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07-01
1 阅读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不足之处
最近,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有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1)简单提问。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发展流于浅表;(2)雷同提问。“文章共几个自然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你最喜欢课文哪一段?”千篇一律,学生生厌;(3)空洞提问。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文中人物给你什么印象?”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不知所云;(4)倾斜提问。对象过于集中,重在优生,忽略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只看热闹;(5)速成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学生思维未有任何提升。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即对文本的解读不透彻。只有教师吃透了文本,才能依据文本预设出包容性、开放性的“主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其次,教师还要机智、及时抓住生成性的资源,并能据此设计出优质的“主问题”。叶澜教授说过:“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
2 阅读课上老师设计“主问题”时应注意的几点
2.1 主问题设计具有主导性
通过一个或几个主问题能引领学生展开全面学习,避免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到的繁琐分析。“主问题”的设计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2 主问题设计要有包容性
“主问题”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而又能让学生深入课文中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它能够让学生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比如《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课题中的‘欢乐主要体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你能找出来吗?这个问题的覆盖面就很大,学生可以从人们准备清水中找到“欢乐“,可以从人们泼水的过程中找到“欢乐”,可以从清水的含义中找到“欢乐”,可以从象脚鼓点中找到“欢乐”,从燃放的烟花中找到“欢乐”,从人们的歌声、舞蹈中找到“欢乐”……学生不一定一次全部找到答案,但每找到一处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的学习动力肯定会增加,也就能深深吸引学生长时间地探究问题的答案。
2.3 主问题设计要兼顾开放性
“主问题”所追求的是“一问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因此,主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开启学生探究性、发散性、创新性思维的发展。阅读课文后,通过主问题的引领,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究问题答案,从而获得多种结论。同时,思维的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途径。
3 阅读课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3.1 文题入手,提纲挈领
课文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透过题目可以发现文章的诸多内容。我们就可以在课题上作文章,设计主问题,通过这一主问题的引入带动全文内容。如《“黑板”跑了》一课,可以先从“解题”开始:“黑板”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为什么会“跑”呢?然后以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细细品读课文,通过读、思、议,学生抓住了“来来往往”、“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聚精会神”、“原来”、等词句,深刻体会到安培思考问题的认真,使学生对“聚精会神”一词的理解深刻,从而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深入的理解。再如《谁的本领大》一文,可以以“谁和谁比本领,它们比的什么,到底谁的本领大呢?”为主问题,让学生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以此类方法设计主问题的课文很多,如《“闪光的金子”》《晚上的“太阳”》《欢乐的泼水节》《会走路的树》《美丽的丹顶鹤》《小动物过冬》等。
3.2 文眼入手,切入要点
文眼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以文眼设计主问题,可以提挈全篇,迅速有效深入核心。《狐假虎威》的最后一自然段“原来,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本文的“文眼”,抓住这个“文眼”,整个文章都被拎起来了:狡猾的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呢?
3.3 留白入手,丰富想象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些留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常常可以激发学生用灵动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狼和小羊》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为结尾,教师可以以此设计主问题“狼扑向小羊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想象,训练说话。《狐假虎威》一课,可以以《老虎和狐狸的第二次较量》为题让学生编一个小故事,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总之,通过留白处主问题设计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通过想象补白,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
3.4 人物入手,点中寻面
低年级短小的写人的课文也很多,如《沉香救母》《梅兰芳学艺》《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孔繁森》等,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以把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主问题提出,例如可以设计“ 的沉香”、“梅兰芳是怎样刻苦学艺的”、“大禹是如何治理洪水的?”等问题,用一个点带动整篇文章的面,以此推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理解。
3.5 生成入手,删繁就简
很多时候,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从质疑文题开始的,学生会就文章的题目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台湾的蝴蝶谷美吗,台湾的蝴蝶谷什么样,蝴蝶谷里有什么样的蝴蝶,为什么叫蝴蝶谷,有人去蝴蝶谷吗……这时,教师要利用自己对文本的把握,利用敏锐的教学嗅觉,删繁就简,从中提炼出有用的问题,作为自己教学时的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