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江 毛盼娣 李立成
摘 要 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应用型人才就业竞争力低下的问题。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以培养“双师型”教师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最后,深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新理念,以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加强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产教融合;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8-0154-04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明显下滑态势,这一社会现象使得部分学生产生恐惧心理[1]。高校毕业生普遍实践能力较为缺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较而言,技工类院校毕业生却很受企业欢迎。然而,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源在于高校毕业生工作能力与工作要求脱节。因此,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逐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以企业需求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重新规划教学。经过不断探索,结合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更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国内不乏关于产教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例如:张军峰[2]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培养试点、3D创客、校外特训营等校企合作培养经验;王红[3]对网络工程专业进行分析,给出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合作建议;秦莲童等[4]以产教融合为理念,通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革新,以专业操作能力培养提升为核心,满足企业工作需求。本文以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研究对象,结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以校企合作为着力点,探索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构建有效的实训实习基地。
1 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符合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又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能力。本着“学得会、走得出、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然而,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如何改革教学培养方案,解决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等的要求;如何提升教学管理体制,解决难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正确评估的问题;如何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有效评估人才培养效果,解决学生就业能力弱的问题。
2 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内涵及意义
产教融合培养是学校与产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以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协调,着力推进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提高学生工作和社会适应力;创新办学模式,充分把产教融合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去,校企合作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融合;面向企业需求深改教学课程体系,以学科前沿、企业最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学科体系,设置特色鲜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实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共建,构建资源共享型实践平台;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机制,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3.1 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却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现有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学术水平作为评判标准,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型、高职“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应用型大学为追求短期快速发展,办学定位不精准。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应用型大学承担着培养这类人才的重任,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一旦存在偏差,必将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又要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合理推进实践课程布局和人才评价机制,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校要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定位方针,融入产教融合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3.2 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
高校专业特点往往与其行业发展特点相对应。以机电类专业为例,要求学生既要懂机械相关知识,又要懂相关控制类知识,学校专业设置上必须拓宽专业面。应用型人才大部分从事的是一线工作,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设计和生产相关工艺。结合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工作特点,机电类专业课程授课应把基础课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的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起来,着重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所开设课程需围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面向现代化智能制造行业的特色专业,坚持企业发展与专业内涵建设并重,形成强有力的专业优势。
3.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主要来自研究型高校,缺乏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随着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发展,部分高校已开始重视企业型教师队伍建设,但这一趋势发展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企业型青年教师占比少,仅为10%左右,这一分布结构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是不相适应的[5]。应用型高校对实践型和“双师型”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现有青年教师结构与社会要求不适应,应向应用型教师转变。为此,学校需加大行业人才引进力度。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双师型”人才引进,然而因各种原因导致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就是仅仅考虑“引进来”,而对于如何“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较少,有些人才引进仅通过挂名来应对,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双师型”教学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等双证衔接政策,导致“双师型”教师晋升通道优势无法体现,最终难以保证将企业人员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给予学生专业、有效的指导。因此,“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政策需要两手抓、真落地。另外,聘请业内人才承担部分教学工作,对于他们的薪资待遇和考核机制也应该在公司和学校双方层面给予一定支持,要能够长期稳定这一部分人才。同时,学校应加强现有教师实践培训或企业任职,强化教师人才双向融合,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能力,完善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3.4 优化学校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
发展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强化应用型本科学校与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既满足各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利于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同时,将企业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引入高校,对企业而言,资源能够最大化有效利用;对高校而言,避免资源重复建设,节省物资和管理成本,更能让学生紧跟企业发展趋势,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然而,由于一些现实原因和执行上存在的问题,导致校企双方很难深入开展合作。究其原因,双方的合作仍以学校为主,缺乏长远而详细的规划;校企双方合作层面较浅,教学设施与生产设备更难以紧密结合[6]。因此,应用型本科学校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深入剖析,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让实训基地既能为学校所用,也能为企业所用,拓展资质培训服务,提升校企合作内生动力。校企双方应进一步明确合作形式和内容,完善校企合作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成本补偿政策[7]。同时,校企双方不仅要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以共赢为目的实现利益驱动,更应具有资源共享意识,以扩大企业建设、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
校企双方深度合作需要创新双方合作机制和管理政策,应充分探明校企双方共同利益点,使双方的利益得到保障。高校要看清自身有限的办学条件、相对社会而言滞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的实践教师资源等问题,对校方而言,所面临的这些难题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有效解决。企业也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利益,学校是教授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的地方,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优先得到来自学校的理论研究支持,能够进一步为企业员工提供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理论高度,同时,学校可以给企业提供宣传平台,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良好形象,并输入对口的人才等。 因此,校企双方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契机,双方共同建立合作机制,为双方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动力,进一步激起双方合作积极性,实现校企双方深度合作。
4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4.1 以需求为导向,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紧跟时代步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新工科背景下,机电类行业对高校提出更为严格的人才培养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创新、实践能力,能快速适应产业技术和产业结构变化。因此,要以产业技术升级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整合相关专业核心课,增添创新创业和企业实践实习环节,构建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能解决新工科背景下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精准的问题,而且能很好地解决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问题。
4.2 强化实践,开发产教融合示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往往更能体现专业特色和学校办学定位。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机电类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产教融合示范课程,为系统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打下基础。选取机电类专业核心课程,如先进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示范课程。注重在课程设计环节融入企业实践,围绕行业关键技术,双方共同阶段性地融入实践教学环节。让行业关键技术走进课程,避免专业核心课程仅注重理论教学,与工程技术发展脱节。多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展项目式教学,强化教学效果。为便于管理,实现线上教师理论教学、线下企业实际操作混合进行,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有效将机电类专业核心课程融合到示范课程中。
4.3 聚焦产出,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专业课程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要求较高,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提前熟悉生产实践中的新方法和新技能,但这一过程较漫长且缺乏比较成熟的机制。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引入并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成为有效途径。同时,紧跟智能制造行业发展趋势,共建学生实训基地与教师培训基地,让教师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提升机电类专业教师教学实践水平,达到“双师双能”标准。
4.4 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实习基地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传统机电类专业不再适应制造业快速转型升级要求,学校的实训平台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共建等策略,建立与企业紧密相关的实训实习基地,集成高柔性和可重构等校企元素,支持教师把专业核心课程相关前沿技术融入实践环节,科学培养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将产教融合理念深融具有智能制造特色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把先进制造、多轴数控机床加工、机器人协作等多种前沿技术融入课程实践教学,借助学校现有机器人实训平台和数控机床设备,结合汽车行业产品生产工艺,通过机器人协作、智能加工、视觉检测、AGV运载等技术构建智能制造生产线,结合虚拟仿真技术使工业场景再现。以产教融合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应用和推广,解决机电类专业相关实践课程脱离工程实际的问题。
5 结束语
构建机电类专业人才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可以取得以下成效。
5.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环节,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工作适应力。
5.2 结合行业发展背景,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智能制造行业发展为背景,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提升机电类专业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学提供保障。
5.3 结合企业先进发展理念,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实习基地
紧跟“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通过校地共建、校企合作等策略,建立与企业紧密相关的实训实习基地,支持教师把专业核心课程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融入实践环节,科学培养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不断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2] 张军峰.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169-170.
[3] 王红,苗强,李慧.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1):101-105.
[4] 秦莲童,沈国良.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8,2(2):12-15.
[5] 张煜,李翠芬.向应用型转变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研究[J].教育观察,2018,7(19):50-52,63.
[6] 刘雪梅.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4):98-99.
[7] 李勇,李雪梅,高启山.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探索:化工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4,43(11):187-188.
*项目来源:2021年度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J2114);重庆城市科技学院2020年度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作者:毛江,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构学与机器人、先进制造装备;毛盼娣,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方向研究;李立成,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电子方向研究(40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