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懋煜
摘要:近年来,音乐教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学习钢琴的儿童越来越多。然而,学琴过程中儿童学习动机的下降却成为许多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学习动机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下儿童钢琴教学实际,探讨儿童学习动机下降的主要成因,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为提高儿童学琴动机和改善当前钢琴教学的不足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习动机 钢琴学习 钢琴教学 儿童钢琴
引言
近年来,随着美育政策的大力推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人們的广泛重视,众多家庭都选择让孩子在幼儿阶段开始学习音乐。钢琴因其入门难度相对较低而成为当今许多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首选。然而,随着学琴逐步深入,不少儿童不仅失去初学钢琴时的兴趣与动机,甚至还对音乐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进而厌恶音乐。学琴过程中学习动机下降已成为当下很多儿童坚持学琴的“绊脚石”。熟练弹奏一首乐曲需要儿童依据乐谱细心思考与全身心投入地耐心练习,这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琴动机下降除了归因于这一原因,还要意识到钢琴学习仅仅依靠儿童天然本能形成的学习动机是很难维持的。可见,儿童的钢琴学习是否能顺利地坚持下去,其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至关重要。对此,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学前儿童钢琴学习动机下降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音乐学习动机的探讨
动机旨在研究引起与维持个体行为的多维度原因。学习动机则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1]。故此可见,动机是诱发学生钢琴学习行为的重要动力,对于学琴行为能否持续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动机作为持续儿童钢琴学习行为的因素,它不仅仅与个体需要和情感意志有关,还与教师教学、舞台表演活动等外界诸多因素都有着密切复杂的联系。儿童学习动机最初往往来源于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对陌生事物的求知欲,当对探索未知和陌生事物的需要得到初步满足后,它对儿童所产生短暂的注意便会逐步消失,难以产生进一步持续的动机,进而出现不愿学、不愿练、不愿弹的现象。故此,对于学前儿童钢琴学习动机问题的探讨,应立足于儿童视角,从学生主体出发,寻求动机缺乏的成因及对策。
二、钢琴学习动机缺失的成因探讨
随着审美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深入人心,钢琴因其多方面特点成为诸多儿童学习音乐的首选。然而,不少儿童学琴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不愿学、不想弹”的情况,学琴动机明显下降,钢琴在儿童眼中变得枯燥起来。为什么会出现此类,其成因是非常复杂的。
(一)缺乏真正需要,动机难以持续
学琴初期,许多孩子对钢琴充满了好奇心,一见到钢琴就迫不及待想要去弹奏它。孩子的行为表现让不少家长都以为孩子对钢琴有着强烈的学习意愿,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然而,事实是否如此?
对儿童而言,最初的学琴动机往往是求知的需要,这是人内在而具有的本能。钢琴漂亮的外观,一按就会响的琴键,高高低低不同的声响对于儿童来说都是陌生且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儿童出于自身求知的需要会对其产生强烈的动机。诚然,钢琴的上述特点对儿童学琴动机的产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一动机归根到底则是儿童出于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而并非钢琴本身的魅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儿童钢琴、弹奏方法、教授方式有一定了解后,求知需要得到满足,在未产生新需要前提下,其学习动机强度就会减弱,进而表现出不想弹、不愿弹的行为。这时孩子往往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学琴,每天练琴是为了什么。家长意识到孩子学琴动机减退,往往会通过威逼利诱等各种高压手段使其继续学琴。在儿童眼中,学琴与练琴则成为满足父母或教师的要求而被迫进行的活动。儿童对钢琴的需要不仅不会转化为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实现良性的循环往复,其原始需要也会消失殆尽,学琴动机更无从谈起。
(二)缺乏成功体验,自我效能感较低
完整演奏一首乐曲不仅需要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还需要不断练习,将乐谱演绎为美妙动听的音乐。钢琴学习有着音乐学习的一般特点,即“常常缺少短近可实现的目标和即时性的效果反馈”。教师在课上布置新曲目后,学生往往经过对乐谱的文本阅读、唱谱、分手练习、合手练习以及不同速度练习等过程形成一定肌肉记忆后,在手、脑、心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下,经过千锤百炼后才能够完成,其过程较为复杂,耗时也较长。
初学琴时,当老师布置新曲子并示范时,绝大多数儿童会被教师演奏的姿态和优美的音响所吸引,渴望也能像教师一样演奏。在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对乐曲的驾驭需要的刺激下,儿童会对弹琴产生强烈的动机,并在不断练习乐曲中产生乐趣。然而,当儿童下次回课时,内心往往非常渴望一周练习成果能够得到教师认可。然而,钢琴演奏的技术要求是细腻且苛刻的。弹奏一首乐曲不仅需要将乐谱上的音弹下来,还要面临手型、节奏、姿态等各种各样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学生难免会出现识错音、理解不到位及遗忘某些弹奏规范的情况。面对学生“动作控制的准确性、协调性等方面的差异,教师难免会因学生的不良表现产生急躁的情绪”[2],进而给予学生负面语言评价。即便学生演奏较为规范,大多数教师会出于艺无止境的观念,对其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练习改进,而针对学生演奏中的优点,部分教师觉得这些无需改进或是出于将更多时间用于新知的心态,其优点便不再提及。虽然钢琴学习作为一门艺术学习,学习成果的展示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正是这一原因也导致钢琴作品的演绎只有更佳版本而没有最佳版本。长此以往,即使儿童在课后花费大量精力练琴,但其预想到每次回课都会面临教师“指责”或“找茬”便会产生厌烦、焦虑的情绪,进而产生其演奏不被认可的心理,将教师提出的要求归因于自我演奏能力较差,形成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企图回避钢琴的学习。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不仅仅能让儿童通过学习后弹奏技术得到大幅度提高,还要让儿童从音乐中体验到快乐,收获自信并感受到自我价值,让钢琴成为伴随儿童成长的玩伴。在当下教学中,许多钢琴教师往往重视课上新知识或演奏方式的教授,忽视学生课下思考过程、练琴方法、演绎意图等学习策略因素对学生学琴效果的影响。DA61D9DF-659A-4AB1-8297-32BE256A1F28
钢琴学习不是短期速成的技艺培训,学习具有较长的周期,其学琴效果也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自主练习。“反复多次的练习是成功的必经之路”[3]。学前儿童学习钢琴既有手指灵敏度高、身体协调性好及模仿力强的独特优势,但也存在学习自控能力、意志力等相对薄弱的劣势。课上教师教授的演奏方式或音乐知识,学生在课上虽然模仿教师示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在课下练习中也难免会出现偏差。在儿童钢琴教学中不难看到,某一演奏技巧或问题往往经教师多次指导后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钢琴学习固然要培养学生的演奏技术,将演奏技术提高视为教学重点也并非错误。然而,对于钢琴学习而言在当下教学中,不少教师会将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纠正技术层面的问题和教授新的演奏方式,忽视学生练琴方法、思考过程等学习策略对学生学琴效果的影响。学生出现演奏问题时,尤其是多次出现的演奏问题,教师仅仅从技术层面反复纠正,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并将其归因于自身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感到钢琴学习即使付出努力,也是一个不被得到认可和不断被否定的经历,进而产生钢琴学习难度大和不易掌握的畏难心理,逐渐丧失对其学习的期待。即使在外部压力下坚持学习也会对学琴儿童学习体验造成负面影响,难免出现“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4]的现象。
三、学习动机激发的策略
对儿童钢琴学习而言,如何有效激发和维持其学习动机,使其“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状态,是儿童钢琴学习的关键所在。笔者将从儿童视角出发,针对上述现象,提出激发和维持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琴兴趣,促成真正需要的形成
兴趣对儿童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儿童能否形成长效学琴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在儿童接触钢琴时,儿童对其的陌生性,碰触琴键的及时音响反馈都会激发孩子兴趣。但这种兴趣是一时的,它源于孩子本能中的求知需要,当孩子满足后便会失去,属于不可持久的短暂兴趣,其兴趣的产生并不源于钢琴这一事物本身。当孩子开始学习钢琴,依靠的是原始兴趣,但随着乐理知识的进入和弹奏的种种要求逐渐让儿童感到枯燥乏味。作为钢琴教师,我们固然要重视儿童原始兴趣,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其原始兴趣开展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灵活运用情境化、游戲化和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钢琴和音乐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琴的兴趣。让儿童兴趣产生的源泉从对陌生事物的需要,转变为对美好音乐的喜爱,从弹琴中产生乐趣。换言之,我们应当基于儿童的求知需要,引导学生产生对钢琴向往,使求知需要转变为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循环往复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机。
(二)合理运用课堂话语,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5]。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就越多,表现出更好的持久力和耐力。”[6]由此可见,拥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不但能够在钢琴学习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并建立学琴自信心,还能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琴动机。对学前儿童而言,钢琴学习体验的良好与否,学琴自信心的树立以及高自我效能感的产生,除了演奏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教师的反馈和评价。
在儿童钢琴课堂中,教师的言语行为是教师进行评价最直接、最高效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式。“课堂内学习者成功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所使用的评价语言及课堂中师生互动有关。”[7]教师对学生演奏成果进行评价的目的无非是借助课堂言语行为提高学生演奏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儿童钢琴一对一的学习模式占据了主流地位,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相对于集体课更加明显,对于课堂调控和掌握也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在学生眼中,教师往往占据课堂绝对权威的地位,其发出反馈或评价的言语行为往往成为儿童衡量自身练琴成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除了创设舞台表演机会、制定适切练琴目标,教师还应重视日常每节课的课堂言语行为,避免因言语行为不当对儿童学习动机产生负面影响。
对此,对学生演奏作品进行反馈和评价时,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独立性,充分考虑每个儿童对音乐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从儿童视角出发,立足于儿童个体学琴时间的纵向坐标,以其自身演奏能力作为评价的参照系,不仅要注重其维度的综合性,还要关注反馈和评价言语行为的准确性与适切性,多用启发式与激励式的语言,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作用和激励作用,通过积极性课堂话语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例如,针对演奏中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错误,不宜运用命令式或批评式的评价语,如“练了这么久还出错”等等,这样“指责式”的课堂评价语言会挫伤学生学琴热情,致其学习动机下降。针对学生演奏亮点时,教师可运用启发式的课堂评价语言,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进步并能够准确归因。哪怕对学生演奏中的微小进步,教师都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语言反馈并适当放大,既要让儿童明确感受到演奏的进步,使其成为儿童继续学琴的重要动力,又要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真诚且全面的关注,改善儿童学琴获得感与体验感,促使高学习效能感的产生。
(三)培养学生学习策略
对于钢琴学习而言,我国大部分儿童一周课时大约为1~2节,学生与教师见面沟通与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钢琴学习作为动作技能的学习,课上所布置的乐曲需要学生在课下耗费一定时间进行练习。钢琴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演奏方法,更要让学生掌握练习钢琴的策略与方法。儿童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练琴效果决定的。回课质量高的儿童在课上会得到教师的一定认可,教师也会留新的曲子去练习,同时,儿童一周的练琴成果得到认可也会让儿童尊重的需要和亲和的需要得到满足,学习动机会进一步增强。回课质量较低的学生则会出现相反的状况,致使儿童学琴动机下降。
可见,回课质量高低、学生练琴和学习动机三者间有着密切联系。在钢琴学习中,许多儿童在课后耗费了大量时间进行练习,但是却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效果,这与教师过于重视具体演奏问题解决,忽视学习策略的培育是分不开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正相关”[8]。因此,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回课问题产生的非技术层面原因,关注学生课后练琴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会弹琴,更要学生会练琴。然而,学琴儿童大都处于钢琴学习的启蒙阶段,往往无法自主明确练习目标和选择适宜的练琴策略,对此,教师在学琴伊始便应着手于培养学生独立练琴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练琴习惯,掌握钢琴学习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练琴方式和方法的教授,要让学生熟知钢琴演奏的学习策略,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练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从诸多练琴方法中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尝试解决。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课后练琴时间与演奏成果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出现漫长且收获甚微的机械或盲目练习,进而导致儿童丧失学习动机。
结语
学习动机对于钢琴学习能否持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也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缺乏真正需要,动机难以持续;缺乏成功体验,自我效能感较低;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等。对此,本文也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如激发学生学琴兴趣,促成真正需要的形成;转变课堂话语,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策略等。学习动机作为学生钢琴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其成因与机制非常复杂。如何激发与维持儿童学习动机,让钢琴成为儿童生活的必需品仍是需要探讨的课题。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对其给予密切关注,不断探索提高儿童学琴动机的方法与策略,为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7.
[2]周海宏.儿童钢琴学习中的动机问题[J].大众文艺,1994,08.
[3]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020)
[4]周海宏. 学琴岂能“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N]. 新华每日电讯,2012-07-06(015).
[5]Duane Brown.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M]. San Francisco, 2002.
[6]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9.
[7]邓英华.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师话语的优化[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127-128.
[8]王振宏,刘萍.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01):65-69.DA61D9DF-659A-4AB1-8297-32BE256A1F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