承[7]。
3.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
根据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教育部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并把“育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为即使是最好的慕课也无法完全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在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中,教师的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以及结合教学内容所进行的思政育人、知识拓展与整合应用,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
课堂作为象牙塔里最关键的存在,除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外,还是人与人思想碰撞,传递温情的重要场所。教师关切的话语、同学鼓励的眼神,都会为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热情。课堂是一种软环境,积极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但可以使师生心情愉悦、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使课堂焕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9]。因此在数字赋能时代,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主战场”,要能够守正创新、以人为本。
三、线下课堂的未来
一些学者认为,当前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仍然主要采用了“知识为本”或“以教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非“能力为本”或“以学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缺少核心目标引导,其设计是内容导向,而非目标导向,即不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10]。这样的现状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随着线上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以及社会对劳动者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线下课堂的发展必然是以服务个性化学习的形式存在,其教学的重心也将由“线上”辅助“线下”转变为“线下”辅助“线上”。与之相适应,课堂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重心与职责、教学模式与实施过程、教师的角色任务等也都将发生新的变化。
1.目标与任务
首先,课堂教学要完成对学习者学情的诊断。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下,课堂教学先要完成对学习者课前学习的诊断。通过测试、小组或个人汇报展示等形式,把脉课前学习,了解学生普遍的难点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分类指导。
其次,课堂教学要让学习者学会学习,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即:关注学习者的个体成长,实现其生存需求、素养需求和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劳动者综合素养和终身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模式显然已很难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因此,未来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差异,运用符合其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案开展教学,通过师生和生生面对面的交流关照到不同个体的多样化需求,使教育真正回归“以人为本”。个性化学习模式离不开个性化学习的内容、方法与策略,而方法与策略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因此,专注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策略,全方位提升学习效率和兴趣,使学习者具备终身构建知识的能力和持久学习的习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使命。
最后,课堂教学要为学习者带来积极的学习体验。长时间的线上自主学习往往会给学习者带来深深的迷茫和孤独感,而课堂教学正是带动线上自主学习的“导航”和“引擎”,为学习者不断注入新鲜的思路与活力。因此,深挖线下课堂的人文价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为学习者提供积极的评价认可、个性挖掘、心理情感关照,让其获得荣誉感、责任心、自觉性、合作精神、自信乐观、积极向上、不懈探究等有关学習的积极体验,以及由教师言传身教所带来的美感与信任体验、人格品质培养等,从根本上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简言之,课堂教学存在的目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和服务线上学习所进行的学情诊断、方法策略指导、思辨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文、情感支持。激发课堂活力,对于学习者高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意义非凡。
2.重心与责任
课堂教学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引领作用。然而,目前的混合式教学由于顶层设计不到位,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协同性不足[11],导致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教育关系和教育内容含混不清,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的引领地位。因此,厘清线上和线下的角色定位,明确二者的内容与功能职责划分,使课堂内、外形成合力刻不容缓。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因此,课堂教学的重心首先是完成人的培养。完成人的培养,就要改变只见“课本”不见“人”的做法,将重心由关注无生命的知识转向学生个体鲜活的生命,重视生命的“整体性”“精神性”以及生命间的“差异性”[2]。育人和育才是相统一的过程,在育人的同时还要育才,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也就意味着在“线上+线下”的交互中,一切应围绕个性化学习的有效开展而布局,使二者形成互补性教学模块,在学习内容、技能、核心素养等方面双向互动,互相促进。
3.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它使得服务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维交互教学模式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教学交互是一种发生在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服务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维交互教学是“教学主体通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协同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12],在这个系统中,课堂环境是整个交互系统运转的基础,它由教学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其中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为交互式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环境是指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内部教学环境,包括学风作风、管理考核制度等[13]。在多维交互教学中,教师既是检验、诊断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者,也是与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的学习共同体。
与传统教学强调秩序和规训不同,以服务于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多維交互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利益的最大化,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教师需要在开课前就将学习者按照不同的基础和学习风格进行团队划分,之后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学习过程中分类指导,分层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以学生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提交的团队成果展示为切入点,围绕教学主题或项目展开探究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向学生传授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和整合应用。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团队意识和平等、信任的课堂氛围是基础,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鼓励、引导是关键,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障。但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既要避免教师进行枯燥的知识灌输,也要避免因学生的低质量活动过多而成为“放羊”式的教学[7]。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内容以及难易度来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比如:针对难度较高的理论型课程,就需要首先以教师为主导,把基本的理论和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向学生讲清楚;而针对技能型课程,则需要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表现把脉存在的问题,之后给予针对性启发和指导。但不管什么课型,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要让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都乐于学习,有所收获。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在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技巧、策略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与道德素养,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
4.教师的角色地位
随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日益深入人心,教师也将逐渐由“台前”转到“幕后”,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的目标需求为导向,用“学习方案设计”替代“教学过程设计”,由知识传播者和技能训练者变为帮助、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多重身份,如:知识共构者、平台搭建者、在线课程研发者、资源整合者、方案策划者、内容推送者、方法策略引导者、学习评价者等。可以说,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在方便教学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和信息角度几乎站到了同一起跑线,教师先天的优势丧失;另一方面,线上、线下无缝对接,让教师每天面临大量的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要想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做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单凭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远远不能胜任的。因此,对每一门学科而言,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与技能的模块化划分,并据此确定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划分,让教育变得精细化、精准化势在必行。
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和人类分工的重置,教学亦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所以,尽管教师需要有“用户服务”意识,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但这样的“服务”是灵魂和思想的服务,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服务,它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下降,而是意味着师生对课堂的敬畏和知识的尊重,意味着师生在知识面前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构建。只有教师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正与学生并肩作战,才能唤醒学生深层次学习的动力,进而用线下课堂中获得的灵感和能量带动线上学习的持久热情和良好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教学。
参考文献:
[1] 韩筠. “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12):4-7.
[2] 魏善春. 当代课堂教学变革:一种过程哲学的审视[J]. 现代教育管理,2019(12):63-68.
[3] 傅蝶. 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何去何从[J]. 现代教育管理,2019(5):52-57.
[4] 郑锋. 基于教学改革实践的课堂革命[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0):17-20.
[5] 教育部.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 2018.
[6] 余文森,宋原,丁革民. “课堂革命”与“金课”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19(9):22-28.
[7] 郭庆民. 打造人文学科一流课程重在教学环节[J]. 中国大学教学,2021(7):52-57.
[8]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2020.
[9] 刘济良,乔运超. 走向生命化的课堂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1):62-67.
[10] 冯晓英,王瑞雪. “互联网+”时代核心目标导向的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式[J]. 中国远程教育,2019(7):19-26,92-93.
[11] 黄志芳,周瑞婕,万力勇. 混合学习环境下交互式课堂生态系统设计及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20(4):78-85.
[12] 陈丽. 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04(3):12-16.
[13] 黄志芳,周瑞婕,赵呈领,等 . 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及实证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11):120-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西省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专项课题”重点课题“在线学习时代高校外语教学基于‘用户’学习体验的教学设计探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SKLYY2020005);2021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职业本科智能教学测评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21328)]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