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2-06-29 01:44李德伟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劳动教育

李德伟

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价值目标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教育导向要求劳动教育课程走向科学化、时代化和有效化,这也是实施劳动教育常态化的必经之路。文章以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为主线,提炼提升劳动素养的育人策略,探索特色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以期为当前开展劳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课程评价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整体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形成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如何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及大中小学校的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和产生。

《标准》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劳动教育的每一环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协同育人功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劳动教育被淡化现状的形势需要,是推进劳动教育纵深发展的时代所求。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立足于有时代特色的劳动课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素养发展。

一、关注劳动课程设计原则

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劳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与素养提升。积极探索以“劳动知识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劳动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劳动情感品质培育”为重点、以“劳动实践习惯养成”为关键的教学策略,在生产和生活劳动实践活动中增长劳动能力,发展劳动素养。

(一)育人为本原则

学校要准确掌握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逐渐完善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不断拓展劳动实践的活动方式。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对劳动教育过程进行必要的科学设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以服务劳动教育为导向,为劳动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真实素材,有效地促进劳动教育理论快速发展和与时俱进。学生在现实劳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实现知识和实践的统一。创设劳动实践参与条件,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的综合提升。

(三)创造性原则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3D打印技术等新兴技术促进了劳动教育方式的全新变革。在教学实施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通过探索实践活动促进劳动实践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四)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一切教学工作的首要原则。在课堂上要强调劳动过程安全的重要性,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操作培训,增强自我安全防范和保护意识。

二、优化劳动课程育人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性。“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三个命题是我国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必须回应的重要问题。

我校依据《意见》及《纲要》文件精神,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满足学校与学生劳动实践的多样化需求,充分挖掘劳动课程育人本质。在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和“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和“特色”的整合发展,构建“三全”育人的劳动教育模式。

(一)系统设计,实现全过程育人

《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凸显家庭拓展劳动实践的基础作用、强化社会保障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健全和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多元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育人格局。不同劳动任务群覆盖三类劳动,并有机整合。学校按学段进阶先后安排,在每类劳动内容所涉及的任务群中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我校以《标准》为纲,合理安排劳动课程,因地制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表1)。坚持全过程育人,统筹各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贯穿初中三个年级和各个教学环节,使劳动教育持续推进,有序衔接,体现劳动教育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二)学科融合,实现全课程育人

《标准》提出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总目标,新的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等內容,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劳动教育各学段的课程目标,按照学段特点和课程要求,需要围绕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我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实施策略,在学科融合渗透劳动教育。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因素,运用学科理论和系统思维,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表2)。课任教师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积极挖掘各自学科教材所蕴藏的劳动素养因素,立足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我校通过劳动教育专项教研培训,从知识融合的视角,引导教师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重新整合和有效衔接。按照学科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将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渗透到劳动教育中,实现人与社会文化与劳动教育之间跨学科交融(下页图所示)。

(三)五育并举,实现全方位育人

按照新时代“五育综合”和“协同育人”的理念要求,劳动教育要贯彻“德为先,智体美并列,以劳动教育一以贯之”原则。我校坚持“五育并举,全方位育人”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劳育德,服务立德树人。德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和奋斗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劳动实践,促进德育内化,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心智;通过课程学习,推进德育外化,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情怀和观念。

以劳增智,服务智慧培养。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技能,树立初步的劳动意识。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把生活知识和生产技术融入劳动,激发潜能,让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劳动实践,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

以劳健体,服务体质成长。体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坚强意志的锻炼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属性和特质,通过劳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以劳涵美,服务美育发展。劳动教育与培养审美情趣相结合,将技艺习得与人格养成相结合,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劳动创造美,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建立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我校通过不断完善劳动教育顶层设计,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着力推进课程实施,将人力、财力和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确保劳动课程规划有效落实,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支撑和保障体系。

资源优化,专业引领,为劳动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我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师资建设,校内设置劳动教育专任和兼职教师,并聘请校内园艺工人作为技术指导,确保劳动教育师资保证。

课程引领,分类实施,促进劳动实践到劳动素养转变。我校科学设置劳动课程,坚持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三个方面展开劳动教育,精准目标定位,强化劳动观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聚焦实践,突出特色,建设科学规范的劳动实践基地。注重劳动价值认同,强化规划设计认识,强调身体力行,聚焦劳动实践。通过“情境式”劳动教育实践赋能学生成长。通过跨学科劳动教学实践模式,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

三方合力,全域推进,形成一体化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学校完善“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机制,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整合教学资源,推动实践育人。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思想指引和教育部的具体领导和全社会的协调支持下,我校系统设计和构建了“五育并举”和“学科融合”特色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途经,为兄弟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和经验参考。

參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2-10-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