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6-25 05:38韩晓旭张梦祺徐行达李丽宁卢勇浩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1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线上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韩晓旭 张梦祺 徐行达 李丽宁 卢勇浩

摘  要  2021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西安蔓延。为了严防疫情在高校持续蔓延,西安高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这给大学生带来很多新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西安某学院为例,分析研究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动态,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今后高校在应对类似公共突发事件时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8-0064-04

0  引言

2021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新一轮暴发对在校大学生的行为、认知及情绪产生很大影响。为了阻止疫情扩散,西安某学院在接到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后,对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学生隔离在宿舍,足不出户,限制一切活动。紧接着,高校调整寒假计划,提前开启下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开展线上教学。封闭式管理导致大学生的活动区域受到极大限制,学生的生活进入一种新模式。突如其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心理也发生变化。民办高校学生有其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需要注重策略应用,需要创新管理模式,以增强学生管理的实效性。为了深入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封闭式管理措施下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针策略,创新模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健康度过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特开展此研究,以期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期掌握和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1]。

1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梳理

疫情防控期间,民办高校学生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线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封闭式管理下消极情绪凸显,足不出户,生活方式单调等,加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1.1  情绪问题

疫情暴发后,各大新闻媒体、微博热议推送的疫情相关信息更迭不断,大学生每天通过手机了解无数与疫情相关的信息。一方面,持续增长的确诊人数、拐点一再推迟出现、暂缓放假的通知等,给部分学生造成焦虑、恐惧、恐慌等心理[2]。大学生因在共情投入感染者的不良体验中达到自身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从而出现难以控制的情绪低落

等[3]。另一方面,过载的信息给大学生带来认知上的混乱。许多大学生认为谣言信息可能具有一些真实因素,过度关注谣言信息而引发担心、紧张等负面情绪。持续焦虑的情绪还会影响大学生的生理状态,如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如果负面情绪长时间得不到疏导与缓解,还可能会演变成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

1.2  学业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线上教学,暂缓放假,提前启动下一学期的教学任务。由于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集体教学模式不同,大学生被限制在宿舍集中上网课,难免产生不适。在与学生访谈过程中,多数学生反映在宿舍上网课学习效果不好,学习效率低。影响线上教学的因素较多,如网络卡顿、教材问题、缺乏学习氛围和教师难以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等,再加上民办高校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不强,如果课程缺乏趣味性,学生很难坚持学习[4]。在外出活动受到限制、疫情的不确定因素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学生活动范围仅为宿舍,对于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较差的民办高校大学生而言难以接受。大学生更容易放纵自我,沉迷于网络和手机,作息混乱,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等现象,浪费时间,无法专注于学习,影响学业。

1.3  就业压力

疫情防控期间,各类大型线下招聘会暂停,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网络等方式联系用人单位。有的毕业生虽然有就业意向,但是会遇到面试一直推迟或者三方协议不能按时签订的情况,加之民办高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遭遇生产经营困境,这些都会间接影响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择业。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学生不能外出实习、外出做实验,导致有些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对未来迷茫的情绪与日俱增,不知道毕业后何去何从,对未来缺乏掌握感,对未来的生存感到忧心忡忡,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毕业危机随之而来。

1.4  自我调节问题

由于大学生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大,了解疫情的渠道比较多,因此,他们更知道疫情防控的严重性。由“自我保护”引发的过度防御状态,使部分大学生出现强迫行为,比如每天不停地洗手消毒,即使在宿舍也戴着口罩[5]。此外,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为了规避交叉感染,大家尽量避免外出社交,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社交中出现社交障碍。以上种种情形都反映出大学生身心自我调节能力正在减弱。

1.5  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之一。民办高校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初步步入社会,缺乏社会经历,容易对社会人际关系产生困惑。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被限制在宿舍,暂停一些户外活动,每天交往最多的是舍友,加之本来就焦虑烦躁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与舍友产生摩擦。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是00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和任性的性格。有的学生面临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每个人成长环境和个性不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交往困难,人际关系失调严重者会出现焦虑、交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阻碍健康成长。

2  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安全,民办高校应联合政府部门、家庭等社会层面,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做好相关工作。下面从政府、家庭、学校、学生四个层面,介绍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和预防学生消极心态的措施。

2.1  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有关信息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官方媒体及时、准确地发布普通民众较为关心的疫情相关信息,及时制止一些谣言信息和虚假信息的蔓延扩散,并严厉、快速对制造负面消息和谣言的个人与单位作出处理。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积极主动联合国内知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开通心理热线,做好心理咨询等,发挥专业优势,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疏导和干预力度,防止不良心理蔓延,提高大学生风险防范和自我调适的认识与能力[6]。

2.2  家庭层面

开展家校联动,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学生被滞留在学校,情绪会出现波动。为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与家庭建立沟通联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和有心理疾病的特殊学生群体,学校需要与家庭建立家校联动的协同机制,与家庭及时交换信息,共同制定进一步的教育管理策略[7]。

2.3  学校层面

2.3.1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及时发布准确消息

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让大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官方权威新闻消息报道,对于不利的消息一定要求证以后才能传播。高校要通过学校官方媒体、网站和公众号发布师生较为关注的信息,如学校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近期课程安排、放假安排、学校是否有确诊感染学生等信息,让大学生习惯浏览和查阅学校宣传渠道消息,这有利于大学生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下社会环境和大众心理进行研判,增强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同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针对大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和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并提出解决方案,确保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有助于保证学生心理安全和稳定工作[8]。

2.3.2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体系(高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落实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充分依托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工作体系,监测各位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识别学生存在的潜在心理危机,做好研判和心理防疫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尽早沟通、提前预防、有效干预,为精准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2.3.3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

1)在校园管控期间,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QQ、抖音等各大平台和在线课堂等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宣传身边发生的抗疫事迹,积极传播正能量,强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

2)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性心理健康活动。结合大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根据大学生兴趣爱好的特点,开展富有趣味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开展手语操大赛、心理防疫座谈、线上团体辅导、减压直播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心理压力[9]。

3)开放各级各类沟通渠道,如电话咨询以及网络交流,可以保护学生隐私,方便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2.3.4  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高校要定期收集信息,发布企业需求。开启网络招聘会等云招聘模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同时,充分利用校友或者校内教师资源,积极联系有招聘需求的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毕业生理性看待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形势,做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研判,合理调整当下就业期。

2.4  学生层面

2.4.1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生理和心理的波动是正常的,应该积极作为、改变认知,疏导不良情绪。

1)学会控制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认知,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多看事物的光明面和积极面,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讲座,掌握不良情绪宣泄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加强身心修养,化解不良情绪。

2)规范作息习惯和学习方式。大学生应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将作息规范化,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多看网络上富有正能量的节目,多做室内运动和游戏,适当锻炼身体,与舍友和睦相处,充实自己的生活。

3)行动起来。一部分学生不良情绪反复,难以排解,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甚至表现出抑郁心理,不愿意与同学、朋友交流等。面对疫情,更要积极行动起来,不过多地关注疫情信息,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多产生积极情绪,消除抑郁、紧张情绪,通过行为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鼓励大学生参加抗疫志愿者活动,服务师生,体现大学生的积极作用[10]。

2.4.2  开展线上朋辈互助小组活动

建立朋辈互助小组,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朋辈心理辅导不但可以减轻高校心理教师的任务负担,更因大家有相近的背景和情绪体验、生活方式等,可以使得朋辈心理辅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11]。高校可以以班为单位,组成以各班班长、心理委员为带头队伍的互助小组,再从班里按宿舍划分为各小分队,由宿舍长担任小分队队长;也可以通过对学校心理协会的骨干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党员等群体开展线上培训,传授朋辈互助的方法和技能。朋辈互助可以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心理驿站,舒缓心理压力和不良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寅,李苗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政府管控与大数据治理研究: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能力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21,40(1):7-11.

[2] 张珊珊,周心怡,刘克涛,等.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学生心理防疫教育的探讨: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心理月刊,2020,15(9):1-2,7.

[4] 廖秀娟,蔡俊发,刘智莹.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对策研究:以广州商学院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1(3):185-186.

[5] 芃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科幻画报,2021(12):195-196.

[6] 付钊,王迎,张诗怡.生态系统视角下大学生危机心理与偏差行为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调查[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0,35(4):5-12.

[7] 郑秋强,张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心理支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4):48-53.

[8] 杨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8):79-81.

[9] 王秀平,孙玺璋,邹昕迪.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高校学生心理品质培育提升路径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20):76-77,179.

[10] 涂春华.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67-68.

[11] 于晓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方法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9(10):175-176.

*项目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陕西地区为例”(项目编号:Y202113679012)。

作者:韩晓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张梦祺、徐行达、李丽宁、卢勇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71004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线上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