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玲
摘要: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研究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高效性,打造语文卓越课堂。
關键词:“主问题”教学;“连环问”教学;“矛盾问题”教学;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使自己所提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思维达到较高层次,而且还要多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爱因斯坦说:“提出问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是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瞎问、满堂问的现象,其课堂的低效早已遭到批评,由于语文教师满堂问的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很少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孩子们习惯了听老师教授,老师们也习惯了让学生听自己讲解。老师们帮助孩子把一个个问题解决消化,孩子们也就没有了问题,也就不再想还有什么问题,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也就在“没有问题”之中逐渐倒退甚至于走向泯灭。
我们先来看看现在语文课堂中提问的现状:一是肤浅性提问;二是空洞性提问;三是质难性提问;四是明知故问,教师提问的答案意图太明显。五是随意性提问;;六是教师霸占提问权。
那么提问的艺术有哪些呢?
一、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主问题”教学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提出的问题不能小而碎,不能直白的学生一看就懂,一读就会。这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为提高教学效率,特级教师余老师提出了实行课堂“主问题”教学的理念。所谓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实行主问题教学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避免肢解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改进学习方式;有利于凸显教学重点,戒除蜻蜓点水;有利于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消除满堂问。
例如《智取生辰纲》,创设“主问题”教学。巧妙利用课文题目中的“智取”设置“主问题”:吴用和杨志的“智”各表现在哪里?这二者又有什么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凸显,归纳出:杨志之“智”表现在智藏行踪和智变行程。晁盖、吴用等好汉之“智”表现在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全文集中笔墨明写杨志的“智”,暗写晁盖等人的“智”, 杨志的“智”则成为晁盖一行之智的陪衬,反衬了晁盖等人“智高一筹”。正是凸现了小说的主题,即歌颂梁山英雄的大智大勇。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连环问”教学
把大问题分成一组小问题,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系统的提问,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问。例如《彩色的翅膀》,以“蝴蝶”为中心词,设计“连环问”教学。带蝴蝶到那里去?为什么要带蝴蝶到岛上去?怎样带蝴蝶去的?蝴蝶去了海岛的未来是怎样?带蝴蝶去海岛表现了什么?而且,教师只设计出前两个问,后面的问可以交给学生去设计。这样的提问,简单明了,一环扣一环,学生学习收获大。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矛盾问题”教学
设计“矛盾问题”教学,就是教师抓住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只抛出一、二两个关乎全篇文章的矛盾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矛盾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例如《社戏》:那夜的戏并不好看,为什么还说再也没有看到这样的好戏呢?再如《孔乙己》:文章结尾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请问,你认为孔乙己是大约死了,或是真的死了?由矛盾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向标,学生围绕它自由的提出问题,这样很好的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思想。
四、教师要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育专家肯尼恩·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教育家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用“提问”引发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课的教学中,难得一见语文教师恩赐让学生提问。让学生懂得“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而能问,已知大半”。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提问、质疑。
提高语文教师的提问艺术,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这样就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形成了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坚持如此,就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689FF3EA-4A47-4BEE-80A2-920A6E5A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