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秉 何晓霞 伍伟能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心悸、头晕为主要表现,若不及时予以治疗可导致患者晕厥,甚至是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普罗帕酮是临床常用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心肌细胞膜外钠离子内流速度,改善心肌细胞收缩速度,延长电位有效不应期,从而达到兴奋心肌细胞,促进心功能恢复的目的。龙琴等[2]在其研究中表示,心肌损伤可影响心脏传导系统,造成窦房结传导异常,引发心律失常,通过下调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具有减轻患者心肌损伤的作用,是预防病情恶化的重要检测因子,但普罗帕酮对该指标无显著影响,对心肌损伤的缺乏预测作用,治疗效果欠佳。胺碘酮为多通道阻滞剂,可在体外对自由基信号高峰进行抑制,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基团,保护心肌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将其用于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会更有效[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胺碘酮应用于心律失常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将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2018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81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4]中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NYHA分级为Ⅱ级或Ⅲ级;(3)近期内未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糖尿病;(2)对所研究药物过敏;(3)伴有严重精神障碍;(4)肝肾功能异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1)。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40 ~72岁,平均(56.45±5.47)岁;病程2 ~6年,平均(3.79±0.46)年;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期前收缩11例,室上性期前收缩13例,窦性心动过速12例,其他4例;心律失常病因:激动传导异常19例,激动起源异常21例。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42 ~71岁,平均(56.51±5.44)岁;病程2 ~7年,平均(3.81±0.45)年;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期前收缩13例,室上性期前收缩15例,窦性心动过速11例,其他2例;心律失常病因:激动传导异常23例,激动起源异常18例。两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予以心电图检测、补液、饮食、运动、戒烟戒酒等基础干预。
对照组予以盐酸普罗帕酮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国药准字H31020492;规格:50 mg/片)治疗,空腹口服,3 ~4次/d,2 ~4片/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盐酸胺碘酮片(赛诺菲制药;国药准字H19993254;规格:0.2 g/片)治疗,口服用药,0.4 ~0.6 g/d,分2 ~3次服,1 ~2周后根据病情改为0.2 ~0.4 g/d维持,部分患者可减至每周 5 d,0.2 g/d 维持。
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心电图未恢复至窦性心律为有效;症状无缓解并出现恶化为无效[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粤械注准20172231361;型号:DC-N3S)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及心输出量(CO)。LVEF正常值范围为50% ~70%;EDV正常值范围为75 ~160 ml;ESV正常值范围为 24 ~75 ml;CO正常值范围为3 ~6 L/min。(3)心肌损伤指标:治疗前后,于晨起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血气分析仪(济南童鑫生物科技;粤械注准20172401147;型号:BG-800)利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检测CK-MB和cTnI。CK-MB正常值范围为0 ~20 U/L,cTnI正常值范围为0 ~0.3 μg/L。(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期间记录患者恶心、头晕及低血压的发生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 LVEF、EDV、ESV、C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CO大于对照组,EDV、ESV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LVEF(%)EDV(ml)ESV(ml)CO(L/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1) 47.44±7.12 61.75±7.93*159.27±38.71 121.56±17.78*87.44±7.21 51.59±5.31*2.24±0.53 3.13±0.57*对照组(n=40) 48.67±4.89 58.09±7.41*159.30±39.23 131.77±17.54*86.38±6.43 55.34±5.56*2.23±0.55 2.78±0.54*t值 0.908 2.147 0.003 -2.600 0.699 3.103 0.083 2.838 P值 0.367 0.035 0.997 0.011 0.487 0.003 0.934 0.006
治疗前,两组CK-MB及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K-MB及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CK-MB及cTn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指标对比(±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CK-MB(U/L)cTnI(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1) 23.61±2.49 15.15±1.32* 0.62±0.06 0.15±0.03*对照组(n=40) 23.21±2.51 17.29±1.77* 0.64±0.05 0.21±0.04*t值 0.720 6.157 1.631 7.623 P值 0.474 <0.001 0.107 <0.001
治疗期间,观察组有4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对照组有5例(12.50%)发生不良反应,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154,P>0.05),见表 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例(%)]
心律失常是指在窦房结之外出现窦房结激动异常,使激动传导速度阻滞,从而导致心脏搏动节律异常的心血管疾病,该病持续发生可累及心脏诱发心力衰竭,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6]。普罗帕酮具有较强快钠通道阻滞作用,是临床常用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通过抑制钠离子内流,使心房肌、心室肌的兴奋传导速度减慢,促进血管收缩,缓解心律失常,但就目前研究来看,该药物极少作用于CK-MB、cTnI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对心肌细胞损伤预见性低,在保护心肌细胞受损方面具有一定缺陷[7]。胺碘酮可于体外对氧自由基基团进行直接清除,具有保护心肌细胞受损的作用,将其用于该类患者可能会弥补其不足之处。
LVEF、LVEDV、LVESV及 CO是 评 估 患 者 心功能的重要指标,其中LVEF与心肌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说明CO水平越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5.00%),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CO大于对照组,EDV、ESV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胺碘酮能够通过改善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异常指标,提高临床疗效。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普罗帕酮是一种广谱、高效类抗心律失常药,可竞争性抑制β受体,而胺碘酮是以Ⅲ类药物为主的多通道阻滞药,可通过抑制机体细胞钙离子内流,促进心肌细胞代谢,二者联合可增强普罗帕酮阻滞β受体的药效,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增强心肌收缩力,使CO增加,改善心功能,进而提高临床效果;另一方面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对组胺、溶酶体酶及神经细胞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进行调节,促进窦房结的起搏与传导,增强血管收缩作用,缓解心输出量不足,从而达到恢复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这与吴小飞[9]的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0%),支持本研究结果。
CK-MB、cTnI具有高敏感度、高特异性的特点,是反映心肌受损的重要标志物[10]。本研究中观察组的CK-MB及cTn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胺碘酮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可有效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可能的原因是普罗帕酮为快钠通道阻滞剂,具有膜稳定作用,而胺碘酮是一种具有抗氧特性的多通道阻滞剂,通过影响细胞膜脂质,阻断自由基生成,抑制其脂质过氧化,从而达到避免心肌损伤的目的。此外,该药物可对肾上腺素进行抵抗,避免体内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进一步控制心律失常症状。
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76%)和对照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胺碘酮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的原因是胺碘酮呈递减性服药,在保证药效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因长期大剂量用药带来的恶心、头晕、低血压的不良反应。这与张彬[11]的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支持本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胺碘酮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可通过减轻其心肌细胞损伤,促进心功能恢复,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