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姊歆
内容摘要:以减轻小学生校内的课业负担和校外补习负担为目的的高水平的小学课后服务能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有效加强师生交流和亲子交流、促进教育公平。缺乏办好课后服务的充足师资、经费、场地设施和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是制约课后服务水平提升的主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合作机制,使参与主体多元化;建立课后服务评价体系;建立课后服务的监管机制和评价体系是提高小学课后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 课后服务水平
为了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我国缩短小学生在校时间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却产生课后服务问题。以减负增效为首要目的,我国教育部官网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主动、富有活力地发展。我国课后服务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相较于十几岁的中学生,小学生身心发展明显更加稚嫩,更易受到外界干扰,家长、教师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一旦教育出現真空地带极易产生教育脱管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后服务更为必要。因而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必然成为当下群众关心,学校首当其冲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水平提升的必要性
小学生课后服务是指在义务教育之外,学校、公益性或盈利性教育组织机构或个人受监护人委托而对小学生在放学后提供的照顾、保护和教育的服务。[1]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随着三胎政策的全面放开、职业女性的增加,家长无暇顾及学生放学后的家庭教育,因此有必要课后进行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的目的在于在为家长排忧解难、教育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建构家校沟通平台,营造和谐的家校关系和育人环境,从而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课后服务质量。
1.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校本课程上,因而校本课程也成为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一个检验标准,促使学校不断发展自身教育特色,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更新能力。按照“双减”文件规定,从今年9月1日起,全国中小学开始实施课后服务,周内每天课后开展至少2小时的课后服务。利用好课后2小时,切实做到减负增效,这考验学校的教育定力与办学智慧。家长的教育观念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具有办学特色的课后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青睐,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各方面兴趣技能的培养和心理的健康成长,[2]不局限于学科补习,意识到多维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当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2.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课后服务政策的颁布,解决家长接管、教育孩子的后顾之忧,增强教育的服务能力。在家庭模式上,我国城乡地区“双职工”家庭模式的普遍化,“三点半”问题和校园欺凌等问题日益显著;在家庭构成上,核心家庭取代主干家庭,父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负担孩子放学后的教育责任,隔代抚育普遍;在能力上,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教育飞速变革,小学生的功课辅导已经成为大部分家长的难题;在期望上,在当今如此内卷的教育环境下,家长对孩子寄予重望,不断寻求优质的教育资源,焦虑情绪成倍增加。因而,课后服务的产生具有重要价值。
3.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家庭关系的稳定
学生是课后服务的对象,学生的快乐成长是课后服务的目标和方向。课后服务倡导开设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人际能力,增长学生的科普常识、文艺特长,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关系着学生健康成长,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学生的时间空出来了,家长可以更多关注孩子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拥有更多亲子时光,有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学校课后服务可以通过举办“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定期组织亲子活动,如开展手工制作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社区服务、探索自然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家长宣传亲子教育的价值。
4.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利益,促进教育公平
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基础薄弱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课后专门辅导,有利于帮助处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有效指导从而摆脱学习困境。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不单使学生的安全得到照顾,更保障了教育公平。小学课后服务让所有参加课后服务的孩子在学校接受相同的教育,同时解决“孩子已放学,家长未下班”的难题,缩小了由于家庭情况和课外辅导情况不一致而造成的无人监管和教育质量上的差别,有利于减小学生成长差距,保障教育的公平。
二.影响小学课后服务水平的因素
课后服务水平受制于多种因素,进行有效分析、仔细研究才是找到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的关键,做到对症下药。
1.学校的物质条件有限
学生多老师少,课后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首要问题。现实生活中往往忽视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谈学校需要达到哪些标准,没有考虑到学校的硬、软件条件是否满足要求,对学校能是否能够做到要求的标准,能够做到标准的何种程度缺乏考量。课后服务内容中涉及到许多音体美等素质拓展课程,但每个学校音体美师资薄弱,场地、器械等都不足,限制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部分学校尽管开设内容丰富的兴趣活动课程,但现实当中落实不到位,如:缺少硬件设备供学生练习;艺术类课程如美术、舞蹈,对物质条件要求比较高,开展起来阻力较大,形体教室紧张、活动教室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阻碍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效果[3]。
2.实施主体单一,动力不足
小学在校教师是开展小学课后服务的主要力量,面对众多的学生,许多活动都难以进行,师生比例亟待提升。“双减”政策的落实执行,教师的每日工作量、工作压力也大大增加,甚至挤压自己的休息时间,教师的工作时长增加导致休息时间无法保障,加重了工作和生活负担,且教师繁重的工作与回报不成正比,课后服务劳务报酬低,使很多教师产生抗拒情绪。
3.服务经费无法保障
因为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和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收费也不敢收费,致使学校课后服务的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不但额度有限,还存在投入的有限性与滞后性问题[4]。充足的经费保障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经费保障欠缺,必将影响各类活动的开办。经费不足直接导致教师课后服务的补贴无法及时发放或补贴过少,和教师的超额工作量和心理负担相比,课后服务所获得的劳务补贴显得微不足道,不足以吸引教师长期参与,教师缺乏自愿参与的动力。在相应的工作量化、津贴发放、绩效实施等方面,学校没有给出令教师满意的解决方案,仅仅以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来开展学校的课后服务的做法,[5]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课后服务的持续开展。
4.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单一
形式再丰富也不能脱离内容,课后服务的核心是内容,精选课后服务的内容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课后服务受制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自习和作业辅导为主,少量班级或少部分学生开展活动课程,课程内容形式比较单一。过度的课后服务作业辅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快速提高学生成绩,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课后服务水平的策略
面对校外补习机构的整顿、关停,教育的主阵地又回归学校,如何豐富、拓展多元的课后服务实施途径,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
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学校在小学课后服务中起到了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挥主阵地优势,在课后服务的管理、参与人员、实施场地、设备条件等方面,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的任务。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还要增强与社会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发挥科协组织和文化、体育等部门的人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开拓课后服务渠道。针对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不仅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自身的资源条件,还应该积极探索与社会资源的合作方式,积极与艺术馆、体育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合作,并充分利用周边高校资源,与高校建立结对子的合作关系,将校内课后服务和校外研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6];除此之外,深入挖掘当地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开展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与探索。针对师资问题,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以县为单位完善学校的编制,进一步加强教师配备;课后服务可以选择退休教师、家长等人员参与;通过筛选,选取热爱教育事业且相应教师资格的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聘请校外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提供体育、艺术、科技等专业服务,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丰富校内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2.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动静结合
课后服务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不能延续课堂教学的模式,也不能仅有单一的自习辅导,而是向多元化发展。首先,课后服务的内容要灵活设置,满足学生多元的兴趣和需要,发展智能,而不是单一的学课课程[7]。其次,课后服务课程目标应考虑多个维度如三维教学目标。再者,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形式,如开展培养动手能力的活动课程、搭建亲子活动的平台、开设多元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不仅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能真正达到开展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的目的。
此外,学校需把握好动静形式的平衡。一方面,部分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纯静态课程,以小组教学、一对一等形式进行自习作业或读书辅导等经验课程,这对于缺乏定力的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执行困难且效果不好。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开展纯动态的活动课程,通过游戏、讨论、参观等方式进行课后服务,但不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尤其对于面临升学压力下五六年级小学生。因此,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同时,把握动静结合至关重要。可在课后服务中的作业辅导环节中设置班级互助小组活动,由班级当中的学优生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困生进行指导帮扶,学优生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在课后服务中一起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与其他学生交流,发动学生的集体力量,帮助其他学生借鉴学习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带动全班同学一起进步,打破传统的刻板课堂气氛。增设亲子活动,开展小学生课后服务,会减少学生在家与家长的相处时间,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进校参观学生成果展览,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不同方面的闪光点,全面了解孩子的特长,搭建校、生、家的桥梁。
3.建立多方经费分担机制
建立多方经费分担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学校课后服务的持续开展,解决小学教师教师课后薪酬补充等问题。首先,政府应主动担责,本地区党委、政府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从中央到地方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和教师给予薪酬补贴,确保课后服务具备稳定的经费来源;学校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课后服务的情况,争取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次,学校合理收费并制定明晰的收费标准,保障课后服务的持续稳定开展。最后,学校可以通过成立校友会、与当地企业加强联系、发动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募集资金。
4.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合作机制,保障参与主体多元
落实好“双减”政策的有关要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发力。“5+2”的课后服务模式是指每周5天进行2个小时的课后服务工作,放学后的2小时十分关键,它向前贯通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向后延伸至家庭教育。当前,参与课后服务人员结构单一,教师的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内容较多。首先,针对在校老师,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财政能力范围内合理增加课后服务资金来源和投入,从而增加教师补贴师资培训。其次,要加大校外优质人力资源的引入力度。家长志愿者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通过宣传课后服务精神来征集优秀家长志愿者。同本地区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将师范类高校师资引入小学实习[8]。最后动员社区组织、公益性组织人员参与,通过仔细筛选,为课后服务工作开展注入校外力量。
5.建立课后服务的监管机制和评价体系
学校课后服务相较于正常教学,其内容的范围、进度、教学过程等都比较随意,因而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力量对课后服务的质量的提升非常必要,有必要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管机制,保证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有序运行。首先,学校要规范课后务的管理。学校应保持与家长委员会的良性沟通,得到反馈后不断改进管理机制,选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其次,家长委员会确保收集到的家长意见真实有效,根据意见定期改进课后服务工作;再次,教育行政部门作为顶层设计者,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可执行的政策,解决实施中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地指导当地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还应加大监督力度;最后,物价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教育成本收费标准对学校课后服务的收费进行监管。建立课后服务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对此,课后服务主体部门需完善相关评价激励机制和标准,有利于调动课后服务人员参与积极性和持续服务意识。学校要按月、学期和学年对本校的课后服务进行分班级、年级和校级等不同层次的分层评价。从评价中可以不断反思实践,为后续工作找准方向奠定基础,激励学校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薛岩.农村小学生课后服务的调查研究--以山东省C校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
[2]蔡丽娟.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服务的实施困境与协同治理路径研究--基于W市四所小学的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
[3]黄婧.小学生课后在校托管服务的实施现状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
[4]顾艳丽,罗生全.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09):34-38.
[5]马莹,曾庆伟.学校课后服务的功能窄化及其制度突围[J].当代教育科学,2018(11):60-64+79.
[6]徐海.以课后服务助力“双减”[N].安徽日报,2021-09-07(005).
[7]刘馨.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8]白谨源.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服务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20.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