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2022-06-28 21:46王凡翟晓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中学语文传统文化

王凡 翟晓甜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包含诗词书画、生活习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核心思想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而语文课程因为先天的“人文性”,使得他天生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兼顾语文知识和文化传承,要在教学中重视语言文字、深挖作品的文化内涵、并且适当开展教学活动,以期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 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而语文课程因为先天的“人文性”,使得他除了肩负日常生活所需的技能素养外,还要挑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因此,语文课堂就成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场所,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语文知识和文化传承,有选择有目的的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传承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不仅包含诗词书画、生活习惯等,更重要的是包含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核心思想等。这些都是国人从前人经验中凝结提炼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有着前人探索的真理、仁人志士的思想感悟、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是让全体中华人民向好向善的文化。我们独特的文化,养育出我们这个具备“温良”品质的民族。一代代的文化传承,使每一位中国人都深受这些优良品质的熏陶。因此,为了让我们每个国人受到优秀思想的熏陶,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年长者起到榜样的作用,为了使每个国民都成为辜鸿铭先生口中的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的“真正的中国人”。我们迫切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个人素质。

(二)响应国家号召,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在讲话中说过我们现在所坚持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也离不开对我国上下五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因此,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辜鸿铭先生说过,一个中国人如果装作洋人一般,那恰恰会引起洋人的蔑视,只有洋人看见我们中国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和精神的时候,他们才会从心底里尊重我们。由此可见,要想得到“洋人”的尊重并不是要抛弃本民族文化,穿着西装,说着英语就行,而是要我们坚定自己的文化,用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去吸引外国人,让他们从心底里尊重和敬佩。正因为此,为了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我国真正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迫切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熱爱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语文教学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是新课改的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篇目,在字里行间传承传统文化,在一言一行中发扬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中用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间传承传统文化。

(一)重视汉语言文字,逐步渗透传统文化

语言文字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起源、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学习汉字能够激发我国人民爱国热情,能够体现我们民族凝聚力,迸发文化归属感。但是近些年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覆盖”人们的生活,打电话和发微信成了现在社会交流的主要手段。快节奏的生活导致需要“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现象开始频繁出现,汉字文化遭遇了“大危机”。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汉语言文字,传承汉字文化,通过教学改善汉字文化的现状。

第一,体会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是我国文化的象征,除了用来进行日常交流外,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每一个汉字,从造字到组词亦或是其所表达的深层含义都凝聚着国人的智慧。在造字方面,每一个汉字的结构都有其象征意义,都是一个场景的缩影。例如,“女”字旁的字,“婉”“妙”“娜”“媚”“姿”等等,每一个字都能体现女性姿态的美好,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婀娜多姿的姑娘。又如,“月”字旁出自甲骨文中的“肉”,所以“胖”“脸”“肚”“腿”等大多数“月”字旁的字都与肉有关。这些充分体现了汉字造字过程中国人的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汉字的文化内涵,有意识的讲解部分汉字的演变脉络,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更要注重文字讲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与汉字演变、汉字内涵有关的小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通过小故事的方式深析文字背后的含义,消除对古今文字差异的理解障碍,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浓厚感情,通过汉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除此之外,字谜属于文字游戏的一种,是汉字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中国思维、中国游戏的结合体。教师可在自习课上开展“猜字谜”活动,选取一些合适的字谜(如:“欲话无言听流水”等),同学间发起挑战赛,胜者有奖励。增加这类文字游戏可以增加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对汉字结构有更深刻的认识。或是组织观看《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娱乐的同时听专业评委们讲解汉字背后的故事。

第二,关注汉字书写。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我们都离不开汉字书写,书写不是提笔乱写,而是有独特的内涵。古人云:“字如其人”,不同的字体体现不同的人物性格。“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体现不同的精神和不同的追求。例如,楷书讲究“横平竖直”“对照工整”,如同一个人高风峻节的风骨,行得正坐得端;草书张扬奔放,有柔有刚,如同一个人豁达开朗的心境。一手好字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加分项,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书写规范,向学生强调书写工整的重要性,力求所写字体美观整洁,写出“中国人的风骨”。可不定期组织书法大赛,比赛准备奖品,激发学生练字的动力。

汉字包含了中华儿女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记载着文化的绵延不绝。学好汉字能使汉字文化融入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民族自信心,使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

(二)基于教材,深挖作品的文化情怀

现行“部编版教材”编写者温儒敏在其《“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一文中提到部编版教材明显增加了传统文化比重,初中教材古诗文总共选了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由此可见,“部编版”教材相较于人教版教材而言,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因此,现行语文教材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对其所选篇目深入分析,对教材所表达的情感意义价值观有全面的理解。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中基于教材,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文学是文化的实践场所,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前人思想,饱含人生哲理,传递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核心思想理念,因此,现行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优秀思想。而这些优秀中华文化在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有所体现,如:《孙权劝学》赞扬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从侧面告诫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大道之行也》讲述儒家“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以及“天下为公”观念;《卖油翁》中蕴含“熟能生巧”的道理;《爱莲说》教会学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之道……学习这类优秀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及心灵的洗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文本的文化内涵,分四步教学,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读出作品深层次的“韵味”,把握作品文化情怀。一要讲解字词,尤其是文言字词;二要分析语言;第三是要带领学生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主旨;第四便要以自我为观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教授《鱼我所欲也》时,要带领学生理解“鱼”和“熊掌”的深层含义,感悟文中“舍生取义”的思想观念。并且引导学生体会以“孔孟”为首的儒家思想,课后带领学生了解生活中舍己为人的实例,体会“仁人志士”的“仁爱”思想,为学生传递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在教授《师说》时,紧靠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要紧跟时事,以现实案例来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除此之外,在教学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也可组织学生观看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跟随节目主持人开启古今对话,走入几千年前的中国,一起感受古籍中的中华文化。

学习这些含有中华核心思想理念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基于教材,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桥梁,透过作品感悟文化的奥义,深析文本内涵,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带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传统,做到“知行合一”,以此来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四有青年”。

(三)丰富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领域,我国自古以来便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最新发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开展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学。

第一,开展课上教学活动。对于传承传统文化而言,单纯的讲授知识会使课堂有些枯燥无味,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播放图片、视频、歌曲等略显“形式化”,虽有一定效果,但学生无法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文化,教学效果也不太明显。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中,用心感受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授“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模块时(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教师可以依据这一模块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充分利用身边学习资源,组织学生对当地的文化遗产开展调查走访活动,最后全班开展讨论会。除此之外,在适当的教学模块也可开展读书讨论会、辩论会、演讲等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以和为贵”这一模块时(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讨论会或者演讲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思想,或是选取其中一点开展演讲,最后教师总结。这一部分学生在辩论讨论中学习,作为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能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更近一步的感悟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在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后,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传承文化,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兼顾课下娱乐活动。现阶段,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即使国家不断呼吁给学生“减负”,但依旧收效甚微。学生的玩乐时间被繁重的学业所取代,满身的疲倦感让学生不愿意去接触枯燥无味的讲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映像。例如,开展话剧表演活动,学生自行从课本中找剧本,剧本可以是某个古代名人的生平(例如《李清照》等等),也可以是前人所写的话剧著作(例如《雷雨》等等)。学生分组自导自演,最后在班级或者年级面前公演,为了更好的表演效果,学生在准备阶段就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不仅能学习知识,也可以很好的放松身心。此類活动将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转化为一场视觉盛宴,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能在放松的环境中学习。除此之外也可以借鉴《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赛》等综艺节目,以竞争的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诗词,识记汉字。

(四)重视教学中的潜在因素,潜移默化的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语文课堂中的一切都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来说,教学环境,教学氛围等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教师除了关注教学过程外,也要关注语文教学中的潜在因素。

一是教学环境,好的教学环境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在一个满是学习气息的环境下更容易受到熏陶感染,从而积极投身到学习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关注教学环境,为学生打造一个满是书卷气息的教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传统文化。例如,教室墙面可以增加充满中国风风格的装饰,配上古典诗词;课间为学生播放国风歌曲或是《经典咏流传》节目,让学生身处艺术的殿堂,放松身心的同时修身养心。久而久之便会沾染书卷气息,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传统文化,对中华文华产生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教师风范,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中学生还处于一个会模仿他人的阶段,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就成了学生的模仿对象。语文教师因为语文课程的特殊性,与学生接触最多,所以语文教师便要注重自身涵养,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无论在待人接物还是沟通交流,亦或是立身齐家等各方面都要比其他教师更加端庄典雅,更具有家国情怀,有自己的教师风范。在自己专业领域中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要有所精通;道德历史、民俗风情要有所了解。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时,要有自己的判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文化糟粕,学习借鉴先进文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只是将传统文化作为知识点,而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印刻在内心深处,体现在一举一动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发挥榜样的作用,在日常相处中以自身行为风范影响学生,依靠榜样作用来规范学生言行。

总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在教育上加把力,语文教师应当肩负起这个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兼顾语文知识和文化传承,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沁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版).

[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译林出版社,2012.

[3]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9.8.

[4]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译林出版社,2012.

[5]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9).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

[8]李海晶.習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D].南昌大学,2016.06.

[9]马金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建设,2017(11).

[10]周全中 李天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三路径[J].语文建设,2018.09(77).

[11]郑悦.识字写字教学应重汉字文化传承[J].语文建设,2018.04(70).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中学语文传统文化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