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映龙
摘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为高职院校高質量招生和培养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也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从服务社会和市场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在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之间构建起协同模式,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能够促进其自身更好的发展。有鉴于此,需要高职院校在当前形势下对创建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招生;就业;协同模式
前言:如果将高职院校比作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厂的话,招生的工作就是选购原材料的过程,学生就业就是工厂将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到市场当中去,需要观察其是否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接受。原材料的好坏与产品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工厂如何利用原材料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更好的办学质量,需要注重招生与就业的协同发展,在招生环节就需要提前考虑好学生就业的问题,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顺利衔接,从而为市场、社会和国家培养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
一、高质量发展对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的影响
高校扩招二十多年,高职院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遭受到了社会歧视,归根结底,在于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尽管在招生规模上不断提升,在就业率上也始终在90%以上的水平,但是专业对口就业率水平不高,学生、家庭对就业情况不满意,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推行职业教育,努力平衡市场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在高质量发展影响下,高职院校回归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市场需求、达到技术技能要求的现代化职业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高职院校对社会、行业与市场具有灵敏的感知度,能够沉下心来做教育。高职院校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人才需求的情况,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用人能力标准、技术技能需求、行业人才供需状态进行预测[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进行考察调研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在新高考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将就业工作前移,从招生阶段就考虑到学生就业的情况,将招生与就业工作进行紧密的衔接,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紧密的对接,从而打造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高质量的高就业率,实现高水平的对口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教育是立国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职业技术人才要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从而形成一套完整匹配的供需关系。我国在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这在帮助更多青年学生实现大学梦、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和缓解当时的就业压力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是同时也留下了隐患,其中一点就是带来了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的歧视以及市场上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在这二十多年中,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变得疏远,在高等教育以前阶段的教育中,人们普遍将大学作为学生奋斗的终点,认为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够有好的就业机会。因而尽管二十多年中的高考竞争依然激烈,我国拥有广阔的招生基础,但是在学生毕业后却出现了“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问题。
讨论招生与就业关系,就需要了解教育与就业的关系。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人才为目标的。因此招生工作也要为就业服务。高考遴选不同层次的人才进入不同层次高等教育院校进行教育,目的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实现结构性的就业需要。就像企业的运营一样,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是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围绕着“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展开原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营销、售后服务等系列工作[3]。高职院校要从企业运营中汲取经验,充分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招生与就业并重考量,从而实现招生得当促进就业优良,就业优良反过来又促进招生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提高高职院校的声誉,促进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三、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的创建对策分析
创建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文分享以下几点对策。
(一)构建招生与就业信息共享机制
创建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首要的就是建立起基础信息库,构建招生与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在基础信息库中,要有全面的招生信息和就业信息,这是做好协同模式落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具体建立过程中,要保障数据的原始性和准确性,因而所有数据都需要由招生系统提供,保障数据的真实和有效。并且在数据库,要能够查到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企业的信息,包括企业的介绍、岗位标准、招聘信息等[4]。基础信息库的信息要做到及时的更新,能够从不同渠道及时地获得有效的信息,比如人才市场、行业协会、企业官网等。以便于高职院校能够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社会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方便高职院校对社会人才需求及未来发展作出预判。更加密切的进行高职院校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沟通,了解到具体企业对于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从而“脚踏实地”的制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简单易懂、落地可行。做好基础信息库的建立工作并不容易,建议由不同级别的教育主管单位承担起责任,内联外通,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等互联网技术手段等进行保障。
(二)建立模拟仿真的招生与就业协同机制
大数据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模拟仿真的招生与就业协同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高职院校在招生与就业协同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数据的优势,从相关行业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提出要求,从而最终形成适合所有岗位的能力、素质标准,将其应用到招生过程中。在指导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也要从学生就业时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进行专业的选择,使学生了解到就业所要面临的工作内容、环境、职业发展规划等,从而使学生学有目标。高职院校在招生录取的过程中,要测试学生的性格、素质技能、个人能力等,在高考咨询阶段或入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素养测试,为学生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帮助其选择合适的专业[5]。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对学生意向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进行全面的收录和统计,并对学生的综合条件与企业的招聘需求进行模拟匹配,从而查找其中存在的差距,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高职院校也及时了解到教育教学方面的缺陷,帮助学生及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通过对企业需求信息等数据的积累,构建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型。
(三)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計划
为了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高职院校要大胆引进“外援”,在招生计划制定上充分引入企业方进行共同决策。这样能够充分的将招生工作进行前移,提高招生的精准性与目标性,对于一些职业适用性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考虑优先录取。当前部门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打造“订单班”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于“订单班”共同培养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的步子还可以迈大一些,将“订单班”的合作扩大到招生领域[6]。高职院校释放一定的招生权力给企业,企业借助高职院校的渠道招聘员工,共同进行培养,从而为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学生就业保障和企业招工需求三方共赢的局面探索出一条道路。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宣传优势有效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在提高招生数量的基础上保障招生质量。当前社会条件下,很多家长和学生选择院校已经不满足于片面的招生宣传,其更愿意深入实地考察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开发虚拟漫游系统,方便学生及家长通过手机了解高职院校的真实环境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保障招生的效果。
(四)制定招生就业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
招生、培养与就业是一脉相承的,高职院校要构建坚实的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要对全体教职人员和行政人员进行一脉相承的理念教育。招生工作不只是招生部门的事情,招生部门也不能只为了招生而招生。鉴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制定招生就业工作人员轮岗制度,进行保障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的落地和质量。通过轮岗制度,可以使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和行政人员对招生就业工作有新的认识,在分析问题时能够通盘考虑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避免片面性。认识到招生工作会对就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有效的保障轮岗制度落地,要对轮岗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全面细致的分析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协同性与关联性,强化轮岗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结合,做好招生就业协同工作。
四、结语
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不匹配的应变之举,其本质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展,是实现学生、高职院校、企业多方共赢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方面要深入地对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实现高质量的供给、结构性供给,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社会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夏芳, 许树沛.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协同机制创新探究[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0, 19(3):5.
[2]孙婕.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评《高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13(12):1.
[3]张立忠.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分析与发展对策[J]. 科教导刊, 2018,20(21):2.
[4]方建华. 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的实践[J]. 商业文化, 2021,18(23):2.
[5]苏致莉.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14):5.
[6]王华锋, 徐迪静.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