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
主体教育实验已经30年了,经过如此漫长的时光却依然有着清晰如昨日的记忆。
主体教育实验,原名叫作“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是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的、原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实验于1992年春季开始,我是1995年秋才加入的。甫一加入,就能感受到那种昂扬向上的研究氛围。那是一段风云际会、激情燃烧的时光。
主体教育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实验之一,与南京琅琊路小学的“三个小主人”实验、杭州天长小学的“三自”实验一样,都在探索让学生成为主体的基本道路。这些民间的教育实验不仅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昂扬向上精神的反映,也是教育学人主动探索教育规律、自觉推进中国教育实践的努力。
到学校去!
20世纪90年代,真正关心中国基础教育的学者几乎都曾参与、关心过主体教育实验,可以说,主体教育实验汇聚了当时国内民间教育实验最庞大的学者研究队伍,既有理论学养深厚的教育学大家,也有刚刚进入教育学领域的在读研究生。调动、协调、组织这样一支庞大队伍的裴娣娜老师,江湖美称“拼命三郎”。她永远有不竭的能量、高涨的热情、简单纯真的质朴和浪漫如初的干劲儿。裴老师的热情感染着大家,这个实验也恰逢其时,不仅关涉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主题,而且为学者们渴望独立自主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供了一个合作研究的机会。王策三先生在1988年发表的《教学论十年》一文中提到,10年来(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0年)我国教学论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开始走上“科学化、现代化和中国化的道路”,而取得这样成就的主要经验,“与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长官意志’在教学领域中的消极影响分不开”①。主体教育实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当年参与实验的研究生,现在也都年过半百,主体教育实验的鲜活实践,成为他们学术研究实践的宝贵思想资源,而主体教育思想也因此能够继续深化。
那时候到一线学校做实验,是真的去做实验的,不为名不为利。能够有一所学校做实验,真是满心欢喜。回头想,当时的条件实在艰苦,但所有的人都未理会。去安阳,6个多小时的绿皮火车,无分贵贱,老师学生一起坐硬座,有说不完的话;如果裴老师在,一定抓紧时间开会,布置种种工作。
主体教育实验有很多实验学校,从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开始,陆续有天津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现为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小学等几十所学校参与,最高峰时有上百所学校。我们最常跑的学校是北京的学校。当时的经费条件当然不可能打车,因此,路途若是不远,通常也不坐地铁公交而是骑自行车。跟着裴老师骑车“跑”学校,总是“惊心动魄”。那时候的裴老师跟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知天命”的五十多岁,骑着自行车像飞一样,总要赶在红灯亮起来前的几秒冲过去,争分夺秒。在裴老师看来,夺回来的每一秒都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主体教育实验就是在裴老师风风火火、争分夺秒的工作方式中推进着。
那时候的条件虽差,但也有宾馆可住。不过常驻安阳时,我们都不住宾馆,为的是有更多的时间、更近切地观察学校生活。90年代在安阳做实验时,王策三老师已年过花甲,但他坚持住在安阳人民大道小学教学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张硬板单人床,一住一星期,甘之如饴。
我读博士時,有一段时间常驻人民大道小学。白天在学校跟着实验班,晚上跟着实验教师回她们家。或住刘可钦家,或住郭艳家。睡一张床,总是聊天到很晚。聊白天没聊完的,也聊生活琐事,无边无际。郭艳的生活精细、讲究,特别有语文老师独特的精致品味,能于细微处发现意义。她当班主任、上语文课,都有自己的主张。我一直记得郭艳说的一句话:“给学生时间就是给他们发展的空间。”生活中的刘可钦,没郭艳那么讲究,简约、简单是她的特点。她是抓重点的能手。广为流传的“举左手还是举右手”的例子,就来源于她。这个例子隐含着的,有她对学生状态的细心观察,也有机智的教学策略,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呵护、帮助、尊重和信任。刘可钦和郭艳是众多实验教师的典型代表,在她们身上,能够看到,主体教育意识觉醒的教师会有多么大的精神和实践力量。30年后的今天回想当时,依然要感慨当时的实验理念是多么先锋。那时候的实验生活是多么宝贵的时光!
去做一场真正的教育实验!
地处中原的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因为主体教育实验而成为一所广受关注的教育实验名校。正是在这所学校,主体教育实验探索形成了影响中国近30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学生主体”、“学生是教学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等,已成日常用语。当时实验探索的“主体参与”“小组合作”“体验成功”“社会实践学习”等策略,现在也已成为广泛的实践。
裴老师常说,主体教育实验是思想实验。当时还不那么理解,多年过去,才真正理解了思想实验的精神。主体教育实验不是孤立地验证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措施的优劣好坏,而是去自觉探索现代学校育人的根本规律,探索教育思想的自觉变化带来的学校育人过程及效果的整体变化。因此,主体教育实验并不设对照班,因为全校所有的班级都在实验的氛围里;也不去分辨哪些是无关变量,因为学校的一切因素都可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要素。可以说,真正的教育实验就是发生在现实教育条件下的自觉的教育改造活动。教育实验不是按图索骥,而是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活动。正如王策三老师所说:“究竟什么样的课程、教材、教法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我们还不完全知道,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①不是高校学者事先制定方案交由一线教师执行,而是一起讨论、共同研究。主体教育实验明确提出,实验的主体,绝不只是高校的研究者,而是参与实验的每一个人,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都是实验的主体。只有调动起每一个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性,实验才能成功。在主体教育实验这里,一线学校的教师与高校学者形成了一种浓烈的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平等研讨氛围。
主体教育实验的人人都是实验主体的思想,让每一位教师能够自主自信地做出专业判断,激发着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激发了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是主体教育实验的一个实践策略,既要解决班级授课制背景下部分学生被忽视的问题,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社会技能。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却遇到了很多问题。起初是非常浅显的小组人数问题、桌椅摆放问题。后来则是更为复杂难解的问题,如学生不会合作,各自为政;合作讨论时,沸反盈天,声音大得像要掀翻房顶,谁也听不清谁;组内抄作业的现象普遍;小组长变得“霸道”“跋扈”,等等。简单的问题好解决,例如,经过反复尝试,教师们创造性地用原来的长条桌摆成了“T型”小组。但是,如何改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没人事先知道答案,这正是需要教师们发挥主动性去解决的。要改善现象,必先发现问题。现象是吵闹,根源是什么?这样的现象可以归结为什么问题呢?是课堂太沉闷,学生们借机放松一下?是学生们沉浸在教学中,忘记了控制音量?是每个人都急于表现自己,争着抢着表达?……由现象而问题,让教师们的眼睛惯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头脑勤于思考问题,成长为有心有力、脑手协调的优秀教师,而教育实践也变得越来越自觉、越来越好。教师们的主体意识在实验中觉醒,每一位教师都昂扬向上,体会着作为教师的意义感和幸福感。
去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
让学生成为主体,是主体教育实验的核心内容。实验提出,主体性有三个维度,即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②。那么,学生如何才能具有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在课上、课外、校外有怎样的表现?主体性是天然就有的,还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的?主体教育实验的使命,就是探索和发现培养有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规律。
我的博士论文分析过实验教师马丽娜的一节数学课“圆的周长”③。这是1998年的一节课。现在回想,越发能体会到这是一节体现教学规律的好课。这节课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完美体现。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设计的活动序列,正是引发、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外部条件。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听令而行,而是主动积极、发自内心地参与;有专注的独立思考,也有相互依赖的合作、创造性探究,学生学得主动、自信、轻松而愉快。这节课上,学生不是作为无关者在旁观,而是作为主体在活动,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建立起自己和知识的意义关联。可以说,这节课朴素而恰当地处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这三要素的关系。
主体性作为学生主体的人格特性,表现在一切活动中。因此,不仅需要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实验教师承担实验重任,贡献创造性见解,其他如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也要合作协同。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闫兴军老师在他的美术课教学中,探索提供了一条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教学道路,別开生面、别具一格。在我有限的经验里,一直把他作为一位开创小学美术教育新风气的优秀教师。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绘画的天赋、表达的愿望,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这样的天赋和愿望激发出来。因此,他不把教授客观的绘画技法和美术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是激励学生把绘画作为自己心情、想象和思考的表达手段,让学生为了更好地表达而去学习知识和技巧。这样,就引导学生进入了美术的创作中、参与到教学中,而不是作为旁观者去学习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枯燥的知识技能。他赞赏学生们稚嫩而大胆的表达像马蒂斯的作品一样,令学生大受鼓舞,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作品,而且能够自信地向来访的客人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积极的肯定、内在的兴趣与知识学习同样重要。对小学生来说,不是因为知识重要而去学习,而是因为有能力、有自信从而能够学得更多。
主体教育实验探索了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各种途径,让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成为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1996年,实验印制了内部资料《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阶段成果(一至六)》。其中,《生活报道》是实验班学生的作文集,编者郭艳写道:“实验班的老师……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接触自然,观察生活,大量阅读,大胆写作。……或编新闻,或看图命题,或自编故事。”《生活算题》选编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发现生活问题的成果。编者刘可钦在编者寄语中写道:“书中的每一题都是‘小数学家’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尤其是后边的‘数学作文’,充满了生活情趣,你解答后一定会有一种感觉,‘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呀’……‘我也要编自己的数学题’。”在这样的主动活动中,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拥有主动生活和创造的主体性。
主体教育实验30年了。今天,许多年轻的学者、一线教师甚至不知道他们口中自然说出的主体、主体性,曾经是主体教育实验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的教育实验的成果。一个实验成功,大约就是这样,它曾经是实验,但人们已经忘却,它的精神和成果已然化为理所当然的实践。
对于亲身经历那场实验的人来说,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是我们的燃情岁月!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