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鑫 周陶
摘 要: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是当前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土地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思政素材,理应在专业类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做出表率。该文以土地管理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方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生态文明、党史教育、社会责任、法治意识和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以期提高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关键词:土地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10-0176-03
Discuss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Land Management Course in Local Universities
LIU Shunxin ZHOU Tao
(Yibi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Yibin 644000, China)
Abstract: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of each course, and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our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coordinated efforts are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he cur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ublic management, land management has extremely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and should set an example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land manage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rom five aspec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land management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alize the high-efficiency education goal of “Lea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 words: Land manag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在經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融合、发展,社会思想领域逐渐呈现出道德标准多元化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迫在眉睫,但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需求[1]。因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向和关键点。
1 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专业课程中[3],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土地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为自然资源部门和相关行业输送人才与后备力量,主要讲授土地政策、土地规划、土地市场、耕地保护、土地征收与储备等,既包括管理学的内容,也包含土地资源学相关知识。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打牢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挖掘课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生态文明、耕地保护、爱国主义、法治观念等,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将“课程思政”建设由“样板房”演化为“新常态”,在专业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方面做出表率。EA5D032A-BF6A-4555-B9EA-3AD6D80B687A
2 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面临的新挑战
2.1 大学生对土地管理学思政元素认识不全 土地管理学融合了土地资源科学与管理学相关知识体系,是西学东进的产物。一方面,土地管理基本理论大多源于西方,如土地经济理论、资源科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等,知识体系偏西化,学生对其认识程度较低,只能从书本上片面地了解,不能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很好地结合,并从中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另一方面,中国土地管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从周朝的井田制到唐代的屯田制,再到明清鱼鳞图册,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式、内容和名称,其中蕴含的管理智慧在现阶段依然能够焕发生机和活力。但是部分学生并不重视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经验。此外,土地管理制度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体制的影响较大,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发展,部分同学不关注时事,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未能从最近的土地政策中挖掘出最新的思想政治元素。
2.2 地方高校教学资源欠缺 土地管理学涉及土地管理政策、土地产权政策、土地利用政策、耕地保护政策等多方面,政策性较强[4],体系庞大,且程序化、步骤化内容较多,如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不动产登记等内容都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步骤繁琐、内容枯燥。另外,部分地方高校缺乏专业的教学设备,如测量仪、调查底图、地籍数据库、专业制图软件等。在讲解相关知识时,多采用傳统的单向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忽略了导入部分的内容[5],往往直接进入授课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往往感觉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上完课以后没有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由于课堂缺乏互动性,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同时,土地管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6],部分地方高校校没有专业的实习基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课上过于关注对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引入的案例分析过于专业化,忽略了本科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从而不能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
2.3 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缓慢 土地管理学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中的土地投资、土地征收、地籍测量、数据库建设等章节带有较多的理科知识,在教学和科研上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但是地方高校缺乏相应的资金、政策支持,因而在科学研究和课程思政上推动较为缓慢。同时,土地管理学专业教师大多是理科专业出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土地整治等方面的研究,自身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从而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构建一个积极良好的校园思政氛围。此外,由于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教育开展较晚、经验不足,当前尚未制定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育培养体系,也没有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发展规划,各高校没有具体的方案可参考,只能独自摸索,没有统一规划,难以形成合力。
3 地方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靠思想政治课程灌输和团学工作带动,与专业课等其他课程一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7],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因其政策、资金、技术、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在推动课程思政方面进程缓慢。因此,地方高校如何突破自身发展局限,挖掘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8]。土地管理学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制度的影响较大,其研究内容在不断更新发展,因此不断进行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研究显得尤其必要[9]。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10]。对此,笔者结合土地管理学教学和现实的社会需求,从生态文明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意识教育、乡村振兴教育等5个方面对土地管理学的课程思政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研究。
3.1 “两山”理论嵌入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老子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生成之本,要按其自然规律去看待自然。荀子则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自然规律客观不可改变,人们需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长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教师可以引入绿色保护相关的经典案例,如以塞罕坝林场为例,通过讲解塞罕坝林场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节约用地意识,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3.2 土地革命嵌入党史学习教育 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党史学习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将党史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任课教师自身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利用自身优势,履职尽责,切实加强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在讲解土地管理制度演变章节时,通过引入土地革命政策的演变,如从“没收一切土地”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的快速成长和坚强领导,领会我国土地革命是共产党确定革命最终伟大胜利的重要助力,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也是党从革命党到建设党转型全过程的重要保障,从而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同时,在进行土地与国土概念的甄别时,教师可以将近代以来中国国土被侵略到全国解放的范围演变做成动态图片进行讲解,从而强调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并通过引入中国地图,强调我国对南海主权的根本立场以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领土一“点”也不能少,教育同学们正确使用中国地图,树立牢固的主权意识[12]。
3.3 榜样力量嵌入社会责任教育 土地对人类而言不仅是财富,更是责任。人类对于土地的管理和利用会对这个集体或群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群体中的成员,人类有维持这个群体正常有序运作的责任。长久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几亿农民的饭碗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乃至世界和平的大事。以古代中国灾荒时期直到现在丰衣足食的发展事实为依据,强调农民占有耕地的重要意义,以及粮食生产技术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有限的耕地资源能否养活更多的人口。在土地管理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袁隆平先生一生的科研事迹以及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以其为了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从而重视土地、珍惜粮食。同时,通过“土地生态功能的特点”教育学生要有维持土地稳定、美观、自然及健康的义务,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EA5D032A-BF6A-4555-B9EA-3AD6D80B687A
3.4 土地政策嵌入法治意识教育 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高不高,已成为衡量学生德才的重要标尺。能不能讲好法治教育、做好法治教育工作则是每位教师的应尽职责。土地管理学不仅包括土地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涵盖丰富的法治意识教育,教师可以引入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讲解。如在讲到土地产权政策的基本特性时,“土地产权具有相对性”可以引入地下埋藏物的案例,“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可以引入隐性房地产交易案例;在讲到土地征收政策时,根据“土地征收公平补偿原则”可以引入房屋暴力拆迁案例,“规范土地市场”可以引入炒房案例。从而教育学生增强加法治意识,明白法治意识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引导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5 乡村振兴嵌入爱国主义教育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土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土地闲置、耕地撂荒、建设用地碎片化等问题,为了让这些“沉睡资产”焕发新的生机,规划引领是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在讲解土地规划管理章节时,可以引入乡村振兴成功案例,如陕西袁家村、四川战旗村、浙江鲁家村、上海吴房村等,在案例中不仅可以讲解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乡村,了解国家最新政策,引导学生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致力于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亲身实践中增长才干,厚植爱国情怀。
4 结语
在专业课程中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是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必须行动[12]。土地管理学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应用创新課程,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地方高校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引导任课教师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多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13],将专业知识传授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引领结合起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宪法法治教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学生成长成才注入“精神疫苗”,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同行共进,从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陈根红.改革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培育乐山乐水情怀[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20,7(01):68-72.
[2]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4]刘志玲,李江风,方世明.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87-88.
[5]吴克宁,郝士横,赵华甫,等.“土地资源学”课程思政导入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02):53-56.
[6]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7]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90-92.
[8]文兰娇,胡伟艳,张安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和教学设计——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2):38-40.
[9]齐艳红,王兰霞,张守忠,等.面向社会需求的土地管理学教学内容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6):140-141.
[10]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11](东周)老子,著.陈忠译,评.道德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12]谭术魁.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房地产管理》课程的思政目标设计与实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1):29-31.
[13]张风丽.混合式教学的实施与改进——以“土地管理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170-171.
(责编:张宏民)EA5D032A-BF6A-4555-B9EA-3AD6D80B68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