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6-28 05:22赵新亮 郑浩
中国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中小学教师

赵新亮 郑浩

【摘 要】著名教育家斯腾豪斯最早提出了“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点,影响了世界各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新时代,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仍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对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要素结构进行剖析,增加了对科研成果实践转化的关注,并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基本现状。基于调查数据分析,笔者深入挖掘了影响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关键要素,包括教师个体的科研实践经历、学校内外部的科研环境支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科研素养 中小学教师 科研培训 科研意识 成果转化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腾豪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点,认为作为实践者的教师不应是别人研究成果的简单照搬者,而是应该处于教育研究过程的中心[1]。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把“教师成为研究者”作为学校管理实践的基本实践,带领全体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時至今日,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增强教师科研素养,仍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对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着重强调了中小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要不断研究与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然而,在实践调研中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往往由于教学任务较重而缺乏参与科研的意识。部分教师存在科研动力不足、科研方法掌握不够、科研成果较少、成果转化偏低等问题,反映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仍然不高,尤其是在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亟须加强相关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于2020年1月完成对学校的抽样调查。共计抽取了40所中小学校,包括22所小学、10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高中,不同类型学校的样本代表性较好。为确保问卷回收质量,问卷施测主要采用研究人员现场说明要求、集体作答、当场回收的方式,共计发放1740份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共计回收有效调查样本1611份,问卷有效率为92.6%。笔者进一步对样本检验进行分析,调查样本的总体分布比较均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随机性特征,整体上数据清洗后的质量较高。从人口学变量角度统计样本教师的分布情况(见表1)。

教师科研素养是本研究的因变量,关于教师科研素养的测量,是在借鉴已有量表基础上进行自编修订完成,同时运用因子分析法提炼了相关核心指标,形成了包含16道题目的调查量表,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和科研转化四个维度。该量表的信度、效度均较好,验证性分析中GFI、IFI、TLI、CFI 值均大于0.9,RMSEA为0.074,表明该模型在统计学意义上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水平。同时,本研究将教师个体科研经历和学校科研环境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把学校科研环境分为学校内部环境和学校外部支持两个维度,其中,学校内部环境包括对学校科研条件支持、科研团队建设以及校长的科研引领等具体变量;学校外部支持包括与科研机构合作、邀请专家支持及组织科研培训等具体变量。学校科研环境的变量主要借鉴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蔡歆等研制的中小学科研绩效量表的相关内容[2]。此外,本研究还专门统计了教师个体的科研实践经历情况,主要以是否主持课题、参与课题数量及发表文章数量等调查题目为主,统计方式以次数描述为主。

本研究主要使用Stata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关注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关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总体情况,主要采用描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且采用多种差异性检验方法统计不同群体、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科研素养差异。关于影响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核心要素探索,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学校科研环境和教师个体科研实践等变量与教师科研素养的影响关系进行探索。

二、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分析

1. 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总体概况

笔者首先通过对1611名样本教师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总体情况。分析数据可知,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总体得分为3.98分,占到总分5分的80%左右,反映出教师科研素养的测评得分总体较好。进一步按照科研素养的具体维度来看,不同维度间科研素养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数据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分最高,对待教育科研的认识态度和参与动力比较高;在有效提炼出科研成果方面的评价得分偏低,反映出目前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中面临的方法与能力瓶颈。同时,中小学教师对于已有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也比较好,得分为4.13,但是对自我科研能力的评价得分也相对偏低(见表2)。

笔者按照任教学科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不同学科教师间科研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数据显示,语文教师科研素养得分最高,而科学、信息等学科教师的科研素养得分较低,原因可能是语文教师有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且在科研写作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较高。除此之外,数据显示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的科研素养得分也较高,数学教师和外语教师的得分相对偏低(见表3),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还专门统计了样本教师具体参与学校教科研的情况,包括主持或参与区级及以上课题、公开发表学术文章数等,统计口径为近三年的科研数据。数据显示,1611名样本教师中有11.3%的教师主持过区级及以上课题,参与区级及以上课题研究的个数平均为0.8个,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平均为0.86篇。由此可见,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科研课题的参与率较高,科研成果的发表率也相对较高。此外,按不同学段进行统计可见,初中教师在发表文章、主持或参与课题方面的得分均较高;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的课题参与情况相对较弱,文章发表的数量较高;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得分较高,课题参与和文章发表处于中等情况。

2. 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人口学差异

为全面了解不同群体教师的科研素养表现,本部分从性别、年龄、职称等人口学变量维度对其进行差异性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分析的维度是教师科研素养的四个子维度(见表4)。

从表4可知,按照性别分类,男性教师的科研素养整体得分显著偏高,经检验也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分不同维度看,男女教师在科研意识、科研转化方面的平均得分虽有差距,但并没有通过统计性检验,表明两者差异并不显著。而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方面,男性教师要比女性教师得分偏高,T检验显示两者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了男性教师对科研方法的掌握、课题研究的成果产出方面要高于女性教师。按照年龄分类统计可见,不同年龄教师的科研素养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年轻教师的科研素养得分显著偏高。比如,在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方面,35岁及以下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36~59岁教师;在科研成果方面,46~59岁教师的成果产出最低,顯著低于其他年龄段教师,同样在科研转化方面,35岁及以下教师得分也显著高于46~59岁教师。由此可见,年轻教师的科研总体能力要高于年长教师,主要原因是年轻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受过更多的学术训练,同时也是为了评职称、个人发展等角度,从而其科研参与积极性偏高。此外,在职称方面也是同样的情况,初级职称或无职称教师的科研素养整体上要高于高级职称教师,且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在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或科研产出等几个维度中,职称越高的教师得分反而更低,原因可能是已经到了一定的职业瓶颈期,或者已经完成了高级职称的评定,从而出现了参与科研动力不足、成果产出意识不强等问题。

三、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初步探究影响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主要因素,需要对与教师科研素养有关的多个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借助普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主要使用普通OLS回归模型,以教师整体科研素养为因变量,以教师个体科研实践经历、学校内外部支持条件等变量为自变量,并把教师个体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见表5)。

分析回归模型可知,将不同解释变量分步纳入回归模型中,三个回归模型均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模型3的多元回归系数R方达到0.78,即变量的总体解释变异量分别达78%,模型解释能力相对较高。笔者分析回归模型1可见,主要检验了个体科研实践对教师科研素养的影响关系,两类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R方为0.064,解释变异量虽低但其通过0.01显著水平检验。其中,个体主持课题和参与课题两个变量,对教师科研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课题参与经历有助于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但是教师个体发表文章的数量似乎与其科研素养没有显著关系,具体原因有待通过后续模型继续分析。

笔者把学校内部科研环境变量纳入回归模型,模型的多元相关系数R方为0.697,即自变量能解释科研素养70%的变异量,统计指标显示方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其中,教师个体科研实践经历的三个变量与其科研素养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表论文数量越高的教师科研素养也越高。同时,学校内部环境变量中的科研支持与科研团队变量,对教师科研素养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学校的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支持等环境要素改善,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但是学校校长引领与教师科研素养的关系不显著,也有待进一步检验。

笔者把学校内外部科研支持和个体科研实践等变量纳入模型3,结果显示模型3的多元相关系数R方为0.78,整体解释变异比模型2增加了8%,且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个体科研实践经历对教师科研素养仍然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学校内部环境中科研团队变量仍然对其科研素养有显著影响,但是学校层面的科研支持并不显著,而校长引领对教师科研素养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见,科研素养的提升更多受到学校科研团队及校长的影响,而学校对科研的平台、物质支持等可能不是关键要素。此外,关于学校外部的科研支持变量,专家支持和科研培训变量对教师科研素养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并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学校邀请专家指导或科研培训,能够直接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而只是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可能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影响效果不够显著。

四、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政策建议

1. 重视培养学校科研骨干,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

本研究数据显示,科研团队变量显著影响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水平,在实地访谈中也发现,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良好的科研团队,缺少身边科研骨干的引领和帮助。所以,从学校角度看,需要高度重视科研骨干的培养,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同时,本研究数据显示,校长引领对教师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显著影响,校长引领更体现出“关键少数”的作用。对校长来说,一方面要做好示范引领的作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带领教师共同参与重要课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多元化支持,保障教师有时间、有资源、有意愿参与科研课题,增强个人科研素养[3]。

2. 设立学校微型课题项目,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

从教师个体角度分析,研究显示科研实践经历变量是影响其科研素养的关键要素,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主持或参与区级及以上课题的实践锻炼,会显著提升其科研素养。因为目前中小学教师仍然以本科学历为主,在职前教育中并未接受过专门的科研训练,是课题选题、研究方法设计、资料获取及成果撰写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4]。同时,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在不断提升,但是职后参与课题研究、进行科研实践的机会相对不足,尤其是独立主持课题、体验整个科研流程的实践经历缺乏。因此,笔者建议在学校层面考虑设立微型课题或草根课题项目,让更多中小学教师有机会独自开展课题研究,在实践探索和问题解决中提升总体的科研素养,当然,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区级及以上课题,承担部分任务,并在参与课题中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提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3. 組建校级“科研工作坊”,加大参与式教师科研培训力度

研究显示,科研培训显著影响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所以仍然需要加强对教师的科研方法培训,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传统的讲座式科研培训效果并不够理想,所以要与时俱进地调整科研方法的培训形式。科研工作坊作为一种专家支持学校发展的新模式,更加强调专家引领下的教师参与式科研培训,有助于促进团队合作、协同,实现专家支持与资源共享,从而显著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5]。科研工作坊的实施,关键在于引进持续性参与科研指导的专家团队,建议以项目合作方式与专家建立协同创新的科研机制,从而保障学校科研团队协作,提升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6]。

4. 加强学校科研规划引领,确保教研与科研一体化发展

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关键要落实教研与科研的一体化发展问题,从而才能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真正发挥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良好作用。目前,中小学教研与科研的一体化已经在理念上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如何落地仍缺乏有效模式。在研究中也发现,学校科研支持变量对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影响并不显著,只是增强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原因可能在于教师的科研与教学仍然相脱节,科研对教研的支撑影响不足。所以,学校要加强整体的科研规划引领,在选题设计上更加关注教学实践需求,坚持科研要源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鼓励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困惑作为科研选题。在科研方法上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以自身作为研究者进行教学实践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努力做到教研即科研、教学即研究,实现解决教学疑难问题与开展教科研的同步推进[7]。

参考文献

[1] STENHOUSE L.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and development[M]. London:Heinemann,1975:142.

[2] 蔡歆,张娜.中小学教育科研绩效结构与管理改进[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27-30.

[3] 陈国民,祝怀新,范楠楠.异化与归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探析[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8):16-18.

[4] 刘文娜.生存心态视域下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提升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8):38-42.

[5] 张立新,纪勇.教育科研工作坊的价值、内涵与机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19(4):33-36.

[6] 张祥兰.什么样的专家支持更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科研绩效—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0(8):72-81.

[7] 吴佩芳.倡导教研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8(1):76-77.

本文系2020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JYC0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中小学教师
浅谈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辽宁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