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识别—满足”需要理论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2022-06-30 16:50理阳阳林诺洵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作者基层群众

理阳阳 林诺洵

基层社会治理是将国家治理的理念和政策与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机结合的最后一公里,合国家政策的执行前线、群众服务工作的提供方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引导者三重角色为一体。换言之,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像一个个中转重组站,接收来自国家治理的目标与来自老百姓个人生活发展的需要,并对它们进行匹配和重组衔接,最终实现国治民安、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用在战略部署上要“扣扣子”、在责任履行上要“担担子”、在任务落实上要“钉钉子”这“三子”良方,寄托他对基层领导干部执政要实事求是、敢于担当、落实到位的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识别需要-满足需要”应始终贯穿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全过程。基于多亚尔和高夫的“识别—满足”需要理论框架,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的“识别需要-满足需要”职业能力展开论述。

一、“识别-满足”需要理论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关联

延续既有的个体需要理论,莱恩·多亚尔(Len Doyal)和伊恩·高夫(Ian Gough)开创性地在《人的需要理论》一书中介绍了“识别-满足”需要理论框架。一方面,人的普遍性需要被精准划分和有效识别。该理论认为“身体上的健康”和“自主的能力”是人的基本需要的两个维度。其中,“身体健康不仅是生存,是一个基本的人类需要。无论干什么,也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想要好好地过日子,人们必须做到的远远不仅限于生存,他们必须具备基本的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延长寿命和避免生物医学中的严重疾病的基本需要是人的客观利益所在。这一点适用于任何人,任何地方”。[1]56-59自主能力的水平则从三个关键变量来衡量“一个人对于自我、自己的文化以及在这个文化中作为一个人应该做些什么等问题的理解水平;他为自己做出抉择的心理能力;以及使他能够相应采取行动的客观机会”。[1]78另一方面,他们还提出了关于满足需要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需要的满足涉及两个层次的制度安排:一是满足健康与自主的中介需要;二是需要满足最适度化(optimization)的前提,例如生产、人类社会再生产、社会教化和政治权威等这些涉及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安排”。[2]需要的满足有先后之分,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有可能继续满足其他需要,即“健康和自主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必需满足这些基本需要以避免从根本上损害个人参与其生活方式的严重伤害”。[1]99

基层社会治理归根结底是以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旗帜方向,做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工作,其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因此,“识别-满足”需要理论对基層社会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覆盖人民群众人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人民的需求的存在与识别是基层社会治理具体服务工作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对于个人和家庭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动力,准确识别并有效满足这些多元化需要的程度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另一方面,需要的满足是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工作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精准识别和划分服务对象的需要之后,高效地满足这些多元化的需要是基层社会治理顺民意、得民心的前提。因此,培养和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识别需要-满足需要”的工作能力是当务之急。

二、培养“识别需要-满足需要”职业能力的本质性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本质是精准识别人民的需要,基层社会治理就是以国家治理目标为导向有效满足人民的需要。习近平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合适的方法,精准识别老百姓个人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切身需要。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国家治理的目标指导下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比如,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惠州市全面实施“一村一警”警务工作机制,围绕群众关注的生活事、身边事创新管理举措,不断提升公安服务能力,及时有效解决了邻里纠纷、擒拿异地逃犯、资助本地贫困家庭学子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需要。

三、发展“识别需要-满足需要”职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国家与个人目标无法衔接

国家治理的宏观目标无法直接对接进个人微观层面,需要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通过“识别需要-满足需要”进行重组衔接。

1.实现基层社会精细化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由“社会管理”过渡到“社会治理”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新规划和新部署。“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开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为国家治理和人民个人生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遇的机遇和挑战;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又对国家发展和治理,特别是原有生产生活方式和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以精细化管理提升群众满意度逐渐成为社会治理和服务的重要标尺。比如兰州通过在微信上开通城市管理“随手拍”平台,市民可以即时反馈城市管理中的不足,提高了城市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细化程度。[3]内蒙古赤峰市的元宝山区,通过网格化建设实现治理精细化,有效化解了因国家政策、老龄化、国企转型等引发的一系列治理难题。[4]超大城市广州,面对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组织领导、应急处置、激励监督等方面着手,将防疫工作精细化到个人,在无需封城的情况下实现确诊人数动态清零,保护了人民的基本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转。[5]78AA3A73-5F25-4904-BEF0-C2A8ADCD54D3

2.营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指导人的行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6]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个体心态、个人利益交互博弈形成的社会心态将对社会治理产生推拉作用。因此,稳定有序的社会治理需要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做依托。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在经历着深刻变革,社会不良情绪仍呈现易发多发趋势,通过社交网络聚集发酵放大,极易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3.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干革命、搞建设、谋发展的根本工作路线[7],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是党的群众路线新的体现,基层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家风建设、党史学习等推广整合进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发展和家庭发展中,联动教育“双减”政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策,从指导思想到专业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个人生产力和参与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和健全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

(二)政策无法落实,引发社会矛盾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人员缺乏准确识别需要、有效满足需要的职业能力,致使政策无法准确有效落实到位,引发基层社会矛盾,致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国家治理存在错误印象甚至抵触情绪。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国家政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点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也最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直觉反映”[8],而且“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9]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在处理具体事情时的方式方法和处理效果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实际工作中,对政策需求点理解不到位、对基层治理的需求点理解不到位、对老百姓需要理解不到位的现象不在少数,更遑论准确且恰当地找到二者的结合点,通过恰当的方式满足国家和人民两方面的需要。因此,对政策的歪曲执行,或是由于时间紧迫对政策选择性、表面化执行的现象层出不穷。[10]比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改厕政策执行偏差现象;[11]城市社区治理“三社联动”存在“曲解联动、替换联动、形式联动和抗拒联动”等现象[12];地方政府在执行环保政策时优先考虑经济利益而无视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点,引发的种种环境问题和执法过程中与当地人民群众之间的冲突,以及在面对中央政府的考核时所采取的运动式治理带来的政策执行偏差的加深等恶性循环问题。[13]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在人民群众面前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他们的官僚主義、形式主义、政治两面人、运动式治理、中饱私囊、工作能力缺乏等行为表现不仅实质性地损害了老百姓的需要和切身利益,也导致人民群众对党的治理能力和整体形象产生质疑甚至抵触情绪,实质性地违背了国家政策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需求点。

四、培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识别需要-满足需要”工作能力的对策

(一)立足现状,加强理论与专业技术学习

加强对国家政策、国情、世界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学习,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以此加深对基层社会治理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正确认识并自觉认同国家政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点是确保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按照正确方向开展的指南针。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站位要高,对国情、世界发展动态的正确全面了解必不可少。因此,收看19:00的新闻联播应纳入工作要求,这是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国情、世界现状的最佳窗口。其次,邀请国内研究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定期对本单位或本辖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进行授课,让工作人员分批次参加同一专题的学习。培训过程需理论联系工作实际,达到同时提升认知和实操的培训效果。另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需求的识别要具体要到位,与实际工作内容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术过硬必不可少。因此,针对工作内容的需要,鼓励和实质性支持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外出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应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党组织的年度计划和年度预算。其次,为引导工作者将专业技能培训结果有效转化为工作成效,应将其学习转化率纳入工作表现或调薪考核体系;对转化效果不佳者,可考虑采取降低报销比例等引导措施。

(二)加强沟通技能学习,增强实操培训

加强与人的需要理论、沟通技能、自身情绪管理技能、冲突管理技能等的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操培训。在明确基层社会治理需求和目标的前提下,精准识别和区分服务对象的需要是使国家政策有效落地的唯一途径。因此,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识别需要-满足需要”的工作能力和与沟通相关的理论和技能是当务之急。人的需要理论、沟通技能、情绪管理技能、冲突管理技能等培训应包括在入职培训中,相当于入职伊始就为工作者提供一套未来工作所需的软技能的指南手册或工具包。其中人的需要理论是重点。培训过程应结合具体受训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内容、遇到的难题来展开讲解,明确不同工作者所服务对象的具体需要各是什么,而不能只是泛泛地知道人有健康和自主的需要,确保对该理论的学习能有效转化为工作成效。满足需要的过程必定会遇到诸多需要沟通的环节,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冲突,可能沟通双方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情绪反应,因此,进行沟通技能等的实操培训应作为支持“满足需要”这一能力的辅助能力加以培训。

(三)加强需要衔接实训

加强有效重组、准确衔接基层治理目标与老百姓需要,切实满足双方需要的实训。将基层治理需要与老百姓具体需要重组衔接,实现切实满足双方需要的目标的实训,应融合在工作过程和专题培训中有机开展。首先,要秉持一事一议、过去的经验和成功事例可作为借鉴,但不可作为模板的原则,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地识别和满足当前工作所遇到的需要。其次,训练工作者提前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去提出需要的工作习惯。最后,各基层社会治理党组织应在每件具体工作阶段性结束时,对工作过程中“识别需要-满足需要”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进行总结,并编入员工入职培训体系中,有计划有组织地搭建本组织工作者“识别需要-满足需要”工作能力的培训体系。78AA3A73-5F25-4904-BEF0-C2A8ADCD54D3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工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实际治理成效的高低,精准识别并满足国家治理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基层社会治理党组织需有计划有步骤地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识别需要-满足需要”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们将国家政策的执行前线、群众服务工作的提供方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引导者三重身份执行到位,以促进国治民安、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的早日实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张宝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

[2]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3]探索城市管理精细化新路子 精致兰州“绣”出来[N].人民日报,2020-6-13.

[4]刘锐远.社会治理精细化背景下的基层网格化实践研究——以赤峰市元宝山区网格化建设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21,36(2):56-60.

[5]田文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广州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探求,2020,6:96-102.

[6]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04):117-131+244,128.

[7]杨洪源.百年大党何以在思想上与行动上永葆活力——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1,312(4):31-36.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4.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5-586.

[10]李帅.我国基层政府时限型政策执行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2):195-196.

[11]刘静.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改厕政策的执行偏差分析——基于史密斯过程模型的视角[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9):277-279

[12]颜克高,唐婷.名实分离:城市社区“三社联动”的执行偏差——基于10个典型社区的多案例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2):69-77.

[13]李晓彤.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以J县塑料加工行业环境整治工作为例[D].山东:山东大学,2021:1.

责任编辑 魏家坚78AA3A73-5F25-4904-BEF0-C2A8ADCD54D3

猜你喜欢
工作者基层群众
基层巡览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