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腾飞 彭小珊 侯湘庆 汪志杰
摘 要 分析国内主要在线平台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共建共享的视角分析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维护思路,通过顶层设计的优化与管理制度的完善,联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力量,形成建设合力,为促进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共建共享策略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在线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7-0052-03
0 引言
新冠疫情让在线教育的受关注度得到极大提升,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也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量的课程涌入在线平台,有的课程获得极高的人气,大多数课程则使用率很低。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结合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共建共享不仅能让在线开放课程的公益性作用更加突出,也能有效提高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和资源使用率,给予在线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
1 国内主要在线平台现状与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在国内的在线平台主要有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超星学银在线等。分析平台课程应用情况,发现目前职业教育在线课程主要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1 课程资源重复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以机械类专业开设的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包括本科在内,在主要平台开课数量达百余门,其中有国家级精品和省级精品十余门。这种重复建设造成课程同质化严重,质量建设参差不齐,体现在选课人数上,高的达十余万,低的只有几十人。不能否认每个学校和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是有差异的,多数在线课程是照搬线下课堂,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难以激发学生学下去的欲望,这也导致课程的使用主体基本是校内学生,校外应用率低。再往深了看,校内学生也多是迫于成绩考核而被动接受,对他们起到的辅助学习作用不大,更多的是“刷课”带来的负担。因此,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上如何发挥教师优势,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
1.2 校企共建共享在线课程稀少,企业积极性不高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校企共建课程旨在发挥各自优势,建设富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企业的作用越发凸显,主要表现在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以及新形态的教材建设等方面,但校企共建的在线课程很少,无论是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还是普通的在线开放课程,有企业参与并建设的课程非常稀缺[1-2]。
首先,在线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面向对象广,学生差异性大,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要求高,加上在线课程的出镜拍摄等特点,给企业教师带来不少困扰。
其次,在在线课程建设过程中,企业方面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企业终究是讲究效益和效率的,在线开放课程制作是个大工程,企业参与的经济效益很难得到保障。
1.3 课程的运行与维护缺乏规范化机制
打开课程平台,大家可以发现:同样的课程命名五花八门,学生需要仔细甄别,平台对课程命名并没有和教育部官方的专业目录的课程门类对应,准入管理不够规范[2]。课程建设的主体方往往疏于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及时回复,一方面,在线课程学习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单靠课程团队成员进行课程的答疑与维护将耗费大量的精力,并且很难保证时效性;另一方面,对于在线课程的考核,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重点还是落在建设的数据与两期的运行数据上,对立项后的考核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导致课程学生遇到的问题很难及时得到回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违背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宗旨。
2 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的策略建议
2.1 政策引领,优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主要包括课程建设标准、共建共享实施准则、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工程实施、学分互认开展等。
2.1.1 制定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成立质量监控委员会 共建的实施主体是多方的,统一的实施规范是建设的方向。在建设前开展统一培训,明确建设要求和目标,划分任务,明确责任人。成立专门的质量监控委员会,由不同建设方成员组成,对不合格的资源及时指出,定期公布实施情况及接下来的任务,透明、稳步、规范地推进建设进程,高质量完成共建任务。
2.1.2 出台企业参与的实施细则,开展共建共享教学资源试点 确保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是最大问题,需要从政策上进行约束和鼓励,将国企、国有控股等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服务(教学实训基地、设备设施、课程建设等)作为考核指标,具体可参考企事业单位接收应届毕业生的考核办法,对完成的验收情况适时在一定范围通报。基于课程定位的公益性,建设经费统筹上可由政府、企业和学校组成,根据建设任务量等指标在合同文件中表明,形成“一主导多参与、多主导多参与”的建设主体。对企业和学校等建设主体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根据工作量区分[2],参照相关制度和法律予以保障。
实施初期,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有控股的行业领头单位开展试点,完成1~2门专业基础课或核心课的建设任务。同时,鼓励特色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建设课程的质量与应用通过教育主管单位官方通报认可后,根据认定等级,享受相应的校企合作税务优惠等政策福利。
2.1.3 申请与邀请并行,开展优质示范工程 大
部分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的共建共享意识薄弱,很多高校担心因分享而丧失竞争优势。要打破这种自我封闭,需要从政策上进行引导。树立一批开展优势学科资源共建共享典型,在“双一流”等专项经费中予以倾斜,立项一批人才联合培养示范工程。对于重点经济产业、特色产业、尖端领域的核心课程,由省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以项目申报的形式,遴选参与课程建设的名师优师,对于行业领域的权威人士也可以邀请参与,能较好地实现跨校跨省的合作建设,对课程的品牌影响力提升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2.1.4 建立学分银行,推进学分互认 教育主管部门遴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学分管理系统。首先在实施共建共享的单位开展合作办学,签署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打破校际壁垒,构建优质资源共享、分段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3]。对于学时较长、学分多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可在学时和学分上设置区分,如基础版、提升版、综合版,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模块数量的需求。尤其是随着专升本规模的扩大,很多学生从专科进入本科,但是两阶段学习的课程重叠度较大,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与原本本科学生相比,在专科阶段已经有过不同程度的学习,若同样的课程从头学,既浪费时间且提升意义不大。有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学分互认,学生根据学校对课程的学习要求,选修不同模块版本,即可用获得的课程学分兑换高校开设的同门或同类课程学分,较好地处理专本并轨教学过程中的矛盾。
2.2 完善课程的管理、运行与维护机制
课程不仅要建好,更要用好。课程的维护是一项动态的持续工程,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2.2.1 课程质量分级化,名称规范化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采用主流在线课程平台,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平台四方合作机制。课程质量分级管理,同类或同门课程在上传平台时动态实时监测目前该等级的课程数量,设定上限,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规范课程的命名,比如机械类课程中的公差课,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明确课程名称,建立专门目录,方便学生准确清晰地找到课程并知道其质量等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及建设主体(同一学校建设、校校共建、校企共建),也为推进学分互认奠定良好基础。
2.2.2 课程交互监控实时化,预警动态化 针对“重立项,轻应用”的现象,设置四级预警监控,将课程运行维护、答疑的时效性等纳入平台预警,采用红色、橙色、黄色、绿色分别标识为差、较差、一般、良好等级,应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与经费挂钩,适时通报,优秀的予以表彰,不好的限期改正,督促课程不仅要建好,更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2.2.3 课程团队多元化,课程运行协作化 当
课程的使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单凭课程建设的主要成员进行回帖和答疑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是又不能忽略问题的存在,否则在线课程的交互性和时效性将荡然无存,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4]。因此,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团队除了吸纳传统的课程建设主体成员外,还可以吸纳来自各个高校或团体的成员(包括学生)作为课程助教,减轻教学团队的负担,增强各单位的参与度,确保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2.2.4 资源建设时代化,激励机制持续化 资
源的更新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持续提升的动力燃料。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应为维护更新提供持续资助[5],在资助资金内设置专门的维护经费。参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团队教师必须完成每年具体数量的资源更新,课程资源更新情况适时通报,并直接与项目的结项和资金拨付挂钩。对参与视频拍摄等资源制作、维护的教师,减免相应的基本工作量,优先公派培训,并在评优评先中倾斜。对于获得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现阶段为讲师的晋升副高,现阶段为副高的晋升正高,即可破格晋升为高级职称,以调动教师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金妤.数字化背景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建与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5):138-142.
[2] 欧阳华生,裴育,李陈华,等.本科院校经管类在 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20):24-26.
[3] 彭金冶,孟惊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0):75-78.
[4] 何腾飞,刘大慧.面向混合式教学的高职《工程力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 化,2021(12):60-65.
[5] 王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7-8.
*项目来源:2022年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职业教育在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路径研究——以机械类课程资源为例”(2022JG05)。
作者:何腾飞,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教育(411101);彭小珊,湘乡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主要从事数学教育(411499);侯湘庆,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411101);汪志杰,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装备与电液控制工作(41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