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倩
(郑州财经学院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国内外学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从理念到评价体系等多元展开(Ghosh,2017;Niebel,2018;张博雅,2019;张合林等,2019;李梦欣和任保平,2019)。其中李梦欣(2019)构建了评价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五大指标体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对于科技创新的研究,辜胜阻等(2018)认为,我国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够维护国家安全,抢占全球科技发展先机,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陈丽娴(2016)基于技术进步作为评价地区创新能力关键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得出创新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王守文等(2021)利用加权熵权法,从科学资源存量、科学资源投入、科学成果产出3个维度衡量长江经济带的科学竞争力。
由以上文献可知,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家或者地区层面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研究,对于具体某个城市在特定发展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尤其是横向对比)相关文献较少。建设创新型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群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运用熵值法测算含郑州在内的中西部七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针对性建议,为郑州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郭国峰等,2020),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体系,13个二级指标体系评价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详见表1)。基于可比性,选取与郑州同时入选国家第二批中心城市的成都、武汉、西安以及中部城市太原、合肥、洛阳。数据来源于各市2019年统计年鉴及统计局网站。
表1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依据构建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进而对郑州、成都等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进行客观评价。
第一步:构建指标矩阵:
上述矩阵给定了n个不同类型的指标,m组城市的评价对象,其中x是评价城市m的指标n的原始数据。
第二步:阈值法对指标消除量纲处理。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测度涉及多个不同量纲及量级的指标,因此不具可比性,因此需要消除量纲影响后再进行接下来的分析,公式如下:
公式(1)(2)中M和m分别是指标j在所有样本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三步:计算各指标熵值、权重。具体如下:
计算各项指标的熵值:
第四步:七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测度。根据熵值法测算出来的指标权重,再通过加权法测算各个城市四个二级指标得分,然后计算各个城市科技创新水平总体得分。
通过运用熵值法,测算出郑州、成都等城市四个维度指标得分及综合得分(见表2)。从科技创新能力总分来看,郑州总分在七个城市中排名第五,科技创新能力总分最高的是成都,其次为合肥。从更加深入微观的角度可以看出,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西安居于首位,郑州落后,主要由于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得分较低,从科技创新产出维度来看,成都得分第一,武汉第二,郑州居于中等水平,从科技创新环境维度来看,依然成都和武汉数一数二,郑州市第四名,洛阳市在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以及科技创新产出方面都比较落后。从科技创新成效维度来看,合肥市居于首位,成都第二,西安最低。
表2 2019年郑州、成都等城市科技创新水平指数
郑州市在选取的七个城市中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五位,具体来看,科技创新产出、成效和科技创新环境排名第四位,均处于中等水平。科技创新投入指标最后一名,存在明显的短板。以下将具体对比分析郑州市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薄弱方面。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郑州市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存在明显短板,其中R&D经费投入强度低排名最后。郑州市2019年GDP总值11589.7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而R&D经费投入117.46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十五座新一线城市排名垫底),两者相比非常不匹配。西安、成都、合肥等城市以项目为纽带,切实用“真金白银”全面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落实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研究,充分激发创新“源头活水”。另外,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这一指标,西安和合肥遥遥领先,郑州排名第四位,人才是第一资源,郑州市在集聚创新资源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贯彻还并不彻底。
郑州市科技创新产出总体得分在七座城市中排名第四位,属于中等水平,但与排名前三位的成都、武汉、合肥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尤其是技术市场交易额占GDP比重这一指标,郑州市在七座城市中评分表排名最后一名。位居第一的合肥市在应用层,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抓好国家新兴产业重大生产力布局落地,构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郑州市技术市场占比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产业结构仍然是传统行业,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郑州市科技创新环境水平也显著落后于武汉、成都、西安,高等教育一直是郑州市发展的短板,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在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质量上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不利于形成长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郑州市只有一所211高校,尚未有985高校,这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差距甚远,也与郑州市较大的人口基数很不匹配。另外,郑州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这一指标综合得分也远低于成都、西安,郑州市2019年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48家,仅为成都的不足一半。成都市主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建立科技与金融融合机制,努力搭建投资机构与成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接的平台,培育了一批未来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而郑州市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发展模式仍为粗放式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需要转化为GDP和财政收入,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构建集约型与环保型城市也成为科技创新的成效展现。从指标表现可以看出,郑州市在空气质量、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郑州市依靠资源产业使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环境形势却不容乐观。因产业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工业燃煤将继续带来大气的污染。由以上可知,在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郑州市基于科技创新成果在构建绿色发展体系上的成效存在明显不足,环境整治压力仍然较大。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对比分析,并结合《2021版郑州市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管理办法》,提出补充建议。
在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围绕郑州市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需求,加强对创新型科研机构的支持与奖励政策以及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政策和优惠税收政策。此外,以科研机构和高校所为依托,在技术转移转化与高层次人才方面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保持并壮大科技创新队伍,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外部“金凤凰”在郑州“筑巢”。最后,通过整合科技创新基金与市内外基金,多方面筹措科技创新基金。
在提高科技创新产出方面,郑州市应坚持问题导向,引进国内运营较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如西安、厦门等市的“科易网”平台),为企业、专家、高校、科研机构等,提供政策配送、项目申报、技术评估与交易等服务,打通科技创新服务绿色通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另外,通过采取专家辅导、小班化诊断、上门走访等对接形式,实施精准服务,解决科技成果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效调动各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积极性,进而提高科技创新产出的质量和数量。
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方面,第一,围绕已经规划好的中原科技城,积极引入科创型企业。借助区位优势,抓住国家经济内循环的机遇期,从土地、配套设施及相关政策等多个层面增强吸引力,引入具有竞争力的科创型企业。第二,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增加招生数量、高校数量。培育当地科研力量,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提高办学质量。最后,精准发力,积极从资金、制度等多方面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多方联动,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环境。
针对郑州市科技创新成效在空气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首先,加快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助力绿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绿色材料支持绿色建筑产业,用新能源构建绿色交通系统。其次,强化创新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生态环境工作提质增效。最后,充分利用专业环境保护科技平台,有效进行科研在大气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多举并措加快落实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